第1617课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5153625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80.55KB
第1617课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1617课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17课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甲午中日战争,占领台湾;
1931九一八事变年后侵占东北,华北地区也日
趋殖民地化。
Δ全面侵华
原因:
①根本原因:
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如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等,必然要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②现实原因:
1936年,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③中国因素:
中国国内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尚未做好抗战准备。
国际因素:
国际上英美等推行绥靖政策。
情况:
①标志: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②扩大:
日军先后占领平津、太原、南京、广州、武汉等地,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领土。
Δ侵华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
①1937年12月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②1941年初制造了河
北丰润县的潘家峪惨案。
③在东北成立了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2)中华民族的抗战
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
Δ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
①史实:
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②结果:
使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但失去了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
③对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的评价:
消耗了日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把中国的抗战拖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和积极性;
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为中国的抗战赢得了国际声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支持。
Δ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
1937年秋,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取得了平型关大捷;
1940年,彭德怀指挥了百团大战,主动出击日军。
②作用:
抗战后期,敌后抗日根据地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Δ中国军队国外战场的抗战:
①目的:
为了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②史实:
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1945年初击败侵缅日军。
(3)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标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
②意义:
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大大增强了民族
自尊心和自信心;
是世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解放战争(1945—1949)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945.8—1946.6)
史实:
①重庆谈判:
为争取和平,1945年8月底,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签订了《双
十协定》。
②政协会议:
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结果:
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党撕毁,全面内战爆发。
(2)全面内战爆发和人民解放战争(1946.6—1949.9)
①全面内战爆发和战略防御(1946.6—1947.6)内战爆发的标志: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战争的情况:
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②战略反攻(1947.6—1948.8)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战略决战(1948.9—1949.1)从1948年9月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
Δ北平谈判,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1949年4月国共双方代表在北平举行
谈判,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国民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Δ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23日占领南京,继续追歼残敌,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①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②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3重点难点解析
(1)抗日战争的特点:
①民族性:
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全民族抗战。
②双重性:
从斗争性质来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③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以弱胜强:
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持久性:
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抗战胜利的原因:
主观方面:
①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因此得道多助。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全民族抗战是根本原因。
③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④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
客观方面:
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和支持,如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苏军出兵东北歼灭日本的关东军;
②国际友人的帮助;
③海外华侨的支持;
日本自身国家小、资源少,且战争是非正义的。
(3)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成败原因的分析:
①战争领导:
甲午战争时是腐败的清政府;
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②民众动员: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抗日热情;
抗日战争时期,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使它成为一场真正的民族革命战争。
③战略战术:
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执行保船避战的方针,最后导致全军覆灭;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持久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两大战场互相配合,最后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④国际环境:
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偏袒日本;
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共两党关系
Δ发展特征:
合作(1924—1927)―对抗(1927—1937)―合作(1937—1945)-再对抗(1945—1949)
Δ制约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因素:
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这是国共之间的矛盾、斗争始终存在,并导致合作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
②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同,例如,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的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
由此国共两党结束内战,实现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国共关系再次完全破裂,直到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彻底覆灭。
③国际政治势力态度和国际环境的影响:
国共第一次合作得到了苏联的很大帮助,而世界各帝国主义国家和其他反动势力则全部持敌视、反对的态度,勾结起来破坏革命统一战线。
国共第二次合作,由于处在二战的新的国际环境中,不仅得到苏联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帮助,而且由于英美等国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赞助中国抗日,赞助国共合作。
这对于我党建立和坚持国共合作的民族统一战线是有利的。
抗战胜利后,美国为建立世界霸权积极扶蒋反共,支持国民党打内战,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Δ历史启示:
合则两利,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
分则两伤,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
为了民族利益,两党应当再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5)如何理解中共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①中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和维护者;
②中共始终坚持抗战,毫不动摇,对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和斗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③中共开辟了敌后战场,在抗战后期抗击了一半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④中共为抗战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中国提出了持久战和人民战争路线。
(6)关于两条抗战路线,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而不发动群众;
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实行的是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
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两党的阶级性质的根本差异:
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国民党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7)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指导;
③走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④广泛的统一战线;
建立了一支党领导下的正规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
(8)人民解放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①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具有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企图维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
中共代表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决心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就必须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②抗战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一切斗争必须服从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
③国共双方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虽进行和平谈判,但国民党方面是假和谈;
共产党方面抱着十分的诚意,同时也没有放松战争的准备。
④在二战后的国际大气候下,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推动美蒋勾结,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9)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
不同点:
①指导思想:
前者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后者是全面抗战路线。
②斗争对象不同:
前者是国民党反动派,后者是日本侵略军、顽固派、伪军等。
③分布地域:
前者主要在江南地区;
后者主要在华北地区。
④目的:
前者是为了反抗国民党,后者是为了抗击日军侵略。
最终结果: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根据地大部分丧失。
抗战胜利前夕,抗日根据地抗击着侵华日军的大部分和几乎全部伪军,根据地得到发展;
抗战胜利后,发展为解放区。
相同点:
①领导力量:
都是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革命基地。
②地理位置:
都分布于偏远的农村和几省交界地区。
③都有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10)抗战时期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不同:
①抗战路线:
正面战场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敌后战场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
②战场范围:
正面战场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划分战区阻击敌人;
敌后战场在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③战略地位:
正面战场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
敌后战场在战略相持阶段起主导作用,逐步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问题生成单】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了对付长期的作战,当将以前对华处理办法明确修改……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在其内部进行基本工作——恢复治安……治安地区大体包括从包头连接黄河下游、新黄河、庐州、芜湖、杭州一线以东的地区。
……除上述以外的占领地区,则作为作战地区。
……亲日政权的扶植,特别是有关亲日政权的统一,其主要目标是使之逐步稳健地发展。
──摘自1938年12月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昭和十三年秋以后对华处理办法》
材料二 日军在当地独立生活的必要物资,及属于物资动员范围之物资,特别是对地下埋藏资源,帝国对华要求数额之全量应如数取得。
在取得上述以外的一般物资时,只要治安情况等现时形势许可,则避免通过压力取得,而尽量尊重中国的习惯和原来的经济组织,通过正常的经济手段,圆满且恰当地取得之。
同时应避免过分压迫民需,特别是食品资源,以资收揽民心,且便于我之长期取得。
──摘自1941年1月日本《对华长期作战策略要领》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概括归纳日本对华作战方针政策与战争初期阶段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材料二体现了日本怎样的侵略方针?
它强调通过“正常的经济手段”取得一般物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实际情况如何?
2.阅读下列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1)以上两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617课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1617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