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 文档编号:15149683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29.50KB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教师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
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且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工具,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
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他们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途径,是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必修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我认为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转变是一个突破和飞跃。
从单机到联机到网络的贯通必然会改变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课程价值认识的不断提高。
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1.信息获取的能力。
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
能够对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自己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
将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创新的能力。
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等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
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
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与协作。
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不同时代的人学习方式不同,技术影响着人们的学习方式。
未来五年,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人们期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和生活。
我们使用的技术越来越多地基于云计算,关于信息技术支持的观念也在去中心化;
工作日益协作化,从而引起了学习活动组织方式的变化;
互联网使得信息资源和社交关系更加充足,更容易获得,这越来越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角色;
教育模式正在发生变迁,包含了网络学习、混合式学习与协作学习;
强调在课堂中开展更多基于挑战的主动学习。
因此,我认为现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应该分几步走。
第一步,采用双重视角,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复合交叉领域,具有多重观察视角。
采用双重视角,就是要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
融合是两者相互靠近,相互优势互补,寻求共同点与连接点,产生实质性的、有意义的联系,最终成为一体的过程。
融合要实现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系统性的流程革新与系统性改造,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教育新形态,为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提供人本信息化空间。
在这个空间中,信息技术更多表现为文化性的存在和精神性的存在,拥有最优的人与技术的共生关系。
强调教育与技术双向融合,改变人们过去秉持的“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中就是教育信息化”的观念,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
第二步,加强教学创新,推进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学创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指导思想,教学创新内容及方法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进行:
一是教学手段创新。
学习平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载体,是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
二是教学组织形式创新。
传统的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已不再适用,代之以学生个性化学习,学生间讨论、师生间交流,班级面授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针对学生平时的各科进度,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各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设置几个任务,由学生自主学习。
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扩充自己的资源库。
具体做法如下。
设置任务:
利用所学知识,搜索相关信息,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
语文:
关于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
物理:
关于声呐的定位;
科学:
金属对身体健康的作用;
历史:
对陈独秀的评价;
地理:
对黄河污染的研究。
完成方法: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两名水平较高的学生。
每个成员选择一科,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在网络上检索信息,下载下来,最后由小组成员们一起将信息汇总,扩充到资源库中。
每个小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研究,使学生积极协作,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各组互相交换成果,互相点评。
老师总结点评。
在组织这节信息技术课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上,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整合起来。
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得到较大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驱使他们自主地去学习。
这样就会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积极应用到实践中。
第三步,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创新
我们可以将教材转变为学材,开展超级开放课堂,将课堂鲜活地再现在各类电子设备上;
应用多种媒体呈现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也符合通用设计原则。
教师要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自学,学习内容尽可能结合学生的个人经验,采用更多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理解,采用更多项目式任务促进学生学习。
总之,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
江苏徐州市黄山中心小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技术 教学 过程 深度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