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高一语文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139674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7.52KB
红烛高一语文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
《红烛高一语文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烛高一语文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二、课文讲解
第1节
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
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他提出了自我要求: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一个“吐”字,逼真地摹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我们感受到,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是如此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
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理解了这一点,对全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2.第2节
第2、第3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和灵魂当然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发生了一个问题: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
但是,诗人终于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并非“一误再误”,“红烛啊!
不误,不误!
”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3.第3节
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
下一节说“不误,不误!
”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
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
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
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
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4.第4节
第4节含义比较深刻,应作为教读的重点。
这一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人生的价值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
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烧罢!
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尸当时,民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犹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
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5.第5—7节
第5节,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
“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
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古代诗词中常把蜡烛燃点时流溢的油脂叫做“烛泪”。
诗人沿用这种拟人手法,驰骋想象,亲切地问红烛:
“何苦伤心流泪?
”诗人同情、惊疑、思索。
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
“哦!
我知道了!
”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
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人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对此毫无敬意,相反却“来侵你的光芒”。
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
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
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
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
诗人劝慰道: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的泪便是对世人的又一种贡献。
诗人托物言志,他既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带泪的诗行,可以“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
6.第8、9节
第8、第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
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
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
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
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
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三、全诗.总结
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
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
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境界,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
登泰山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描景特点。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电视或电脑录放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的。
那么古人是怎样登泰山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介绍(投影)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
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
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
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
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
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
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
停留。
戊申晦——晦:
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
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
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
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
偏僻。
明烛天南——烛:
名词作动词用,照。
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
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
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
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
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
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
作者是从何地动身?
登山的方位在何处?
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
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
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
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
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
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
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课时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
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板书)
先写:
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
山麓——山顶。
路程:
四十五里(远)
石级:
七千有余(高)
路线:
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
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
日出前: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
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
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
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红烛 语文教案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