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及反思Word格式.doc
- 文档编号:15137445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35KB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及反思Word格式.doc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及反思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及反思Word格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理解某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以读激情。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雷利与爸爸诀别时的悲痛心情和制止战争的决心。
体会他从心底里迸发的让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与爱的美好情感。
2、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三、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一)激情——凸显“呼声”。
1、听写词语。
2、同桌互评自改。
3、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4、同学们,雷利的呼声是——要和平不要战争。
一个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雷利,为什么会发出如此强烈的呼声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探究的重点内容。
[意图:
通过课前播放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那哀婉的音乐与悲惨的景象呼应,为本节课的学习定下了“基调”,又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激起学生的情感,凸显“呼声”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感悟呼声。
1、默读课文,找原因。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并动笔画一画,找出“雷利为什么会发出如此强烈的呼声”的最根本原因,读读有关句子,体会体会。
2、小组合作、议原因。
小组互相交流读书体会。
3、班级交流,悟原因。
问题:
雷利发出这样的呼声,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①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语句,教师点拔、领悟“雷利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的最根本原因是“世界并不太平”。
②出示语句——“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课后思考练习2)
③读句感悟
(a)理解重点词语“太平”“娇嫩的和平之花”、体会句子意思。
(b)联系课文内容,互评促进,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c)交流具体事例,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d)观看录相图片,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④小结:
同学们,大家从“雷利的爸爸为维护和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收集的有关具体事实和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想到了什么,请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要和平不要战争)。
⑤过渡:
“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雷利的呼声,也是我们的呼声,更是全世界一切热爱和平的人们共同的心声,让我们拿起课本和小作者一同呐喊,一起呼吁!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切入,找出最根本原因,突出难点所在,再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从有关事例交流和观看录相图片中以评促学突破难点,使学生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
(三)延伸——内化呼声。
1、联系实际,写行动。
学习课文中的有关语言或句式小练笔。
2、内化情感,道心声。
学生在班上交流,评价。
3、总结:
同学们,我们以实际行动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和平永驻人间,为了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让我们一起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让和平永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
同学们把我们的心声唱出来吧!
(音乐响起——《让世界充满爱》)下课。
通过自己写行动,交流评价道心声,意在读写结合,积累运用语言让学生内化情感,进一步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
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爱——和平
↑
恨——战争
痛——丧父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和实施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现有的教材和学生。
传授式的教学越来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发展。
因此,在小学中年段的教学中,以导学式的教学方式来代替传授式的传统教育,以教师的教授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潜在的巨大动力。
因此,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我就注意了教学中的几点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把握好教学的时机:
要想真正的调动学生沉睡的潜能,我们必须把握好教学的良好的时机,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
比如说,恰巧,在一夜之间美伊的战争再一次打响了。
在关注伊拉克战事情况的同时,我们就可以关注到《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美伊战争不就是活生生的教材吗?
学生一定会查阅到很多资料,也能更直观的感受战争,理解课文的内容。
课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样,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文中感情的体会超出了我的预想。
因此,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不能为教教材而教教材,应该更灵活的运用教材,为教学所用,适当安排。
2、确立适合于学生的导学思想:
要调动学生的潜能,还要确立正确的导学思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为此这节课我确定了这样的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读,通过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达到感情的升华。
围绕这一主题,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
⑴ 自读,初步体会文中的情感。
⑵ 再读,感知课文内容,在读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以读促感,以感促读,达到与小作者情感的共鸣。
⑶ 让学生抓重点词句读,读的同时联系具体实例理解课文内容。
⑷ 多种形式比赛读,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就是说,让读贯穿本节课的始终,体现读中感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的思想。
不仅学生不感到乏味,乐“读”不疲,而且,课文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的理解了。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的特别有道理。
书是读懂的,不是教师教懂的。
当然,这里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但读才应该是最为主要的。
只有让学生自己读,通过读去体会,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学习。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特别感人的书信体裁。
在备课的时候,我就设想将小作者这种失父之痛,渴望和平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
让学生通过对朗读中感情基调的把握来进一步理解课文,达到对课文的深入体会和理解。
因此在全文的设计上,贯穿了一个读字。
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淡到感人。
让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也同时完成了由感知到理解直至深人理解的过程。
让学生的心理完成了从平静到起波澜直至被感动的过程。
我想这种读甚至要胜过我们枯燥的一千句、一万句的讲解。
所以,这节课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阅读教学中读的好处。
3、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学习:
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才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
而空洞的讲解,乏味的说教,早已经被现在的小学生所厌倦,又何谈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本文的教学我就联系当前美伊战争和其他地区的战争情况。
课题出示后就播放录像,创设情境;
课中联系具体实例,加强理解;
课后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实践。
以此完成导学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学习于轻松、不知不觉中。
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所以,通过上节课也让我感受到: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语文,实际上是为学生选择了一条学习语文有效、有趣的捷径。
另外课堂中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主性。
比如课前提出的读了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和语文实践中提出的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美好的愿望,都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在动机。
不仅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形式多样,效果好。
4、读写结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语文实践:
学生的语文能力哪里来?
它来源于学生充分的语文实践。
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读写结合和语文实践来加强学生对文中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学生写的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才是我们语文教学之根本。
因此,这节课我不拘一格,让学生自由阅读,各抒己见。
尤其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尽管表述的不同,但都或近或远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形成了自己的主观意识,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感悟。
所以针对本课的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学生的语文实践的环节。
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心声。
为此有的学生制作公益广告;
有的画漫画,配以一小段说明;
有的绣十字绣,绣了和平二字;
有的用诗歌、想象文、书信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呼声。
通过多种形式营造了语文实践广阔的空间。
语文课上学生各显神通,尽展自己的才能!
学生不仅学的高兴,而且学生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思想教育也蕴涵其中,一举多得。
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照顾学生的差异,不必让学生‘一二一,齐步走!
’我们应该让语文课的教学更具广阔的内涵,它应该是多学科的融合,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充分的发展。
回顾这节课总感觉应该更精彩。
不是老师,而是学生们,他们应该更出色些。
是什么影响了学生?
仔细琢磨,发现:
一节课有时为了完成多个目标,课前教师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而这种设计,有时恰恰是成了教师上课的锁链,也成了教学视网膜上的一个盲点,也使学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仔细考虑:
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
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我们也要根据情况把这个权利还给学生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一个中国 孩子 呼声 教学 设计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