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范文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126032
- 上传时间:2022-10-27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70KB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范文Word格式.docx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范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范文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看于老师会不会当你们的大朋友,是不是你们很好的大朋友。
”
师:
上课以前,你们老师一个字都没说我吗?
没说我一个字?
(学生无人举手)没说呀!
哎呀,怎么能不说我呢?
哦,说了,怎么说我的?
生:
她说今天有一位著名教师于永正来为我们上课。
哦,说了,而且还加了“著名”两个字,是吧?
你信不信呢?
(迟疑了一会儿)嗯——信!
信!
不过她很勉强,想了一会儿说:
“嗯——信!
”。
她这个表情很好,说信吧,又不太信;
说不信吧,是老师说的。
你用个词儿来形容你现在的心情。
很犹豫吧。
这叫“将——”,“半——”(女生一时回答不上来)要不要别人帮忙呢?
(女生终于想起来)是半信半疑。
对,半信半疑。
听她说的话,看她的表情,就知道对老师说的话半信半疑。
你们老师究竟说得对不对,要看咱们的课上得好不好,看于老师会不会当你们的大朋友,是不是你们很好的大朋友。
咱们两节课以后你们再说说你们的看法,好不好?
好。
这是于永正老师课前与学生谈话的一个细节。
由于老师的“著名”引出“信不信”,再由“半信半疑”引出“课上得好不好”就要“看于老师会不会当你们的大朋友,是不是你们很好的大朋友。
”这句话里包含了一个“课堂评价”的问题,于老师认为,一堂课好不好,应该由学生说了算,评价的标准就是这堂课里老师能不能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对于借班上课的老师来说,在学生面前还是陌生的,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学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必然会对上课的老师产生好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老师以学生为本,融入学生群体,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课。
细节二:
“哎呀,很遗憾,我希望你们看一看,结果没看。
四(6)班的同学都很棒,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好,咱们将在这一起上一节课,知道我们今天学什么课文吗?
(小声齐答)不知道。
不至于吧?
真不知道?
(小声答)不知道。
书看过没有?
(齐)没有。
说实话,看了没看?
哎呀,很遗憾,我希望你们看一看,结果没看。
好,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题目是《第一次抱母亲》。
于永正老师真的感到遗憾吗?
真的希望学生上课之前多看几遍课文吗?
显然不是。
当前有不少人反对(质疑)公开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开课上老师“作假”泛滥,上课之前学生已经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甚至有过“彩排”,公开课成了“演出课”!
“不知道。
”“没有。
学生根本不知道今天上的是什么课文,童言是真实的,于老师的这堂课也是真实的,课前老师与学生没有做过任何“手脚”。
这样的公开课才有“听”的价值,能够真实地看到学生如何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不会读到会读,从不懂到懂的发展过程。
公开课必须“货真价实”,来不得半点虚假!
我想,这也是于老师展示这个细节所要表达的意图。
细节三:
“我最关心的是字,通过预习,通过读,认识不认识,课文能不能读正确,读流畅。
好,看来同学们很会提问题。
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
抱母亲的人是什么感受?
还有,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抱母亲?
为什么要抱母亲?
现在打开书,答案在书里,请翻到《第一次抱母亲》。
找到了没有?
请翻到第69页。
请你们带着你们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课文里的生字都有拼音,不认得的字可以拼读一下,要求大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字记住,同时要思考你们的问题,好吗?
各人读各人的,开始吧。
(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时间大约五六分钟。
)
读了一遍课文,刚才你们提的问题,答案找到的请举手。
手放下。
你们提的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当中,只要一读,就能找到。
其实,我关心的不是你们的答案能不能找到,我最关心的是字,通过预习,通过读,认识不认识,课文能不能读正确,读流畅。
生字都认识的举手。
(学生纷纷举手)于老师写一字,看谁认识,大家都不要读。
看我写字。
(师板书生字:
越)认识的举手,请你来读。
……
于永正老师让学生读了课题之后,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了不少颇有价值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带着问题读课文。
读课文之前,于老师还有一项任务,就是要求大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字记住。
学生自由读完第一遍课文之后,于老师并没有急着请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而是检查学生的识字和朗读有没有“过关”。
在于老师看来,让学生提出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时还是第一遍读课文,后面还有更多的读,问题的“答案”在多读之后学生必会豁然开朗。
于老师第一课时的“保底工程”是让每个学生都能读准确、读流利。
”从这个细节中,我们还看到,于老师提倡课内预习,不占用孩子们的课外时间,实现第一课时“零起点”教学,这在不少公开课中(第二课时除外)是少见的。
细节四:
“读完课题以后要停一会儿,再读正文,要让人家思考,自己也思考一下。
十三,《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
(打断学生)停下来。
听我说,十三,可以不读,如果要读,就读成“第十三课”。
咱不读,上来就读课题,读完课题以后要停一会儿,再读正文,要让人家思考,自己也思考一下。
然后读正文,这样读——(师拿起书进行示范)第一次抱母亲,(有意在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一会儿)母亲病了……这样读,给别人、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
再读。
第一次抱母亲。
母亲病了,(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的时间稍长)……
(打断学生)有进步!
停顿的时间再长一点儿。
(题目与正文之间留下了足够的时间)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
(打断学生)我提示一下,句号要停顿。
为什么要停顿?
因为一句话说完了要想。
住下读。
“轮到我的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我让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学生把“都”字读得较重)
“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如果像你那样把“都”读得很响,“转身”的后边应该加个顿号,“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说明“转身”和“下床”这两个动作都很吃力,但是书上没有这个顿号,因此这个“都”要读得轻一点儿。
(示范两遍)“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跟着读。
(齐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面对第一个女生)你也读一遍。
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会读了,大家像她一样再读一遍。
于永正老师的朗读指导真是细致入微啊!
比如:
课题前的序号可以不读,要读就读成“第十三课”。
”读到句号的地方,也要停一会儿,目的也是要“想”。
与其说这是朗读的技巧,不如说是于老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朗读既是读给自己听,也是读给别人听;
既要让自己思考,也要让别人思考。
再比如,“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这句话,学生把“都”读重了,不仔细揣摩,是发现不了破绽的。
于老师不是“听之任之”,而是及时纠正,点拨得非常精妙!
用一个“顿号”引导学生,“都”在这句话中不能读重音,而且自己范读了两遍,再让学生跟读。
如此细微的朗读指导,长此以往,不怕学生读不好课文!
细节五:
“他的读有三个优点,第一,题目读得好;
第二,有两个词读得好……”
(男生读第一段。
在读的过程中,仍然把“仰面”读成了“á
ng面”,于老师再次让全体同学把这句话齐读两遍。
他的读有三个优点,第一,题目读得好;
第二,有两个词读得好,一个是“赶紧”(边说边把“赶紧”二字板书在黑板上),同学们能看见吗?
跟我一起写吧。
还有一个词,护士说话的时候,后边用了一个十分恰当的词,找一找,护士说话时用了一个词,用得非常恰当,不知同学们听出来没有?
(齐答)责怪。
一起读读这个词。
“护士责怪说”,读。
(齐)护士责怪说。
这个词,他也读得非常好。
(边说边板书“责怪”)“怪”字的竖心旁,先两边后中间。
为什么说他这两个词读得好?
“赶紧”不仅是说话快,更重要的是表达一种心情,表达我对母亲的体贴。
请你把这段再读一读。
我赶紧说:
"
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妈”喊响一点,“妈,你别动”表达一种急切,“你别动,我来抱你。
”一起再来读一遍。
(齐)我赶紧说:
“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你别动,我来抱你。
”再读。
(齐)“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还有一个词,责怪,(手指黑板)责是责备,怪是抱怨的意思,埋怨的意思。
同学们看这儿,如果说护士责备他,用“责备”就太厉害了,那不符合护士的身份,因为他们毕竟素不相识。
如果光是埋怨也不行,那就少了一份对母亲的关爱,对母亲的着急。
母亲病得这样,母亲这么轻,你怎么用这么大劲呀,所以含有一点责备,这是护士的心情。
请他再读一读护士责怪的话。
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
“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顺着这样的语气往下读。
护士说:
“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这都是一种责怪,而不是责备,责备太重了;
也不是抱怨、埋怨,埋怨又太轻,少了一份对母亲的关心、着急,这个词用得太恰当了!
想不想听于老师读一读。
(范读这一段)这是责怪的语气,而不是责备的,也不是抱怨的。
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好吗?
(练习读这一段。
“赶紧”和“责怪”是于永正老师“必讲”的两个词语,如果由于老师自己提出这两个词语,会显得不够自然,有“贴标签”之嫌。
于老师很有办法,在学生的朗读中以“优点”的方式提炼出这两个词语,并板书出来,“为什么说他这两个词读得好?
”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语境,体会人物的心情和感情,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这样的“词语理解”不是局限于字面意思的简单解释,而是与课文情景融为一体,在细细地品味中,深深地朗读中感受对母亲的关心体贴。
这一个细节,我把它称为“细节放大”,于老师抓住“有两个词读得好”,引导学生把词语做大、做强、做深!
逐一“攻破”,自然流畅!
不愧为大师啊!
细节六:
“我要像爱我的父母那样去爱我周围的老人,我要像关爱我的孩子那样去关爱我的每一位学生。
你们学过孟郊的一首诗吗?
《游子吟》学过没有?
(生齐答:
学过。
)你知道于老师此时此刻最想说的是诗中的哪一句话?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掌声。
(全班同学鼓掌)是的,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话就是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同学们,我们对父母做出的再多,也难以报达父母对我们的恩泽,记住这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起读。
(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拿出笔,把这句诗写在书上,咱们一起写。
(生在书上写,师在黑板上写。
写完以后,师将末尾的句号改为叹号。
)同学们坐好。
此时此刻我第一句话要说的是这句诗,我第二段话要说的,(师拿出一个笔记本)想不想听于老师读第二段话?
(齐)想!
谢谢大家。
(读自己写的读后感)《第一次抱母亲》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想,我能不能感动别人?
孟子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次抱母亲 第一次 母亲 教学 反思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