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散文类教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124706
- 上传时间:2022-10-27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31.69KB
现代文阅读散文类教案Word格式.docx
《现代文阅读散文类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散文类教案Word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
学
过
程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
②能辨析文中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
③能够把握词语在本文的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
④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时,“在文中”即语境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
找出的含义一定要代入语境中进行检验。
①对于具有“指代”特点的词语的理解,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然后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
②则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
具体来说,即“六比较”:
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③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
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
即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
找出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
④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注意“四联系”,即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者上下文的什么内容)、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态度感情、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
08北京《碧云寺的秋色》18.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属画线的一句话:
“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回答下面问题。
②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
(2分)
答:
我被突变的秋色“惊醒”,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碧云寺的秋色》19.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
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5分)
第一问: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
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
第二问:
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
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
《麦天》17.文中最后说夏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6分)
4、“鲜亮”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
“滋味”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
《秋光里的黄金树》3.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6分)
①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中“童话”的含义。
②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3.
(1)喻指拥有众多鸟兽的茂密而美丽的森林,表达了作者对森林变成荒原的忧虑。
(2)对想象中的情景发出感慨;
人类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是极其荒唐可笑的。
(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
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1、关于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三注意、三想到):
“三注意”是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
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
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
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
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三想到”,一些句子的含义有时比较深奥,需要想到其特殊性,即“三想到”:
“一想到”是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
如果是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
“二想到”是其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三想到”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必要的丧失》1、“必要”是说“丧失”并非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是人生必需的。
(2分)“丧失”是指人应该有所舍弃,即舍弃那些功利的欲望。
(2分)而舍弃本身也是一种获得,在心中留下唯一、单纯、永恒、执著的精神追求,以达到安详、平和、宁静与超然的人生境地。
(2分)
《回望雁门》13.①本文第⑦段中的“我向雁门深深作揖,壮美与惨烈已然远逝,我们用真诚打磨它的锈蚀,总能闻到岁月的芬芳”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战争已然远逝的庆幸,同时也告诉人们:
只要我们用超越军事的正确心态拭去雁门关的战争尘埃,雁门关必将展示它更伟大的历史价值。
《提琴》1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复杂的心理?
(1)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
(2)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1)因被迫卖掉祖传珍宝的痛苦无奈;
为能以这把提琴帮助妹妹一家渡过难关而欣慰。
(2)父亲估计到‘我’知道了真相,既赞许‘我’的作法,又为‘我’知道真相,过早地承担家庭的责任而感到无奈和不忍。
2、关于句子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
思想内容上与结构上。
①联系本句的含义。
②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③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④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回望雁门》13.本文第⑦段中的“我向雁门深深作揖,壮美与惨烈已然远逝,我们用真诚打磨它的锈蚀,总能闻到岁月的芬芳”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3.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
一方面,它承接上文,对第二次游览雁门关,表现其军事要塞的壮美与惨烈进行归结;
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自然转入第三次游览雁门关,表现其辉煌成就。
《温软的稻草》13.文章写故乡“温软的稻草”,而从第三段文字却主要写了稻子的丰姿和农人收割稻子的热闹场景,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4分)
①内容上,描写故乡的美丽画面,以收割情景表现乡村生活的热闹、丰富和诗意。
②结构上,为后文续写稻草的种种温软作映衬铺垫。
《碧云寺的秋色》20.文章结属说:
“‘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
”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过去”与“现在”在时间、年代、社会制度上是不同的、对立的,古人与今人对自然美景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
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
(三)理解概括某些段落的的内容与作用。
第一个方面:
内容上:
1、注意抓中心句与结构句(承上启下句、总结上文句)
2、以句为单位,分别进行概括与归纳;
采用移用改造法或者分层归纳法进行概括内容,注意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把信息区分开来,然后再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所需要的信息。
3、注意表达的语言:
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
何时何地,何对象干了(记叙)什么事情
描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
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特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
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
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
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第二个方面:
结构上:
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
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与前文照应(呼应),使结构严谨。
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四)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
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必须进行整体阅读。
1、研究标题与头尾。
2、注意文章的中心句。
3、分别概括每段的大意,然后进行归纳与整合。
4、注意侧重点:
以记人为主的文章,要侧重抓人物形象的意义;
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分析事件所蕴含的本质意义。
11.本文是围绕三次游历雁门关展开的。
请简析作者三次游历的不同感受。
11.(6分)
(1)第一次,写深秋的雁门关,其寂寥落寞给自己的莫名感动;
(2)第二次,写初秋的雁门关,其曾经的战争的悲壮惨烈带给了作者深深的历史反思;
(3)第三次,写盛夏的雁门关,其祥和、平静以及对民族融合和南北通衢的历史作用,作者给与了热情地肯定。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08浙江卷《乌米》21.形象:
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
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
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表达技巧重点题型
文章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现内容的。
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
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如下: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2000年《长城》第22题:
①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②第6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①将长城拟人化:
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
②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二、叙述方式
1.顺叙:
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
(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感动是一种养分》3、本文2、3两段在写作上运用了什么方法?
这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①运用了铺叙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细小美丽的事物,呼应了上文“常常”“无法言说的感动”,也为下文“仅仅是事物的一粒元素”蓄势,②就全文来看,使感动的原因落在实处。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
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文 阅读 散文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