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四川德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一诊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108951
- 上传时间:2022-10-2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818.03KB
届四川德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一诊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四川德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一诊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四川德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一诊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居住在天津”的主要原因是
A.天津环境质量较北京好B.天津气候条件较北京优越
C.天津商品房价较北京低D.天津交通位置较北京优越
3.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演绎“双城记”得益于
A.政策支持B.交通改善
C.人口老化D.逆城市化
【答案】
1.A
2.C
3.B
【解析】
试题分析:
1.对比北京、天津的“城际就业、居住等条件的差异”;
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如:
国家政策,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为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战争,婚姻家庭等。
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好的生活水平,故选项A正确。
2.注意题干关键词“居住在天津”的主要原因;
北京、天津两地的气候条件都是温带季风气候,环境质量相差不大,故排除选项A、B;
北京是我国交通的总枢纽,因而北京交通位置较天津优越,故排除选项D;
受经济条件、人口意愿等条件影响,天津商品房价较北京低,获得部分工作人员的青睐,故选项C正确。
3.“双城记”是由于工作在北京,居住在天津造成的,与政策无关;
人口老化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的下降、人口迁移等有关,与工作、居住地的不一致无关;
逆城市化发生在城市与郊区之间;
工作在北京,居住在天津,得益于二者之间有京津公路、高速铁路、动车等便利的交通条件,故选项B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人口的空间变化、交通运输。
下图为某国略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4.该国位于
A.南美洲B.北美洲
C.非洲D.亚洲
5.L湖水位
A.季节变化小B.7月高,1月低
C.主要受气温影响D.7月低,1月高
6.造成甲、乙两区农业地域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市场C.政策D.气候
农业物联网一般是指用大量价格昂贵的传感器节点构成监控网络,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信息,帮助种植者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农业更加自动化、智能化,并使种植者获取精准的作物环境和作物信息,实现科学种植和科学监测。
下图为农业物联网示意图。
7.农业物联网的使用,可以
①提高劳动效率②增加作物熟制③促进农业增产④消除农业污染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8.目前,在我国推广农业物联网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劳动力素质低B.政策扶持力度小
C.人均耕地规模小D.设备成本过高
7.A
8.D
7.由农业物联网示意图可知,农业物联网使用后,可以实现自动喷药、自动施肥、自动灌溉,即可以提高劳动效率;
可以实现科学种植,促进农业增产;
作物熟制与当地的积温有关,与农业物联网无关;
由于需要“自动喷药”,所以无法消除农业污染,故选项A正确。
8.注意题干中关键词“大量价格昂贵的传感器”等,所以在我国推广农业物联网设备成本过高;
农业物联网使农业更加“自动化、智能化”,与劳动力的素质、人均耕地关系不大;
农业物联网是农业发展方向之一,国家政策支持较大,故选项D正确。
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
下图示意世界局部区域1月平均气温分布。
9.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最大温差可能达
A.4℃B.6℃C.8℃D.10℃
10.导致M处等温线走向的主要原因是
A.受地形影响B.距离海洋较远
C.受纬度影响D.受洋流影响
11.6月22日,①、②、③、④四地中
A.白昼时间最长的是①地B.日落西南方的是②地
C.日出时间最早的是③地D.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④地
9.C
10.A
11.D
9.根据图中等温线的数值变化可知,相邻等温线之差为2℃;
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②温度最高,在34℃--36℃之间;
④温度最低,在26℃--28℃之间;
所以最大温差范围是:
大于6℃,小于10℃,故选项C符合题意。
10.由图可知M处等温线基本呈西北—东南走向;
图中显示M处等温线距离海洋较近,故排除选项B;
纬度因素影响气温,等温线应该基本与纬线平行,故排除选项C;
夏季时沿岸洋流对气温影响较小,故排除选项D;
根据经纬度可知该国为澳大利亚,其M处有西北—东南走向的大分水岭,海拔高,等温线走向基本与山脉走向相同,故选项A正确。
11.6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极昼、极夜区除外),故排除选项B;
同纬度地区,愈向东日出越早,所以图中日出时间最早的是④地,故排除选项C;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所以图中四地白昼时间最长的是④地;
南半球纬度越低,与直射点的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四地中④纬度最低,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故选项D正确。
本题考查等值线图、气候类型的综合运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下表为我国某区域水资源、人口、耕地的组合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
12.由表中数据可以计算出该地的
A.人口数量B.人口密度C.粮食产量D.年径流量
13.该区域位于
A.西北地区B.东北地区C.华北地区D.华南地区
14.该区域水资源供应紧张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深居内陆,降水稀少B.植被稀少,涵蓄水源能力差
C.地势低平,储水条件差D.降水少且季节分配不均,径流量小
12.A
13.C
14.D
12.人口密度等于区域人口总量除以土地面积,表格中无法体现土地面积,故排除选项B;
粮食产量与单位面积产量、耕地总面积有关,表格中无法体现,故排除选项C;
年径流量=年内各月径流量之和,表格中无法计算各月径流量,故排除选项D;
利用区域内水资源总量与人均水资源量之比,可以计算出人口数量,故选项A正确。
13.根据上题分析可以计算出该区域人口数量大约为1035×
108÷
409≈2.2亿人,可见该区域人口众多,故排除选项A、B;
对比该区域和全国的水资源总量、人均水资源可知,该区域水资源总量较少、人均水资源更少,而华南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大,华北地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少,水资源总量少,故选项C正确。
14.结合上题可知,该区域位于华北地区,属于东部沿海,应该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故排除选项A、B;
储水条件与当地的水库建设、湖泊多少、河川径流量多少等有关,表中无法显示,故排除选项C;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而且降水总量较少(大部分地区介于400mm—800mm之间)因而河流径流量较小,故选项D正确。
本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可能蒸发量是指在下垫面足够湿润条件下,水体保持充足供应的蒸发量。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地降水量、可能蒸发量逐月变化。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5.只考虑降水量和蒸发量影响,该地河流水位最低的月份是
A.12月B.2月C.6月D.10月
16.5~6月,该地降水较多的原因是
A.地形雨较多B.台风雨较多C.对流雨较多D.锋面雨较多
17.7月,对该地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A.伏旱B.洪涝C.台风D.梅雨
15.B
16.D
17.A
15.仔细读图,对比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当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时,河流水量增加,水位升高;
当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时,河流水量减少,水位降低。
由图可知该河流10月份至次年2月份,降水量始终小于蒸发量,水位持续下降,到2月份时水位达到最低,故选项B正确。
16.由图可知该区域5~6月该地降水较多,7月份降水较少;
由于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地区,结合我国锋面雨带推移规律可知,该区域应该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份处于梅雨期降水多,7月份该区域为伏旱降水少),5~6月处于准静止锋控制下,降水较多,降水类型多为锋面雨,故选项D正确。
17.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6月份处于梅雨期降水多,7月份降水少,洪涝灾害不可能严重,故排除选项B、D;
7月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该区域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温高、降水少,形成伏旱,对该地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如果有台风,可以带来大量降水,可以缓解旱情,有利于农业生产,故选项A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常见天气系统。
下图是东北三省降雪最初日期、降雪最终日期和最大积雪厚度的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8.下列四个城市中,雪期最长的是
A.哈尔滨B.齐齐哈尔C.沈阳D.大连
19.与延吉相比,长春的最大积雪厚度较小,其原因主要是长春
A.纬度较高B.地势较高C.植被较少D.距海较远
20.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
据图示信息推测,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特点是
A.房顶坡度小、墙体厚、窗户大B.房顶坡度小、墙体薄、窗户小
C.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D.房顶坡度大、墙体薄、窗户大
下图为我国2000年耕地—粮食生产关系图。
横轴表示耕地的累计百分比,纵轴表示粮食产量的累计百分比。
21.图中信息表明,2000年我国耕地、粮食生产状况是
A.高产田比重低,中低产田比重高
B.耕地主要分布在地势第三阶梯
C.粮食生产与耕地分布高度一致
D.耕地分布集中,粮食生产分散
22.我国耕地与粮食生产形成图示曲线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和城市地区分布不均
B.各地对粮食生产重视程度不同
C.水土匹配较差的区域面积广
D.不同地区作物类型差异较大
第Ⅱ卷(综合题共56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题,共56分)
23.(15分)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比较西安与汉中两地气候的主要差异。
(5分)
(2)甲、乙两地海拔高度相同,甲地是常绿阔叶林,而乙地是针阔混交林,说明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4分)
(3)比较丙、丁两地在发展种植业方面的不同。
(6分)
(1)气候类型不同,前者是温带季风气候,后者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2分)西安年降水量较汉中少,年均温较汉中低,气温年较差较汉中大。
(3分)
(2)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气候条件的不同。
(2分)甲地位于山脉南坡,向阳,乙地位于山脉北坡,阴坡,甲地的气温高于乙地。
(2分)
(3)丙地:
水田农业,一年两熟,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
(3分)丁地:
旱地农业,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
(1)注意剖面图中西安、汉中处于秦岭的南北位置,结合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分析。
西安地处秦岭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汉中地处秦岭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西安受夏季风影响较小,年降水量较汉中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 德阳市 高中 上学 期一诊 考试 地理试题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