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大连行动计划复习进程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099844
- 上传时间:2022-10-27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2.63KB
中国制造大连行动计划复习进程Word格式.docx
《中国制造大连行动计划复习进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制造大连行动计划复习进程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总体来看,与发达国家在工业3.0基础上迈向4.0不同,我市制造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停留在工业2.0水平,只有少数领先行业可比肩工业3.0.迫切要求我市必须处理好工业2.0普及、3.0补课和4.0赶超的关系,加大力度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努力形成制造业增长新动力,塑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当前,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市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我市必须牢牢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实现大连制造向大连创造转变、大连速度向大连质量转变、大连产品向大连品牌转变,为建设“两先区”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二、总体要求
(一)行动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以构建现代产业聚集区为目标,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持续壮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制造业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加快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使先进制造业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坚持基础提升与融合发展相结合。
坚持问题导向、产需结合、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着力破解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夯实制造基础,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坚持创新引领与开放合作相结合。
充分利用和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加快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
始终把开放合作作为建设制造强市的重要动力,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实现与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高位嫁接。
坚持绿色发展与质量效益相结合。
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市的重要着力点,发展生态友好型工业,坚持节约集约发展,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制造业规模、质量和效益相协调,实现绿色发展与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整体优化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彻底打破传统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促进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大连市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和绿色方向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建成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市。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显著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
顺应国际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精细化和绿色低碳方向发展的新趋势,两化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重点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到2025年,大连市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制造业整体素质和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质量效益水平位居全国先进行列;
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显著成效,两化深度融合迈上新台阶;
拥有一批国际公认的技术标准,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20年和2025年全市制造业主要指标见附件.doc
三、重点工程
(一)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重点围绕造船、轴承、机床、制冷设备等领域创新发展的共性需求,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
鼓励企业建设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研发实力。
充分发挥各类协同创新联盟的作用,开展重点产品研发,攻克一批对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和带动性强的关键技术。
支持高新区推进“2025创新中心”建设。
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采取以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核心,多家单位入股,成立股份制公司或产业联盟的形式,将从事共性技术研究的部分力量分离出来,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基地,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
根据我市工业基础和产业比较优势,到2020年,依托大船等骨干企业,争取创建“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1个国家级创新中心;
依托瓦轴、大机床、中车在连企业、融科储能、冰山、大连重工、大杨、大连维德等骨干企业,建设高速重载精密大型轴承、智能制造、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储能技术、制冷设备、风电、服装、集成电路、精细化工等一批市级创新中心。
(二)质量品牌提升工程
坚持以技术标准引领质量提升,搭建“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链式平台,鼓励企业、行业协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与修订。
鼓励企业进行产品质量追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建设手段。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的品牌。
加大支持企业制定或参与制定重大技术标准力度。
鼓励、引导制造业企业制定或参与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推进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提升标准水平。
建立完善标准化促进机制,加快与国际标准对接,强化制造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和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培育发展技术标准服务业。
强化检测认证、计量技术服务基础建设,推动检测认证业创新发展。
发挥龙头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作用,加强与国外知名认证机构合作,实现多边互认、一证通全球,降低企业检测认证成本。
实施品牌培育工程,推进区域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品牌建设,鼓励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塑造“大连品牌”新形象。
鼓励有条件的产业集群打造区域品牌,设计品牌名称、品牌形象识别系统等,建成一批区域品牌培育示范区。
全面推行质量管理,积极推广精益制造,增强产品质量竞争力,形成具有创新和定制化的质量管理模式。
加强产品质量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提高企业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建立企业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和失信企业投诉举报平台,完善质量诚信体系,对失信企业实行社会联惩联防与末位淘汰。
(三)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瞄准高端制造领域和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在船用大型曲轴、电力牵引机车、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风电核电机组关键设备、新型储能设备等领域实施一批创新工程,开发一批带动性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系统集成水平,抢占行业制高点,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着力解决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部件受制于人、基础配套能力发展滞后、产品可靠性低、产业链高端缺位、产业体系不健全、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问题。
(四)工业强基工程
着力提升“四基”研发能力,充分发挥大连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支撑作用,着力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的产品性能和稳定性问题。
组织开展先进成型、加工等关键制造工艺及高端装备的联合攻关,引领企业开展生产系统改进和工艺创新。
落实首台(套)政策,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推广应用。
针对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急需,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
提升新材料产业整体能力。
提高轴承钢、高温耐蚀合金、大规格铝合金板带材、高纯钒合金和高性能硬质合金等高端金属材料的生产及深加工技术水平,巩固在特种金属材料领域优势;
提高膜材料、先进工程塑料、碳纤维及复合材料、能量储能与转换功能材料、电容去离子脱盐(CDI)海水淡化碳材料等先进材料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壮大化工新材料产业的规模和实力;
突破核用高纯硼材料规模生产关键技术,推动核用硼材料及先进陶瓷等产品规模化建设。
继续做强汽车和轨道交通及高精密特种领域的轴承、石化和核电及LNG领域的泵阀、风电和重大装备领域的齿轮及变速箱、轨道交通和核电领域的弹簧等领域的零部件。
(五)智能制造工程
根据国家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及明确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依托我市制造业基础优势,确定攻关方向和目标任务。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提升企业的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发展智能装备和产品。
支持工业制造与信息技术领域的企业联合,提升智能化水平。
支持研发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及智能化生产线,推进其产业化和示范应用,分阶段提升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支持企业开发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精密传动装置等产品以及服务于智能制造产业的信息技术产品;
重点支持有条件企业开展服务机器人以及下一代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掌握核心技术;
培育和发展增材制造产业。
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
强化应用引领,依托具有优势的产学研企业(机构),构建专项联盟,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供应链优化,本着先试点后推广、先易后难的原则,在我市制造业重点领域逐步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以全面提升制造业产品、装备、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推广智能化管理和服务应用。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支持企业开发管理类、自动控制类等工业软件产品,形成一批数字设计、虚拟仿真、流程再造等系统集成与解决方案,以提升其智能化管理水平。
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集成应用。
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鼓励企业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融资租赁、网络营销、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在线支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工程总承包和供应链管理、服务外包等商业模式。
(六)绿色制造工程
以产业政策助推绿色制造。
发挥政策监管扶持引领作用,支持和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围绕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开展研发和应用。
从严控制高耗能产业和产能过剩行业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突出抓好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项目。
加强绿色制造节能标准工作,严格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加快制造业绿色化改造。
围绕冶金、电力、石油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全面开展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电机系统节能、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等节能技术改造工作,推进企业绿色数据中心、能源管理中心和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制造 大连 行动计划 复习 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