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4发问的精神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5086132
- 上传时间:2022-10-27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8.54KB
1414发问的精神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414发问的精神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14发问的精神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在课文中画出生词,并查字典写出词义。
2、朗读课文5遍。
3、完成书后的预习题。
B组学生只需完成第1、2题。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14、发问的精神
理解题意,“发问”是什么意思?
二、检查预习作业:
1、检查学生扫除阅读障碍情况。
2、回答预习题。
3、把不懂的词语和句子画下来。
(请生自由回答,师不做评价)
三、新授过程:
1、初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逐节朗读,逐节理解字词:
学生板书自己画出的不懂的词语,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集体讨论解决。
平淡无奇:
(表情演示)
不足介意:
万世景仰:
很多世代佩服尊敬。
(手语讲解、表情演示)
墨守旧说:
因循守旧,不思改进。
(举例、演示)
歪曲:
故意改变(事实或内容)。
(手语讲解)
失实:
不真实。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词,大家理解意思了吗?
课文手势会了吗?
五、巩固练习
1、生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平淡无奇不足介意开启蒙受其利万世景仰
自以为是终身受用
2、指名逐节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A+B朗读课文,抄写字词。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蒙受其利、万世景仰、墨守旧说
2、点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新授课文,
1、自由读各节,说说各节的意思。
2、互相讨论各自然段的意思,课文的段落大意。
3、集体交流,分段。
4、熟读课文,明确课文分段(师生讨论):
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1--3)提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段(4--8)正面论证,分三层。
第三段(9--13)从反面论证应该多问,从而强调了发问精神的重要。
可分三层。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分段,大家理解了吗?
手语会了吗?
四、巩固练习
朗读各段,体会各段意思。
五、布置作业
A朗读课文,试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不理解的地方做好记号
B朗读课文,默写生词
第三课时
一、复习:
请生说说课文怎样分段?
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组生回答)
二、新授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问:
(1)在这一段中提出了什么论题?
(2)用什么方法提出论题的?
(3)讲了什么道理?
把什么比作什么?
集体讨论以上问题,并进行归纳小结。
(2)讨论交流,师讲解:
课文用讲道理、设比喻的方法,生动地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把事物的道理比喻为“秘库石室里的珍奇”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秘库石室”和钥匙这两个比喻运用的很恰当,而且互相关联。
“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单独成段,突出“发问的精神”。
(3)齐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思考:
这一段可分几层,每层讲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分三层:
(1)提出正面论点。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
新发明、新创新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2)列举事例说明论点。
(3)归纳小结第二段的正面论点。
3、学习第一层。
(1)指名读。
(2)讨论:
A、提出了什么正面论点?
B、古今中外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C、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
4、学习第二层。
(1)自由读第二层,思考:
这一层列举了哪些事例?
A、列举牛顿受苹果落地启发,创立“忘有引力”说的事例。
B、列举瓦特受壶水滚沸启发,发明蒸气机的事例。
C、列举孔子每事问,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的事例。
5、读第三层,问:
(1)这一层主要讲什么?
它是怎样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2)“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3)把最后一句话换个说法,句子意思不能变。
6、师讲解小结:
课文列举牛顿、瓦特和孔子三个人“好问的人”的例子,从正面论证:
发问是求知识、明道理的途径,也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
阐述了发问精神的可贵。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二段,大家理解了吗?
四、巩固练习
朗读课文的第一、二段
五、布置作业
A朗读课文第一、二段
第四课时
提问:
在课文第二段中阐述了发问精神的可贵,列举了哪些事例?
1、学习第三段。
思考:
这一段可分几层?
每层主要讲什么?
2、讨论交流:
(1)课文提出怎样的反面论点?
(2)用了哪些理由论证反面论点的谬误?
(3)找一找,第10、11、12自然段中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体会改前和改后句子所表达的语气有何不同?
3、师讲解:
第一层(9)提出反面的论点-----“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从书、老师等词语可知本文是写给学生读的。
第二层(10—12)论证反面论点的谬误。
第10自然段:
用“第一”引出理由一:
若满足于墨守前人的旧说,不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
第11自然段:
用“第二”引出理由二:
只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
第12自然段:
用“第三”引出理由三:
知识和道理要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才能终身受用。
从这三个自然段,可以看出作者的论述一层深一层,遵循了事物固有的逻辑顺序。
第三层(13)归纳小结第三部分的反面论证,呼应第一部分提出的论题,联系学生求知的实际,再次强调了发问精神的重要。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讨论:
这一段中连续用了几个反问句?
各是围绕哪些内容提出反问的?
“万”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师讲解:
课文中“……忍心……么”“愿意……么”“……愿意……么”表达的是“……不忍心……”“……不愿意……”。
三个反问句分别承接第十、第十一、第十二自然段的反面论证。
连用三个反问句,语势强烈,有力地强调了所要表达的意思,激发人们警醒。
末句“那把钥匙”呼应第二、第三自然段的“钥匙”。
“万”字恰强调必须具备发问的精神。
5、流畅地朗读第三段。
三、课堂小结。
课文提出了反面论点,是怎样一层一层论述的?
四、布置作业:
1、找出全文的反问句抄下来,并改成陈述句。
2、朗读全文。
第五课时
一、正确地朗读全文。
二、讨论:
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论据是什么?
2、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主要运用的是哪一种?
三、完成课后练习题
1、课文前半部分从正面论证,举了哪几个事例?
(生讨论回答)
课文的前半部分在论证正面道理时,先后在第五至七自然段中举了中外的三个事例,即牛顿受苹果落地的启发创立“万有引力”说;
瓦特受壶水滚沸的启发发明蒸汽机;
孔子每事问成为万世敬仰的圣人。
这些确凿的事例,从事实上论证了发问精神的可贵。
2、例举事例的几段是怎么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在列举这三个事例之前的第四自然段,首先指出“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继而说明知识因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由发问开端。
接着更近及人,以“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日益敏锐。
上下文联系自然、紧密,无懈可击。
列举了三个事例后的第八自然段,先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一句,即对上文作结,又搭起了桥梁,过渡到下文,自然而有机地归结到论点。
可见,这一段是紧承前面三段而来,上下文之间过渡自然,论据同论点配合紧密,事例论证层次清晰。
3、为了使论述深入一步,后半部分提出了怎样的反面论点?
又分哪几个层次作了分析?
课文的后半部分在第九自然段提出了“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学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
提出反面论点后,先用简短的两句话作了总的否定:
“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
可是仔细想一想,就会看出漏洞”。
然后用“第一、第二、第三”等词语做关联,分为三个层次逐层递进作了分析论述,指出其“漏洞”。
4、议论文常常运用反问句。
比较下面各组的两个句子,说说反问句的表达作用,并且加点的词语各造一个反问句。
(1)他能够成为万世敬仰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不是天生的。
他能够成为万世敬仰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难道真是天生的吗?
(2)我们若是一味的汲取,不去审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
我们若是一味的汲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
每组的第一句是一般的陈述句,判断句;
每组的第二句是反问句,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但反问句增强了语势,突出了语意,可使人更深刻地感受到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
四、布置作业
1、A完成练习册全部习题
B完成练习册基础部分1-----5题.
板书设计
14发问的精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414 发问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