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
- 文档编号:1507523
- 上传时间:2022-10-22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852.41KB
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
《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08年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008年5月
第I卷(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这幢简朴的小屋既然得以幸存,一定是受到了什么光辉的照耀或是某位神明的庇(bì)护,才能历尽苍桑,而未跟别的楼舍同遭厄(è)运。
B.头顶的星空启示哲人灵思、灌注诗人情愫,在五千年的历史里荡漾,荡过秦汉,漾过唐宋,漶(huàn)漫于明清……在奔腾的长江里洗涤(dí)过;在澎湃的黄河里沐浴过。
C.我豫西南老家的雨水甘冽、清香,像刚酿(niàng)好的一杯新酒;而这南方的雨水,黏稠、醇厚,蕴着浓浓的海腥气息。
D.“山阴道上,目不暇接(jiē)”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缈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过多的福祉(zǐ)吗?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工业时代里,技术的成就了人类进步中最波澜壮阔的画卷。
②对于人与人之间本质上无法深入的,一个人总能够在某个时候领悟到。
③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也就有了它们的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的心理状态。
A.演化沟通进而B.演进沟通从而
C.演进勾通进而D.演化勾通从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专家告诫“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否则一旦市场突然发生变化,企业就可能因产品的崩溃而元气大伤。
B.那次我在南宁买《触摸往事》,我没想到突然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当年和我同在一个村插队的老朋友,虽然二十多年未见,却一见如故,往事全浮现在眼前。
C.经济上存在一定困难的大学生,毕竟是大学生,仍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是民族的精英,因而困难大学生不是一般的弱势群体,不应该把他们和弱势群体等量齐观。
D.为了攻克研制火箭新型燃料的技术难关,全体科研人员殚精竭虑,反复试验,无所不用其极,终于获得了成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目前中国基础教育当务之急不是“革故鼎新”,恰恰是对错位的应试教育“治病救人”。
B.中央和地方14家报纸今年2月出现了不规范字达4256字。
统计结果显示,那些不规范的字主要是繁体字和旧字形,也有些异体字和错别字。
C.屈原特殊的身份、个性、遭遇、追求,决定了“楚辞”的政治学意义与丰富、生动的古史信息。
D.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把农业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统筹谋划。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读书的设计是一个立体性、动态性的设计。
围绕着某个问题、某种原有优势的拓展,既可以在纵向上涉及古今,又可以在不同层面上涉及中外以及诸种学科。
,就罕能清理出事物的原理;,就罕能悟透事物的意义和它运行的曲线;,就容易使自已的知识封闭起来;,就容易使自己的知识失去根,变得虚浮空泛。
古今中外在某个问题上进行互参,是读书深入以后应该追求的通则。
A.知今不知古知古不知今知外不知中知中不知外
B.知古不知今知今不知古知外不知中知中不知外
C.知今不知古知古不知今知中不知外知外不知中
D.知古不知今知今不知古知中不知外知外不知中
6.下列语句在标点与修辞运用上正确的一项是
A.山村学校有了名气,学校、山村轰动了,开起了庆祝大会。
山乡里淳朴的乡亲在笑,笑咧了嘴;大山也在笑,笑弯了腰;庆祝大会不时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B.一路上,我想着的还是自己幼时记忆中的那一条渡船。
一条简陋得不能再简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渡船,让人再三回味。
C.邓丽君的歌曲中有这样两句歌词“天上的星星像地上的人群一样拥挤;地上的人群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遥远”,堪称对人世的深刻洞悉。
D.在失望之时,庄稼给了我生命的希望,拯救了我,用庄稼的低调,庄稼的卑微,庄稼的安稳,庄稼的坚韧。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10题。
人对世界的征服和琳琅满目的对象,表现在具体形象、图景和意境上,则是力量、运动和速度,它们构成汉代艺术基本美学风貌。
你看那弯弓射鸟的画像砖,你看那长袖善舞的陶俑,你看那奔驰的马,你看那说书的人,你看那刺秦王的图景,你看那车马战斗的情节,你看那卜千秋墓壁画中的人神动物的行进行列……这里
(1)统统没有细节,没有修饰,没有个性表达,也没有主观抒情,相反,突出的是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是手舞足蹈的大动作,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然而,整个汉代艺术生命也就在这里
(2)。
就在这不事细节修饰的夸张姿态和大型动作中,就在这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运动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的美。
在汉代艺术中,运动、力量、“气势”就是它的本质。
这种“气势”甚至经常表现为速度感。
而所谓速度感,不正是以动荡而流逝的瞬间状态集中表现着运动加力量吗?
你看那著名的“马踏飞燕”,不就是速度吗?
你看那“荆柯刺秦王”,匕首插入柱中的一瞬间,那不也是速度吗?
激烈紧张的各种战斗,戏剧性场面、故事,都是在一种快速运动和力量中以展现出磅礴的“气势”。
所以,在这里(3),动物具有更多的野性。
它们狂奔乱跑,活泼跳跃,远不是那么安静驯良。
当然,汉代艺术也有许许多多静止状态的形象,但特点在于,即使在静态里,也仍然使人可以感受到内在的运动、力量的速度感。
在这里(4),人物不是以其精神、心灵、个性或内在状态,而是以其事迹,行动,亦即其对世界的直接的外在关系来表现他的存在价值的。
正因为如此,行为、事迹、动态和戏剧性的情节才成为这里的主要题材和形象图景。
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运动和力量,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
它与六朝以后的安详凝练的静态姿势和内在精神,是何等鲜明的对照。
也正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貌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廓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
汉代艺术形象看来是那样笨拙古老,姿态不符常情,长短不合比例,直线、棱角、方形又是那样突出、缺乏柔和……但这一切都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上述运动、力量、气势的美,“古拙”反而构成这种气势美的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
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种种“拙笨”,也就很难展示出那种种外在动作姿态的运动、力量、气势感了。
过分弯的腰,过分长的袖,过分显示的动作姿态……“笨拙”得不合现实比例,却非常合乎展示出运动、力量的夸张需要。
包括直线直角也是如此,它们一点也不柔和,却恰恰增添了力量。
“气势”与“古拙”在这里是浑然一体的。
如果说,唐代艺术更多表现了中外艺术的交融,从而颇有“胡气”的话;那么,汉代艺术却更突出地呈现着中华本土的音调传统:
那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人对世界满目琳琅的行动征服中的古拙气势的美。
7.根据原文意思,下列说法最能说明汉代艺术的基本美学风貌的一项是
A.力量气势与古老笨拙。
B.安静凝练与柔和纤巧。
C.雄浑厚重与狂放不羁。
D.飞扬流动与野性磅礴。
8.以下对“‘气势’与‘古拙’在这里是浑然一体的”原因,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粗疏轮廓的写实增强了运动、力量和速度感。
B.汉代艺术形象“笨拙”是气势美的重要元素。
C.力量运动的速度感借助粗糙朴拙的线条来体现。
D.单纯简洁的形体姿态借助近乎写实的线条呈现。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这里”所指代的内容进行解说,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A.(l)处的“这里”指汉代的具体形象、图景没有抒情性。
B.
(2)迹的“这里”指汉代艺术整体形象具有夸张与粗放性。
C.(3)处的“这里”指汉代艺术图景的静态的瞬间美。
D.(4)处的“这里”指汉代艺术不只是以人物的事迹来呈现其价值。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汉代艺术磅礴气势的体现得益于艺术形象中的那种直接的外在的强烈生命律动感。
B.汉代艺术的实质是力量、运动与气势,这种气势美经常表现为快速运动的速度感。
C.由于不事细节的精神面容和声音笑貌塑造形象,因而汉代艺术具有古朴的美。
D.汉代艺术的生命借助粗朴的轮廓、大型的动作以及简洁飞扬的整体形象来呈现。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4题。
苦斋记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
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
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
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
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
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
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
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柏、苦楝、侧柏之木,黄连、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
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
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之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其槚茶亦苦于常茶。
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
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焉。
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怜。
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日:
“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
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茶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
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藉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
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
故孟子日:
‘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赵子日: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
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日“苦斋”,作《苦斋记》(《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B.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旦运穷福艾艾,停止
B.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艰,认为艰难
C.启陨箨以艺粟菽艺,种植
D.岸外而臼中岸,边际
12.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燕坐于华堂之上刘子闻而悟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往枉车骑自迎嬴
D.
C.
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其泄水皆啮石出
六国与秦皆堵侯,其势弱于秦其若是,孰能御之
13.下列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的一组是
①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
②斑文小鱼,味苦而微辛
③膏粱之子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
④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
⑤藉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
⑥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
A.①③⑥B.④⑥C.②④D.②④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是一种文体,往往是在叙事写景的基础上,抒发情理。
本文借写“苦斋”,无往而非“苦”也,以阐述“乐生于苦”之理。
B.本文以一“苦”字作为贯串全文的脉络,化景为趣,化趣为理,使人领略到无穷的佳妙与妙谛,这种构思与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如出一辙
C.本文先言“斋”的一般情况,记述环境之“苦”山中植物、水中小鱼、野蜂之密,味“苦”。
写“苦”时,未忘写“甘”与“乐”,再写先生乐游,然后引发议论,小中见大,以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日‘苦斋’”作结,呼应开头。
D.本文写景简笔传神,如说那里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
大谷”,给人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极平常之景,一经作者点染,即为奇观。
第Ⅱ卷(共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教学质量 检测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