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071455
- 上传时间:2022-10-27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28KB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文档格式.docx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度
9度
地震加速度(g)
设计特征周期
按设计近震或远震
和场地类别确定
按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确定
可以看出,89版抗规中并没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这项定义,此定义完全是
01版的新生事物。
意义到底何在意义就在于对地震影响的表征。
89版采用的是设
防烈度对地震影响进行表征。
而在01及10版的抗规中,对地震影响的表征,已经舍去了设防烈度,进而采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
此做法优点何在第一,设防烈度的划分标准偏于现象,改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用具体参数来表征地震影响——更科学、更“规范”,我想这是那些规编们最看重的一点优势;
第二,采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清楚的表征7度半()与8度半()的概念,拓宽了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更“延伸”:
第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还是根据设防烈度进行分类的,原则上用基本地震加速度去表征与用现象去区分地震影响并不矛盾——更“统一”。
写到这里,想起了本科毕业时去城乡设计院面试的情景。
虽然一晃六年过去了,那时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
面试我的那老总,坐在宽大的老板桌后面,他问的我那儿个都会的问题由于时间久远都记不得了,只是那个没答的问题让我记忆犹新,“咱这儿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是多少”坏菜,那会儿的我刚出校门,这名词依稀在考试中见过两次而已,当即败下阵来。
要是换成今天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一一相应于设防烈度的地震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即为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二、关于地震影响系数
地震影响系数的由来:
不管是底部剪力法,还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根本计算方法,始终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变体:
F=aG
以上公式的a即为地震影响系数,其实就是加速度除以了一个小g(重力加速度);
G为质点的重量。
对于初学者来说,上面的公式虽然简单,但一上来还是不容易看透本本质。
其实,如果把F=aG中的a乘以一个g,同时G除以一个g,这不就是经典的牛顿第二定律吗,此时的我不禁想起一句话:
抗震恒永久,牛二永流传。
(牛二:
牛顿第二定律一一在加速度和质量一定的情况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
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
F_
向相同。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可以用比例式来表示,即乔或Fxffn?
:
也可以用等
式来表示,即F=kma,其中k是比例系数;
只有当F以牛顿、m以千克、a以m/s2为单位时,F二ma成立。
)
最后总结一句话:
地震影响系数来源于牛二。
知道了地震影响系数的由來,下面顺藤摸瓜,就要总结一下a(地震影响系数)的定义公式。
a(T)二KXB(T),
公式里有三个系数
第一个是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a
第二个是地面的地震系数k
第三个是地震时结构加速度对于地面加速度的放大系数B
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a,是指多次地震作用下,不同结构自震周期T,相同〔阻尼比的理想简化的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加速度反应与重力加速度之比,是多次地震反应的包络线,是所谓标准反应谱或平均反应谱。
它是地面的地震系数k与结构物加速度的放大借数B的乘积。
地面的地震系数k是地震时地面峰值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K=a/go
以上是地震影响系数的由来,那在实际设计中,地震影响系数是如何计算与确定的呢。
以上说法可以根据地震影响曲线中第一波下降段的地震影响系数的函数表达式來体现。
a=(Tg/T)52<
x.
等式左边一一a即为地震影响系数。
等式右边一一T为结构自震周期。
Tg为场地特征周期,由设计地震分组与场地类别决定。
5指的是阻尼调整系数。
a3为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由地震烈度决定。
该部分规范内容截图如下:
三、关于地震影响系数、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和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之间的关系。
以地震影响曲线中第一波下降段的地震影响系数的函数表达式为例
a=(Tg/T)rn2aM,
由以上公式不难看出,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a轲是求地震影响系数的基础。
实际上地震影响系数,就是通过阻尼、结构自振周期和场地特征周期对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衰变。
而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乂分两类1、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查表可得;
2、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没表可查,可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65%。
简单的说总结为一句话:
地震影响系数分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和竖向地震影响系数,分别由相应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通过一系列的因素衰变得来。
通过得到的地震影响系数(水平或竖向),根据F=aG的基本原理,求得结构总水平或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更简单的说就是:
利用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aj或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a_,利用公式
求水平或竖向地震影响系数a,通过水平或竖向地震影响系数a,通过公式
F=aG求得结构总水平或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F。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是如何取值的呢以水平地震为例,通过《水平地震
影响系数最大值表》取值。
烈度
6
7
8
9
多遇地震
罕遇地震
—
细心点就会发现,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是对于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两条分列的,这里体现了一个非常深刻但一般设计人员又不很注意的基本设计方法,即两阶段设计法。
四、关于抗震设计的最基本的理念
谈到两阶段设计,已经涉及到结构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了
干脆从抗震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原则说起。
设防原则: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设计方法:
两阶段设计
现在想想设防原则这三句话是我们当年大学考试中必考的一条。
其实设防原则也称作抗震设计的三水准要求,完完全全的一个意思,总结如下表所示:
水准
涵义
要求
第一水准
小震不坏
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
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
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
中震可修
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三水准
大震不倒
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相比之下,两阶段的设计方法大学中鲜见考试,但今天来看确实是真正的设
计基础理念之所在。
(感慨颇多啊呵呵),啥叫两阶段设计呢,列表如下(上学
上多了,现在出方案不是表格就是图纸,今天还被领导就此质问“为啥不
写成汇报”,我当时其实想说“图纸与数据才是工程师最好的语言”,但还是忍
住没说——跟领导舉嘴是很不成熟的表现。
阶段
目标
地震作
用性质
受力状
态
作用效应组合
第一阶段
(隐含中
震可修)
小震
可变作
用
弹性(部
分弹塑
性)
承载力验算采用基本组合;
多层、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层间弹性位移计算,采用短期效应组合,即标准组合
第二阶段
大震
偶然作
弹塑性
部分建筑物的层间弹塑性位移验算,采刚短期效应组合,即标准组
两阶段设计只是理念,设计的时候到底怎样应用于实际呢,我认为下面的理解才体现对这条的理解是否到位:
第一阶段为弹性分析,包括截面设计和变形计算;
大部分建筑的第二阶段设计主要由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來保证。
我上面用加粗的形式标出了各种地震的叫法,这里先要有个总结。
小震,等于多遇地震,指的是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
大震,等于罕遇地震,指的是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
中震,没有对应于上面的多遇罕遇的官方称谓,我白己取名为基本地震,指的是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
也可以从地震烈度的角度描述一下三种地震影响。
多遇(小震)烈度:
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出现频度最高的烈度。
也称为常遇烈度、小震烈度。
其超越概率为%,重现期为50年。
基本(中震)烈度:
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
下可能遭受的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成为该地区的基本地震烈度。
罕遇(大震)烈度:
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具有超越概率2%〜
3%的地震烈度。
既然为
地震影响
50年超越概率
地震重现期
两阶段设计,
而这两阶段
小震烈度
%
50年
又分别是小
震和大震。
就
中震烈度
10%
475年
不难理解为
啥水平地震
大震烈度
2-3%
1642-2475年
影响系数会
按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
分列两行了。
这样在第一阶段弹性设计时,通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表》的多遇地震一行取值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进而得到对应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进行下一步结构计算。
在第二阶段弹塑性设计阶段,主要的工作就是,通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表》的罕遇地震一行取值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进而得到完整的反应谱,对已经成型的结构进行谱分析,检验其是否满足第二阶段大震不倒的设计。
五、关于地震特性数据
刚毕业时老是对抗震设计琐碎的参数感到无从记忆,理不出头绪。
现在我头脑要清楚许多,因为我把地震特性数据,就概括为三个参数:
1抗震设防烈度
2设计地震分组
3场地类别
抗震设防烈度决定了地震最大影响系数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设计地震分组(其实就是代表距震源的远近)与场地类别乂决定了场地特征周期。
这样通过这三个参数,基本上就把所有的重要的参数串到了一起,再闭上眼睛,按照这些关系想想对应的表格,心里立刻就出现了很清晰的数据脉络。
重量(G)与质量(m)的关系:
G=mg(其中,g为重力加速,值为s2)?
下面详细说明一下:
△质量的概念: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质量的物理量符号:
m:
质量的单位:
质量的国际单位制:
千克(kg),也称公斤(kg);
质量的特点: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等而改变(亦即质量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等无关);
△重量的概念:
重量是重力在口常生活中的其它称谓.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也叫重量.
重量的物理量符号:
G:
重量的单位:
重量的国际制单位(SI制):
牛顿(N);
重量的特点:
重量即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对给定的物体在确定的位置,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所处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无关.物体的重量随着重力加速度的变化而有变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设计 基本 加速度 水平 地震 影响 系数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