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基本理念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059012
- 上传时间:2022-10-27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5.61KB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Word文件下载.docx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的基本理念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
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同事及家长等)
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
16、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
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
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二)新课程与学生
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
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
(三)新课程下的课程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
如艺术,综合实践等。
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
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经济。
4、强调思想道德教育。
5、均衡科目结构。
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棵。
7、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8、开放活动课程:
观念开放(体验课程观,平等师生观,三维目标观,生成教学观,发现的学习观)教材开放,主体开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开放。
9、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民主科学的教管制度;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
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特点:
整体性,实际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
主要内容: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四)新课程与评价
1、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
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
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2、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促使课程不段改进提高,面向多元。
(对话,开放,反思)
3.
(1)对学生评价:
强调全面发展,质性评价,考试与其他评价相结合;
(2)对教师评价: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评价教师,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
强调”自评“促反思,建立的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
(3)对课程实施评价:
建立促进课程不段发展的评价体系;
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实施发展;
(4)考试改革:
考试内容重视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式灵活多样,结合分析指导,科学上考虑综合素质。
4、新评价观的主要内容:
(1)对学生评价:
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间有差异,消除“差生”定位,进行个性化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反对否定性评价。
是否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是否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调控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教科研集一身,是否积极主动参加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具有良好的合作,参与,创新意识,实现从“教师匠”向“教育家”的跨越。
(3)对课堂者学的评价:
必须考虑学生的所获是什么,怎样得来的,是否充分调动学习热情,积极性等,是否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耳朵,时间,空间,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各学科的联系,研究综合性学习等。
(五)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改革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
六大特征:
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
(1)提前进入情境的“预演”机制;
(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
(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
(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
(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
(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
3、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法。
(1)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
(2)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
(3)用心促成教学高潮;
(4)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5)注意课堂批评艺术。
4、创新型课堂教学:
(1)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
(2)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
(3)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新课程与学习方式
1、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
(1)主动学习
(2)独立学习(3)无认知监控学习
发展性学习:
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2、新课程指导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
(2)合作学习:
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
从学科领域或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等从而获得发展。
3、探究教学观念:
(1)潜能开发观
(2)问题探究观(3)学习主体观(4)行为实践观(5)个性差异观(6)师生合作观,(7)生命发展观
4、转变学习方式的原因:
(1)传统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销蚀,要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就必须倡导自主学习。
(2)接受学习,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发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忽视发现,探究,要让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就必须强调发现,探究,研究学习.(3)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七)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
1、校本教研:
(1)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全新的教育理念;
(2)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
(3)要有专业人员的参与,支持,指导;
(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研的身体力行者;
(5)要有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要尊重保护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职业自信心。
2、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
(1)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的培训观。
转变校长的观念,学校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场所,校长是培训的设计着和负责人。
转变教师观念,教师要主动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要批判地反思;
(2)在训培过程中,要注重“查,实,活,新”;
(3)开展教师行动研究。
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
让教师沿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专业化水平。
(八)新课程本身
1、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
(4)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5)树立终身学习观;
(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2、新课程的“新”:
(1)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课程标准取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学习;
(5)改革课堂教学;
(6)倡导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
(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
(8)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
(9)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课程改革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止管理。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城市普遍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基本 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