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通史整合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5039839
- 上传时间:2022-10-27
- 格式:DOCX
- 页数:72
- 大小:257.08KB
高中历史通史整合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历史通史整合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通史整合教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八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十九单元世界现代科技和文化
第一篇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
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1、政治:
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
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
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
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
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
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
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阶段特征: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民族:
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
3、对外: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
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水平居世界领先;
气势恢宏。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
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体现民族融合特色;
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
四、隋唐时期(581~907年):
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阶段总特征: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民族和睦;
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化);
对外交流频繁;
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新)完善时期。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
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
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
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
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5、文化:
全面繁荣;
兼收并蓄;
世界领先;
影响深远。
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
②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统一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④经济重心南移,
⑤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⑥宋元文化领先世界(开放性、开创性)
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2、民族:
民族政权长期并存;
出现了又一次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封建化;
形成新的民族。
3、文化:
封建文化高度繁荣;
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理学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是这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
少数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进一步交融。
六、明清时期(1368~1840年):
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时代特征:
封建制度趋于衰落,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封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由较为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矛盾尖锐,发展为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5、文化:
承古萌新;
在思想领域,产生了反封建民主思想;
在科技领域,中国虽仍在传统科技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则明显落后于西方;
在文学艺术领域,则开始出现鞭挞封建礼教,反映封建制度没落的小说和戏剧作品;
图书编撰成就突出;
西学东渐一度出现;
文化专制进一步发展。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朝:
王位世袭制、“家天下”
二、商朝:
1、内服与外服制度;
2、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
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三、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重点)
(一)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
1、含义:
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
巩固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对象:
同姓亲族(分封的主体)、功臣、先代贵族(“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4、内容:
①权利:
诸侯享有“世卿世禄”的特权,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吏、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②义务: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如派兵戍守、随王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等)。
5、分封的主要诸侯国:
齐、鲁、燕、卫、宋、晋等
6.作用:
扩大了西周的势力,周王成为天下共主,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7、演变:
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
(二)宗法制
1、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及特点:
(1)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2)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
(3)嫡长子(大宗)与庶子(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3、作用: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三)礼乐制:
即“周礼”,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建立背景——春秋战国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
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春秋战国时期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特征:
权力的高度集中
2、内容:
⑴皇帝制度:
皇权独尊(朕、制、诏、玺等特定说法和规定),
大权独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⑵中央设三公九卿
①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
③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关系:
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三方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既配合又牵制的状态,大权集于皇帝。
⑶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推行:
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战国,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②内容:
地方机构分为郡、县两级。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不能世袭。
③与分封制的四个区别:
划分依据从血缘到地域;
地方从分权到集权;
统治者从贵族到官僚;
地方官员从世袭到中央任免,是历史的进步.
(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3、秦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初中、人物选修):
①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②文化: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③军事:
南征百越、北击匈奴;
修筑长城④交通:
修驰道,开通灵渠
三、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秦汉—宋元),积极作用是主流;
在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消极因素突出,尤其是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
(1)积极:
政治上——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稳定;
经济上——有利于农业社会经济的发展;
文化上——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和传承。
(2)消极:
政治上——易形成腐败和暴政;
经济上——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文化上——文化专制扼杀了人们的思想发展。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中央官制的演变——君权与相权关系
1、秦朝:
三公九卿
2、汉:
设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
(中外朝制度)
3、隋唐: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分割相权)
⑴三省:
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
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
⑵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⑶评价(作用):
互相牵制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分割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4、宋朝:
“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分割相权)
二府:
一为枢密院,掌管军政;
一为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长官为宰相,掌管行政。
三司:
指度支、盐铁、户部,掌管财政。
5、元朝:
一省制(相权有所加强)
只设中书省,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
六部归入中书省。
6、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发展:
明太祖废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成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性质和地位:
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
后来职权渐重,拥有“票拟”权力。
7、清朝:
设立军机处(顶峰)
⑴清初:
内阁(处理日常事务)、议政王大臣会议(负责军国大事,但限制了皇权)。
⑵雍正:
军机处
A.起因:
为了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
(实质是加强皇权)
B.职权和地位:
参与处理军国大事,但无决策权力,只能跪奏笔录。
(与明内阁相同点:
参与机要,但无决策权)
C.影响:
简化了行政的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是皇权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
二、选官制度
1、西周:
世卿世禄制。
(血缘)“公有公门,卿有卿门,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
”
2、春秋战国:
军功爵制。
(军功)
3、汉代:
察举制和征辟制。
(德才)“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4、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5、隋唐:
科举制度(考试成绩)——意义3点:
扩大统治基础;
提高官员素质;
确保帝国繁荣.
演进趋势:
选官标准从重视出身到重视才学,选拔方式从地方举荐到统一考试,反映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
三、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对官僚):
秦朝监察机构是御史大夫;
汉武帝时是刺史;
明清中央有都察院,各省有按察使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通史 整合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