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022330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64.90KB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文档格式.docx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0.1.6在不同行业之间的相同建筑,由于所处地位及受地震破坏后产生后果及影响不同,其抗震设防类别可不相同。
3.0.2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可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类别,其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
3.0.2.1甲类建筑,地震破坏后对社会有严重影响,对国民经济有巨大损失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
3.0.2.2乙类建筑,主要指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且地震破坏会造成社会重大影响和国民经济重大损失的建筑。
3.0.2.3丙类建筑,地震破坏后有一般影响及其他不属于甲、乙、丁类的建筑。
3.0.2.4丁类建筑,地震破坏或倒塌不会影响甲、乙、丙类建筑,且社会影响、经济损失轻微的建筑。
一般为储存物品价值低、人员活动少的单层仓库等建筑。
3.0.3各类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3.0.3.1甲类建筑,应按提高设防烈度一度设计(包括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
3.0.3.2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
抗震措施,当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提高一度设计,当为9度时,应加强抗震措施。
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可采用抗震性能好、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并按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采取抗震措施。
乙类建筑的地基基础可不提高抗震措施。
3.0.3.3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设计。
3.0.3.4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可不降低;
当设防烈度为7—9度时,抗震措施可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一度设计,当为6度时可不降低。
3.0.3.5本标准仅列出部分行业的甲、乙类建筑和少数丙类建筑;
丁类建筑按本标准第3.0.2.4款的规定确定;
除甲、乙、丁类以外,本标准末列出的宜划为丙类建筑。
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在中国建筑业中,已经开始严格执行这个等级标准。
目录
1里氏震级的运用里氏震级
1缺点和改进
1震级与能量
1建筑结构抗震等级一般规定抗震等级的确定
1抗震措施的要求
1设计规范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
1梁端加密区
1柱加密区箍筋
1框架柱轴压比限值
1防震缝最小宽度
1抗震演算
(一)免抗震承载力验算情况
1
(二)天然地基抗震承载力计算
1(三)天然地基要求
1(四)低承台桩基
1相关知识地震烈度
1震级
1震级与烈度的区别与关联震级与烈度的区别与关联
1中国历次大地震
抗震设防等级的确定
展开
编辑本段里氏震级的运用
里氏震级
里氏震级原先仅是为了研究美国加州地区发生的地震而设计的,并
抗震等级
用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仪(Wood-Andersontorsionseismometer)测量。
里克特设计此标度的目的是区分当时加州地区发生的大量小规模地震和少量大规模地震,而灵感则来自天文学中表示天体亮度的星等。
为了使结果不为负数,里克特定义在距离震中100千米处之观测点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水平位移为1微米(这也是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仪的最大精度)的地震作为0级地震。
按照这个定义,如果距震中100千米处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振幅为1毫米(10^3微米)的话,则震级为里氏3级。
里氏震级并没有规定上限或下限。
现代精密的地震仪经常记录到规模为负数的地震。
由于当初设计里氏震级时所使用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仪的限制,近震规模ML若大于约6.8或观测点距离震中超过约600千米便不适用。
后来研究人员提议了一些改进,其中面波震级(MS)和体波震级(Mb)最为常用。
缺点和改进
里氏震级的主要缺陷在于它与震源的物理特性没有直接的联
系,并且由于“地震强度频谱的比例定律”(TheScalingLawofEarthquakeSpectra)的限制,在8.3-8.5左右会产生饱和效应,使得一些强度明显不同的地震在用传统方法计算后得出里氏震级(如MS)数值却一样。
到了21世纪初,地震学者普遍认为这些传统的震级表示方法已经过时,转而采用一种物理含义更为丰富,更能直接反应地震过程物理实质的表示方法即矩震级(Momentmagnitudescale,MW)。
地震矩规模是由同属加州理工学院的金森博雄(HirooKanamori)教授于1977年提出的。
该标度能更好的描述地震的物理特性,如地层错动的大小和地震的能量等。
震级与能量
改进后的里氏震级直接反映地震释放的能量。
其中级能量2.0×
10^13
尔格(2.0×
10^6焦耳),按几何级数递加,每级相差31.6倍(准确地说是根下1000倍,即差两级能量差1000倍)。
目前世界上已测得的最大震级为里氏9.5级(1960年智利大地震)。
另外引发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地震美国一监测机构称里氏震级为9.0级。
编辑本段建筑结构抗震等级一般规定
抗震等级的确定
(1)多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措施是根据抗震等级确定的,抗震等级的确定与建筑物的类别相关,不同的建筑物类别在考虑抗震等级时取用的抗震烈度与建筑场地类别有关,也就是考虑抗震等级时取用烈度与抗震计算时的设防烈度不一定相同。
(2)建筑结构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划分见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的规定,也可见《建筑抗震设计手册》(1994年版)高层建筑没有丁类抗震设防。
抗震措施的要求
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抗震措施应符台下列要求:
1)甲类、乙类建筑:
当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
当本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2)丙类建筑:
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当建筑场地为I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按建筑类别及场地调整后用于确定抗震等级烈度,按调整后的抗震等级烈度。
3)抗震设计时,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A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3.11确定。
当本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A级高度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本节第9条规定的特一级采用,甲类建筑应采取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注:
本规程“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即“抗震等级为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的简称。
4)抗震设计时,B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3-12确定。
5)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O.30G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6)抗震设计的多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按上部结构采用,地下一层以下结构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地下室柱截而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符合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
地下室中超出上部主楼范围且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其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
9度抗震设计时.地下室结构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7)抗震设计时、与主楼连为整体的裙楼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
主楼结构在裙房顶部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8)房屋高度大、柱距较大而柱中轴力较大时,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或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柱。
9)高层建筑结构中,抗震等级为特一级的钢筋混凝土构件,除应符合一级抗震等级的基本要求外,尚应符台下列规定:
⑴框架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②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_C`、柱端剪力增大系数`Η_VC`.应增大20%;
③钢筋混凝土柱柱端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Λ_V`,应按表5-13的数值增大O.02采用;
全部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百分率,中、边柱取1.4%,角柱取1.6%。
⑵框架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梁端剪力增大系数≈“应增大20%;
②梁端加密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钢筋混凝土 结构 抗震 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