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治疗学简答题答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006003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3.96KB
运动治疗学简答题答案Word下载.docx
《运动治疗学简答题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治疗学简答题答案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运动单位募集率和神经冲动发放频率
d)收缩速度
e)肌肉的初长度
f)肌收缩类型
g)个体因素:
年龄与性别等
h)其他力学因素:
包括肌纤维走向、牵拉角度、力臂长度等
4.MRC徒手肌力分级评定标准
5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5-四级与五级之间
4能抗重力及轻度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4-三级与四级的中间水平,能抗重力及弱的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3+此级与4-只是阻力大小程度的区别
3不能加阻力,能抗肢体重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3-抗重力完成正常关节活动范围的50%以上
2+抗重力完成正常关节活动范围的50%以下
2解除重力的影响,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2-解除重力的影响,可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50%以上
1+解除重力的影响,可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50%以下
1可触及肌肉的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的活动
0不能触及肌肉的收缩
5.肌肉收缩的类型
a)等张收缩:
肌肉收缩时,肌张力基本不变,但肌长度发生变化,产生关节运动
1)向心性收缩:
肌肉收缩时,肌肉的起点与止点之间距离缩短,引起身体运动。
其运动学功能是加速。
2)离心性收缩:
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延长,其主要作用是使动作的快慢或肢体下落的速度得到控制,其运动学的功能是减速。
b)等长收缩:
肌肉收缩时,肌肉的起止点之间的距离无变化,其肌纤维长度基本不变,亦不发生关节运动,但肌张力明显增高。
肌肉等长收缩时由于长度不变,因而不能克服阻力做机械功。
c)等速收缩:
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
6.痉挛的益处和弊端
a)益处:
1)借助伸肌痉挛等帮助站立和行走
2)充当静脉肌肉泵,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3)降低麻痹神经的依赖性水肿
4)在无承重的废用的情况下,可因此而预防骨质疏松
5)可相对保持肌容积
6)活动过强的牵张反射可促进等长和离心自主收缩的肌力但向心收缩的力量弱
b)弊端:
1)影响站立平衡稳定性,和步态的摆动期
2)增加运动的阻力,使随意运动难以完成
3)由于阻力增加,运动迟缓,难以控制,难以完成精巧的动作
4)由于主运动缓慢,动作协调困难,容易摔倒
5)强直痉挛,导致皮肤应力增加且不便护理,容易发生压疮等并发症
6)导致疼痛
7)增加骨折,异位骨化的危险性
8)影响日常生活活动
7.肌张力的概念及影响肌张力的因素
a)肌张力:
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
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
b)影响因素:
1)姿势和肢体位置
2)中枢神经系统的状态
3)紧张和焦虑等心理因素
4)患者对运动的主观作用
5)并发症的问题,如:
疼痛,挛缩等
6)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7)药物
8)环境温度
8.Ashworth分级法评定标准
0无肌张力的增加
1肌张力轻度增加:
受累部位被动屈伸时,在ROM之末时呈现最小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1+肌张力轻度增加:
在ROM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ROM的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
2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
通过ROM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易被移动
3肌张力严重增高:
被动运动困难
4僵直:
受累部位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而不能活动。
9.痉挛的概念及痉挛与肌张力过强的区别
a)痉挛:
痉挛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的肌肉张力异常增高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
b)区别:
肌张力过强时的阻力包括动态成分和静态成分,动态成分为肌肉被动拉伸时神经性(反射性的)因素和非神经性(生物力学的)因素所致的阻力,静态成分则是肌肉从拉长状态回复到正常静息状态的势能,为非神经性因素。
神经性因素表现为肌肉运动单位的活动由于牵张反射性高兴奋性而增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痉挛,折刀样反射和阵挛皆属此类;
非神经性因素则表现为结缔组织的弹性成分和肌肉的粘弹性成分的改变,尤其是在肌肉处于拉伸或短缩位制动时。
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可因神经性因素造成肢体处于异常位置,并由此导致非神经因素的继发性改变。
c)因此,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肌张力过强是神经性因素和非神经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痉挛与肌张力过强并非等同。
10.被动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的原因
a)疼痛
b)痉挛
c)皮肤瘢痕
d)粘连
e)挛缩
f)肿胀、积液
g)关节内结构变化
11.维持平衡的生理机制
a)躯体感觉系统:
包括皮肤触、压觉和本体感觉输入
b)视觉系统
c)前庭系统
d)骨骼肌协同运动模式
e)姿势控制中的预备性活动
f)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
12.Berg平衡量表的检查项目?
a)从坐位站起
b)无支持站立
c)无支持坐位
d)从站立位坐下
e)转移
f)闭目站立
g)双脚并拢站立
h)上肢向前伸展并向前移动
i)从地面拾起物品
j)转身向后看
k)转身360°
l)将一只脚放在凳子上
m)两脚一前一后站立
n)单腿站立
13.描述步行周期的各个阶段?
a)首次着地:
步行周期和站立相的起始点,指足跟或足底的其他部位第一次与地面接触的瞬间
b)负荷反应期:
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面接触瞬间的一段时间,是重心由足跟转移至足底的过程
c)站立中期:
指从对侧下肢离地至躯干位于该侧(支撑)腿正上方时,为单腿支撑期,此时重心位于支撑面正上方
d)站立末期:
为单腿支撑期,指从支撑腿足跟离地时到对侧下肢足跟着地
e)迈步前期:
指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足趾离地之前的一段时间,为第二个双支撑期
f)迈步初期:
从支撑腿离地至该腿膝关节达到最大屈曲时
g)迈步中期:
从膝关节最大屈曲摆动到小腿与地面垂直时
h)迈步末期:
指地面垂直的小腿向前摆动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之前
14.评定步态常用的时空参数?
a)步频:
参考值为95-125步/分
b)步速:
参考值为1.2m/s
c)步长:
即从一足跟着地处向后量至对侧足跟着地处之间的垂直距离,参考值为50-80cm
d)跨步长:
即同一侧足跟着地处至再次足跟着地处之间的直线距离,参考值为100-160cm
e)步宽:
即双足足中线之间的宽度,也就是支撑面的宽度
f)足偏角:
即足跟中点到第二趾的连线与前进方向之间的夹角
15.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方法
a)保持肢体良好的体位
b)体位转移
c)被动运动
d)主动运动
e)牵张训练与自我牵张训练
f)关节功能牵引
g)持续关节被动活动
h)关节松动术
16.关节松动术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a)治疗作用:
1.缓解疼痛;
2.改善关节活动范围;
3.增加本体感觉反馈
b)机制:
是以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达到
1)缓解疼痛:
刺激机械性感受器以抑制伤害性刺激的输入;
促进关节内滑液流动,可加速肿胀及伤害性刺激物吸收,并改善关节内及关节软骨或关节盘的营养;
2)改善ROM:
牵张和延伸关节、关节囊、周围韧带等结缔组织,矫正紊乱的关节及关节半脱位
3)增加本体感觉反馈:
通过刺激关节内本体感受器,传递信息到中枢神经,从而提供关节位置和关节运动方面的反馈
,促进稳定性
17.关节松动术手法分级
Ⅰ级:
治疗者在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
Ⅱ级:
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但不接触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和终末端
Ⅲ级:
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Ⅳ级:
治疗者在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18.肌力训练的基本原则?
a)阻力原则:
阻力的施加是增强肌力的重要原则
b)超常负荷原则
c)肌肉收缩的疲劳度原则
19.根据肌力水平选择肌力训练方法的原则?
0级肌力:
电刺激、被动运动、传递神经冲动的训练与被动运动结合进行
1~2级肌力:
肌肉电刺激疗法、主动—辅助训练、1级主要为被动运动
2级肌力:
辅助运动、辅助主动运动、免负荷运动,即减除重力负荷的主动训练
3~4级肌力:
3级为主动抗部分重力运动,由主动运动进展到抗阻运动
20.简述肌力训练基本方法的分类
a)根据训练目的的分类:
①增强肌力训练;
②增强肌肉耐力的训练
b)根据训练中施加的阻力分类:
①徒手抗阻训练;
②器械抗阻训练
c)根据训练时肌肉收缩的形式分类:
①等长训练;
②等张训练;
③等速训练
21.肌耐力训练与肌力训练的区别与联系
a)联系:
肌耐力训练与肌力训练密切相关。
在发展肌力时,如重复次数过多或持续时间过久,必然导致速度或肌力下降;
在发展耐力中,如不增加负荷,则不可能较快地产生肌耐力,对肌力的增长也不利。
因此,临床上常将发展肌力和耐力结合起来进行训练,从而使肌肉做功更为合理。
耐力是肌力所能维持的时间。
肌力训练和耐力训练的方法不同,为迅速发展肌力,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抗较重负荷,重复次数并不需要很多(高强度,少重复);
而发展耐力则需在较轻负荷下,在较长时间内多次重复才能有效(小强度,多重复)。
22.牵张训练的生理机制
牵张训练针对的组织主要分为两大类:
非收缩性组织和收缩性组织。
牵伸训练主要通过非收缩性组织的机械力学特性及收缩性组织的机械力学特性和神经生理学学特性产生组织延展的作用。
a)非收缩性组织:
包括皮肤、韧带、肌腱、关节囊、筋膜以及肌肉的非收缩组织。
1)机械力学特性:
在牵伸过程中可发生弹性形变(弹性特征)、塑性形变(塑性特征)、蠕变(粘性特征和水分重新分布)、应力-松弛现象(粘弹性和水分重新分布)、以及反复牵伸后的结缔组织疲劳(胶原微损伤与修复),损伤后愈合的组织在长期牵伸下还可以发生纤维成分及纤维排列方式的变化
b)收缩性组织:
即肌纤维。
首先是连接肌纤维的非收缩性组织的弹性延长,之后横桥破坏,肌丝滑动产生肌小节伸展,持续牵伸的组织发生塑性形变。
2)神经生理学特性:
主要涉及到肌梭和高尔基腱器官。
当肌肉被牵拉导致梭内、外肌被拉长时,引起肌梭兴奋,通过Ⅰ、Ⅱ类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运动 治疗学 答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