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课程标准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第三部分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4987003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3.20KB
国家课程标准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第三部分Word文档格式.docx
《国家课程标准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第三部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课程标准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第三部分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
科学探究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过程的不同部分。
(一)科学探究能力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学习中,科学探究能力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探究要素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提出问题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猜想与假设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
●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
●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
●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分析与论证
●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
●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评估
●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交流与合作
●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
●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有团队精神。
●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二)科学探究实例
科学探究的问题可以是学生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可以是《标准》所要求的科学内容,也可以是与《标准》科学内容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内容。
科学探究的形式有课堂内的探究性活动和课堂外的家庭实验、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
例1 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
●提出问题
李明在一所农村中学读书,学校有一只大的开水桶,冬天为了保温,在桶外裹上了一层棉被,尽管如此,早上灌的是开水,到了下午还是变得凉凉的。
一天早上,李明看见张迪用铝合金饭盒装开水时,滚烫的饭盒只垫了薄薄的一层泡沫塑料就不烫手了,他突然想到,能否用泡沫塑料代替棉被给开水桶保温呢?
他将这一想法告诉了张迪。
李明认为,手觉得热,是因为手吸收了热量,温度升高。
隔着泡沫塑料拿热饭盒不烫手,说明泡沫塑料导热性能差。
用导热性能差的材料包着开水桶,保温的效果按理说就会好些。
张迪随手摸了一下热水桶上的棉被,暖乎乎的,热量通过棉被传出来了。
张迪想,李明可能是对的,泡沫塑料的保温效果可能会比棉被好。
李明告诉张迪,如果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烧瓶,定时测量两烧瓶中的水温,便可以得出这两种材料保温性能好坏的结论。
“还可能有其他因素影响水温变化,如两个烧瓶中的水是否一样多,水温是否一样高。
”张迪说。
“是的,”李明强调:
“还需注意放烧瓶的环境是否一样,泡沫塑料与棉被的厚度是否一样等等。
”他们注意控制影响水温变化的其他因素,决定在两个烧瓶中装质量相等的水,加热到相同的温度后分别用两种保温材料包好,放在相同的环境温度下自然冷却。
按照这个计划操作,李明和张迪把实验测得的数据填在下表中。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t/min
5
10
15
20
25
35
45
55
65
80
95
110
125
140
155
T1/℃
72
64
59
51
50
41
37
34
30
26
24
22
21
T2/℃
56
48
43
38
32
28
●分析与论证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第1组(泡沫塑料保温)从80℃降至40℃所用的时间超过了45min,而第2组(棉被保温)降低相同温度只用了不到25min,这表明,泡沫塑料的保温性能确实优于棉被。
●评估
以上表格中,第35minT1的数据与T1的总的变化趋势有较大的偏差,回想实验的操作,有可能在读温度时有疏忽。
如果剔除这个温度值,其他所有数据都与实验结论吻合。
因此,这个实验的结论应该是可信的。
●交流与合作
李明和张迪讨论后,给学校总务处写了一封信,信中阐述了实验的过程和结论,建议学校替换开水桶的保温材料。
例2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提出问题(教师提出)
课堂上教师问:
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和什么因素有关?
如果改变通过电磁铁的电流或者改变电磁铁的匝数,它的磁性强弱会变吗?
●假设与猜想
学生相互议论:
假设通过电磁铁的电流由1A增加到2A,电磁铁的磁性会怎样?
是否可以这样推测:
导线中的2A电流是两股1A电流汇合而成的,每股电流都产生一个磁场,两个相同磁场合在一起,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了。
如果电磁铁的电流不变,线圈由100匝增加到200匝,它的磁性又会怎样?
200匝线圈是由两组100匝线圈组合而成的,每组线圈都产生一个磁场,两个相同磁场合在一起,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了。
通过以上推测可以想到:
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通过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将越强。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通过怎样的实验来检验以上猜想呢?
这个实验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同学们讨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各种可能方法:
(1)怎样测量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学生A:
看它能吸起多少根大头针或小铁钉。
学生B:
看它能吸起多少铁屑(用天平称)。
学生C:
看它对某一铁块的吸引力(用弹簧测力计把被电磁铁吸住的铁块拉开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有多大。
(2)怎样改变和测量通过电磁铁线圈的电流?
学生D:
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线圈中的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大小。
学生E:
用增减电池来改变线圈中的电流,用串联小灯泡的亮度来比较电流的大小。
(3)怎样改变电磁铁线圈的匝数?
学生F:
使用中间有抽头、能改变线圈匝数的现成电磁铁产品。
学生G:
临时制作电磁铁线圈,边实验、边绕制。
教师建议:
用学生C,D,F提出的方法来组成探究实验的方案。
按照教师的建议,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
把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磁铁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当滑动变阻器取不同值时测量电流和电磁铁对铁块的吸引力,把测量数据填入下表(表1)。
电流/A
电磁铁对铁块的引力/N
改变线圈匝数,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保持不变,测量不同匝数时电磁铁对铁块的吸引力,把实验数据填入下表(表2)。
匝数
各个小组从本组实验的表1数据看到,当电磁铁线圈匝数不变、电流逐渐增大时,电磁铁对铁块的吸引力是同步增大的;
从表2数据看到,在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电磁铁线圈的匝数增加时,电磁铁对铁块的吸引力是同步增大的。
由此可以证实:
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和电磁铁线圈的匝数、通过电磁铁线圈的电流有关,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多、电流越大,磁性越强。
回顾以上操作,看看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当改变线圈匝数的时候,是否确实做到了线圈中电流和线圈的形状都不变?
当测量电磁铁的吸引力时,是否用的是同一个铁块?
有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了实验结果?
如果这些因素在实验中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实验的结果应该是可靠的。
各个小组把实验过程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并分别在班上报告本组的实验结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 课程标准 初中 物理 第三 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