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座谈会纪要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982883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2.28KB
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座谈会纪要Word文件下载.docx
《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座谈会纪要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座谈会纪要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申春娟 北京海淀区羊坊店中心小学
黄丽梅 北京宣武区上斜街小学
刘 畅 北京石景山区六一小学
逄 静 北京崇文区第一师范附属小学
尹梅芝 北京石景山区教研室
陈先云 郑宇 王林 周国华 张沛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
牛瑞雪 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刊社
上午主题:
交流观摩活动的总体印象。
主持人郑宇:
很高兴大家来参加这个座谈会。
我们都参加了江西南昌第一会场的听课活动,希望各位先从宏观的角度谈谈对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感受,再对自己感兴趣或印象深的课谈谈认识和体会。
陈先云:
本着平等参与、提高实效、共同发展的活动原则,全国小语会对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等不断进行改革,得到了全国小语界同仁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认同。
2007年12月底,在北大附小召开了全国小语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了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方案,包括组织形式、活动内容、评课标准、评奖办法等,并将此方案印发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小语会参照执行。
其中,允许上课老师自选年段,可以从自选5篇课文(精读、略读课文都可以选)中抽取1篇上现场课,我想这是观摩活动的一个进步,要求更加宽松。
这也是历届观摩活动中,第一次有上课老师教学略读课文。
最近人教社小语论坛上对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讨论比较多,今天请大家来,也是想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希望大家重点谈谈此次观摩活动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借鉴,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李玲:
我的第一印象是所有的课都非常实在。
以往老师要提前见学生,所以学生对课文很熟悉。
这次则是比较自然的状态,学生有些错误或读不通顺的地方,正好展现了老师指导的过程。
有三个方面的认识很深刻:
1.词语教学更具针对性。
例如,《湖滩上,有一对天鹅》一课,老师不但介绍“饮”的各种读音,还讲解了具体语境中读音的选择。
尤其是“给老师饮水”的例子,能使学生印象深刻。
2.《盘古开天地》一课中,老师让学生用成语来概括段意,并及时写在书的旁边,同时实现了概括段落意思和积累语言的目标。
3.《小动物过冬》一课,课文中的三个好朋友常常在一起,语言时机出现的非常好。
这次阅读教学观摩课,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在教学中老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要只注意教案的完成情况。
我们设计教学、进行授课、策划课件的真正目的是为学生服务,而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教学才华。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对待学生,给学生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关注语文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习惯、方法的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确立。
我有一个困惑:
这次观摩课只安排第一课时,应该有哪些内容?
与第二课的内容如何分配?
郑宇:
这个问题的提出特别有意义。
第一课时基本的任务是什么,哪些内容可以灵活处理。
比如,第一课时通常要完成:
新课导入、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字词、整体感知课文,等等。
哪些可以灵活机动,既可以在第一课时,也可以在第二课时,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讨论。
但是一节课的教学容量是必须考虑的。
观摩课往往又有别于日常的语文教学,一节课既要有一定的容量,还要上出新意,这对上课老师和他们的团队来说是一个挑战。
陈先云:
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课堂上应该体现出一个完整的过程。
以前的观摩课上,本该需要完成的任务,有的老师说在第一课时完成了,或者第二课时再来完成,这样在评课的时候非常困难,难以把握,后来只强调40分钟一个课时。
我们在看课的时候,能否暂不考虑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呢,只界定在课前不接触学生、40分钟内有效的语文教学。
王秀凤:
我们参会的期望值很高,认为全国性的观摩活动课应该特别精彩和新颖。
但听完第一节课后,觉得太常态了。
但观摩课全部听完后,逐渐有个领会的过程,反而觉得这样的课有参考价值,有现实的意义,应该向常态课回归。
重视听说读写,扎扎实实进行训练,这应该是语文教学今后一个研究方向。
课前十分钟,教师与学生交流,铺垫材料,与学生拉近距离,大多比较成功。
从前观摩课的老师提前一天见学生,有的老师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第二天上课非常得力;
那些没有做充分准备工作的老师则比较被动,因此意见很大。
后来改为课前十分钟见学生,但不得进入学习状态。
刘畅:
我感觉此次观摩活动有两个主要目的:
第一,明确告诉大家如何实实在在地进行教学。
第二,怎么样教学生读书,提升阅读能力。
尤其是听了台湾赵镜中教授的阅读教学策略讲座,更是豁然开朗。
阅读教学策略是今后应该重点研究的内容。
刘利:
总的感觉是,全国小语会举办的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具有权威性。
这次没有提前见学生,比较公平。
课风非常朴实,手段平实,训练扎实。
老师基本功过硬,教学技能、板书、语言表达等比前两届有很大飞跃。
有进步的地方是:
实现了向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
非常重视品词析句;
立足文本,适度拓展,教学资源使用比较恰当。
给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比如老师注重用语言引导学生感悟,如《七颗钻石》一课教师带领学生朗读;
老师通过语言将学生带到文本中去,如《圆明园的毁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老师的朗读中每一个学生都投入了感情。
以前的语文课过度铺垫,人文性过强,但学生能力发展不扎实,此次观摩课普遍重视语言的品味与鉴赏;
重视表情达意方法的体会;
重视将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体现了听说读写思的过程,如《老人与海鸥》一课中,老师用“饼干丁”、“工资”等一系列重点词语,激活学生的思维,《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中,教师抓细节描写(表现在哪?
说得太笼统,不清楚。
),训练学生的说与思。
另外角色置换不再轻易用了,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开国大典》,不是直接让学生想象充当其中的角色,而是想象作为旁观者的心情。
不轻易联系生活实际,尤其是一些无法联系实际的神话的文章。
教师们注重调动学生多元思维和理解。
需要改进的地方:
观摩课体现创新性不够,应该尝试更多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
由于对学情了解不足,许多老师不敢放手去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平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多为初读课文,熟悉词句,疏通文意,但不会承载太多的要求。
因此观摩课中第一课时的实际指导作用不太明确。
希望观摩活动结束后专家能给予一定的指导,引领语文教师的努力方向。
尹梅芝:
每次我都结合本区教学实际进行反思。
我也感觉,本次活动意在常态教学,更真更实。
我是高年级教研员,更关注高年级教学。
本次大多数观摩课在年段目标的处理上比较合适,但有的课年段特点不太明显。
很多课的开篇是要求学生看老师写课题。
比如《城市的标识》,这其中并无难字,所以教师并不必带着学生写课题,教师应该提出一些有利于学生思考的问题来导入。
我们发现,高年级学生思维发展比较滞后,这与教学是有关系的。
教师问题的提出应该引发学生的思考。
中、高年级的课难以区分。
高年级在自主学习的突破上不是很大,应该培养学生运用一些方法解决问题。
能够真正让学生去质疑的课还是不多。
虽然是课前十分钟才见到学生,但上观摩课的教师应该想办法在短时间内了解学生。
有的课没有把握好前后单元之间的关系,如《开国大典》,只是就文本而言,学生很难体会到当时参加大典的人们喜悦心情。
其实之前就有“勿忘国耻”的单元,本可以作为学习《开国大典》的教学资源,但教师并没有结合获得的资源,让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这次观摩课请来了香港的郑思建老师,她的课学段特点体现得比较好,学生也比较感兴趣。
她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在画画,但这样做是否符合学科特点?
这种方式我们是否可以借鉴?
阅读教学的方式本来就应该多样化,表达对文本内容理解的方式为什么不可以多样呢?
低段儿童,他对文本的理解或感悟常常是心里明白,但嘴里说不太清楚,采用他们喜欢的绘画方式,把理解融入到画中,学生画的过程,就是表达理解的过程。
学生画完后,再去读课文,确实感受到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了提高。
此外,这节课采用的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内地老师好象现在也忽视了。
个人感觉,香港的课在老师角色定位、在师生关系的把握方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很有启发的。
有一个让我感动的小片段,老师在巡视小组绘画的时候,一个学生对老师说:
“老师,我不想画。
”老师摸摸他的头,微笑着说:
“那你可以指导其他同学画呀。
”老师的机智、对学生的包容和尊重,在这个细节里真是得到充分的体现。
翟京华:
参加观摩活动,我们学到了好多东西。
全国小语会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引领、导向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此次观摩课,在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风格等诸方面都很真实、平实、朴实,实效性代替了表演性,常态课代替了作秀课,观摩课更像是平时上课。
其实,平实不等于不精彩,好多课的表现都很精彩。
课堂上师生关系有所改进,教师大段的独白少了,更能看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
良好的教学质量应该体现在效果上,主要看学生是不是在语文学习方面有所得。
从教学效果来看,中、低段显得强一些,高年段稍稍弱一点,我个人认为高年段课的问题大多出在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上,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老人与海鸥》,这两篇课文的共性是沿着情感生发的脉络而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在教学设计、在情感的营造上是比较好的,但老师把力全部用在讲父子情,有点可惜。
其实,我们将父亲的行为理解为一种信念的力量更为得当,教师做了颠覆性的平移,从而淡化了父亲行为了不起的根源。
《老人与海鸥》一课中,正是因为老人爱海鸥如同爱儿女,所以海鸥才敬老人如敬亲人。
教师先说海鸥如何纪念老人,而很略的带过老人对海鸥的所做所为,也就把课文的重点内容忽略了。
我们评课不能仅从教学设计入手,必须吃透文本,将教材用好,教法是为内容服务的,老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文本,但应该紧紧围绕文章的主旨,更不能背离文章的主旨。
这次观摩课欠缺的地方表现为:
发展语言的意识强于发展思维的意识,忽视了培养思维、质疑的能力。
如《圆明园的毁灭》,老师可以从思想内容到表达方法很好地引发学生质疑:
“为什么叫毁灭,不叫毁坏?
”“为什么要用很笔墨先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写毁灭要说不可估量的损失?
”阅读内容的目标性强于表达的目标性,虽然很多老师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写一段话,但往往在即将下课的时候布置,看不到效果,也不容易落实。
引导学生对文章表达方法的体会不到位。
许多课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性尚不明确。
高年段的第一课时应该是初读之后,对课文初步的感悟,整理思路。
《老人与海鸥》一课,引导学生体会老人对海鸥感情部分用力不够,有舍本逐末之感,可能是教师希望对文本内容的处理有所创新,但创新的前提是对文本的正确把握。
现在一些名师上课,对于文本的把握太高,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只是抓住三十几个小时的细节,却没有抓住文章的整体。
第一会场上的课例,给我的感觉是高年级的课主要在文本的内容把握上出了问题。
黄丽梅:
教师非常重视朗读,是思维训练、激发情感相结合的朗读,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抓住租界里情景对话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重视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堂上重视引导学生感悟,如《花钟》一课中:
什么样的花,如何开放,让学生从多方面感悟,并提供表达的机会。
关注了学生的发展,课堂上师生间的合作体现得很好,特别是香港的课体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大陆的课生生间的合作却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缺乏同学之间的互评互议,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非常重视方法的指导,如《盘古开天地》一课,教师让学生用“开天辟地”的成语来概括大意,并让学生及时批注下来。
我认为存在的问题是:
对单元主题的运用还不够,如《开国大典》并非真正让学生认识到课文在单元主题中的作用。
如何有机整合课内外的内容,如《圆明园的毁灭》,怎样真正寻找课外的资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第七 青年教师 阅读教学 观摩 活动 座谈会 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