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半坡文化》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979069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38.13KB
整理《半坡文化》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整理《半坡文化》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半坡文化》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
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
遗址有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两个男子和四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
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
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商周三代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是我国古代礼制的成熟期,也是中国古代礼制最为规范的时期。
“礼以酒成”,无酒不成礼,因此,夏商周时期也是我国酒礼最复杂、酒与政治结合最为紧密的时期。
正因为夏商周时期酒礼最受重视,因此,酒器发展也最为迅速,青铜酒器也就成为夏商周三代青铜文明中最为辉煌的亮丽点。
半坡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环境特色
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
半坡文化属于黄河中游的原始文化,显示出北方地理环境的特色。
很久以前在黄河流域诞生了华夏民族,在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文明被毁灭之后只有华夏文明将它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今天。
半坡村遗址是原始居民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地点在西安城的东郊。
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
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半坡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器纹是用人的脸和鱼的身体结合而成的人面鱼纹盆,赖以为生的鱼被看做氏族部落的保护神,人们栽种谷物,只有需要时才捕鱼。
发现过程
在西安市东半坡村发现的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类型,这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文化。
因日用陶器以红陶为主,上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又称为彩陶文化,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
西安半坡遗址面积大约五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作坊区和氏族公共墓葬区三部分。
房子有氏族公共仓库和家庭住房,住室内有烧火的灶,居住区外围还有排水的壕沟。
制陶的窑址计六处,以红地黑花的彩陶为主。
墓坑计250处,按血缘序列安葬,随葬品多是尖底瓶和陶罐。
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
这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
半坡村遗址于1953年春被发现后,1954年开始发掘,1957年清理完毕,于次年在遗址上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半坡博物馆。
村落遗址略呈椭圆形,北端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该区的东北边为制造陶器的窑场。
居住区内的建筑有一定的布局,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积达12021米左右。
这种大房子在一个村落中,只有一间,可能是氏族(或部落)首长的住室或氏族(或部落)议事集会的场所。
从墓葬的发掘情况来看,没有男女合葬现象,而是男子们埋在一起,女子们埋在一起,说明了这里在这时实行族外婚。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意,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史前文化,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四十多年来,文物考古工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发掘,在陕西境内发现上千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数万件文物。
复原场景
带流器
半坡的时代是一个女人地位高于男人的时代。
女人掌管着农业,在生产中起主要作用,她们是氏族的管理者。
在她们的管理下,先祖创造着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段——母系氏族社会。
距今六千多年前,渭河的支流河水畔,有一座古老的氏族部落——半坡。
这里东依白鹿终南山,可常年进山打猎;
北边是开阔的平原地带,适合于发展农业;
河之水流经这里,为半坡人提供了大量的水产资源,也是一个绝佳的捕鱼场所。
经过考古专家测定和实物分析,半坡村当时是处于亚热带气候条件下,气候温暖而湿润,终年绿树葱笼,很适合人类的发展。
这个半坡部落已经有人口400-600人,在当时的社会来看,已经是一个颇具规模的部落聚集地。
半坡人的“村庄”被一条大围沟分成三部分。
沟东是制陶区,北面是集体墓地,大围沟围住的,则是居住区。
一座面积约160平方米的大房子是整个半坡部落的中心,前面是一片很大的中心广场。
这座大房子是氏族部落的公共建筑,是大家举行集会、商讨事务的地方,氏族部落首领及一些老幼都住在这儿。
大房子与所处的广场,是整个居住区的核心。
大房子四周遍布着一系列小型的房子,所有房间的门都朝着大房子而开,分区、布局极有章法,其建筑形式也体现着原始人由穴居生活走向地面生活的发展过程。
小房子里住着过婚姻生活的妇女以及不确定来访的其他氏族男子,当然,也会有男女相对稳定的对偶婚,但绝不同于后来的一夫一妻制,子女仍旧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考古学家还在半坡发掘出了近万件生产和生活工具,就其种类看可以分为农具、猎具、渔具、炊具、食具、纺织具;
就其材料看可分为石质、陶质和骨质。
从这些出土的工具来看,半坡人不仅从事农耕、渔猎、采集等,同时还要进行制陶、纺织、工具制造等生产活动来维持生存。
春天,半坡人用石斧、砍伐石器砍倒树木,芟除杂草,并放火焚烧地面的残余物,再用石铲翻掘土地,石锄和尖木棒挖穴种粟。
到了秋天,半坡人用石镰或陶镰收获庄稼,把粮食储藏入公用的窖穴中。
如果需要食用这些粮食,就把它们用石磨盘、石磨棒脱皮碾碎。
在遗址中就出土了半坡人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后的遗物,证明半坡人学会了栽培粟。
在村子的中间,还有一个保存火种、吃“大锅饭”的地方。
这些火种在一个很大的连灶坑中,由椭圆和圆形两部分组成,中间相距1米,火道相通。
两个灶的侧壁和底部都有很厚很坚硬的红烧土层,因为这里被长期使用才流下了这样的痕迹。
这些遗迹仿佛使人们看到一幅画面,展现了半坡人日出共同劳动、日落围着篝火唱歌跳舞的原始社会的生活场景。
从出土的许多石或骨的箭头来看,半坡人已学会使用弓箭,并大量驯养了狗。
“农闲”的时候,男人们带着驯养的狗去树林里打猎。
女人们则会到野外采集植物的果实,或者到河边用自己发明的渔叉、鱼钩甚至渔网捕鱼和螺蛳。
被驯养的猪悠闲地在圈栏里闲逛。
姑娘们用部落人发明的尖底瓶沉入河里汲水。
半坡人是出色的匠人,会制作各种有用的陶器。
在半坡社会中,陶器的使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制作技术上也已经采用了模制法和泥条盘筑法。
在半坡时代的后期,半坡人逐渐以慢轮修整器口器形,使器形更加规整。
半坡人的陶器主要用于生活用具,他们已经制作出了做饭用的陶甑。
这种陶甑与我们现在人的蒸锅在原理上并无区别。
半坡人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有自己的精神生活。
从出土的陶器上,我们还看到,他们有了抽象的刻画符号。
陶器太单调了,于是他们在上面印一些类似麻袋或粗布的纹路。
他们具备了原始的数列和多边形的概念;
他们制作了最古老的乐器陶埙,闲暇时来上一曲。
彩陶上画着游动的鱼,奔驰的鹿,这是渔猎的写照;
陶器外壁有图案逼真的抽象画,笔划流利疏朗,显然具有装饰的作用,这就是工艺品了;
他们还在陶器上刻画上自己崇拜的图案,例如人面鱼纹图案,人面涂彩,口部衔鱼,三角头饰,或许这就是半坡氏族的图腾或族徽。
所有这些,在6000年后,都成为文物重见天日。
初步的“纺织”已经在进行,天冷的时候,大家穿着麻线般粗的纤维御寒;
天热时,我们的先民们更多的是光着黝黑的脊梁,把蓬乱的头发用精心磨制的骨笄别在头上。
原始部落的大家庭生活是温馨的,也是时刻受到外界威胁的。
野兽、自然灾害以及大大小小的其他灾祸,时刻威胁着半坡人的生活。
为了抵御野兽和灾害,半坡人修建了大型的防御工事——围绕半坡村落的大围沟。
这个大围沟宽7-8米,深5-6米,底径1-3米,全长300多米。
沟的内沿高出外沿约1米多,靠居住区的沟壁坡度很大,外壁则接近陡直。
这显然是挖沟时有意为之的。
夏雨时节,村落积水可以疏导到大围沟中去;
而遇到有野兽袭击或外族侵袭时,大围沟便成了第一道防护的屏障,这堪称后世城壕的先驱。
大围沟,起初应是为了防御敌人进攻、野兽侵袭、洪水泛滥等重大灾难或灾害而修建起来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灾害和氏族矛盾的不断增加,人们的防御意识也随之不断提高。
在这样强烈的保卫家园的意识支配下,后来的人们更是不断创新,围沟渐渐地被高大的夯土城壕所取代。
再往后,人们就地挖土,既筑了墙又建成了壕沟,并在壕沟里注水,形成护城河,从而形成了更加完善的防御体系。
大围沟让半坡人有了远离外部危险世界的安全感。
对此,至今无法解释的是,如此浩大的工程,在没有运输工具,只有简单石制和骨制挖掘工具的半坡时期,是如何完成的?
有人计算了一下,整个大围沟的废土量,放到今天,用能拉3立方米土的卡车去运输,也需要来回3600多趟。
半坡人是否和其他部落发生过战争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一个问题。
也许,村落和村落、氏族和氏族之间也会争夺猎物,也会有矛盾和冲突。
大围沟的北面是墓葬区,这是一片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
墓中死者一般都头部向西,以单人葬为主,也有二人、四人葬;
有仰身葬,也有俯身葬;
有直肢葬,也有屈肢葬,以及瓮棺葬。
在半坡人的丧葬习俗中,对儿童的丧葬习惯十分特别。
半坡儿童大多不葬于公共墓地内,而是置于瓮棺内,考古学称之为瓮棺葬,从而形成了半坡人的一大特色。
由于当时自然条件很差,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加之疾病流行,儿童死亡率是很高的。
儿童夭折后,大人先在房屋附近地上挖个坑,放个大陶瓮或罐,把孩子尸体放在里面,上面盖个陶钵或陶盆,并在当中凿个洞,可能是供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
较大的孩子则用两个陶瓮对起来埋。
孩子埋葬在房屋附近,这充分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眷恋之情。
半坡出土的儿童瓮棺共有73个。
出土文物
半坡遗址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发掘遗址面积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21个,各类墓葬250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近万件文物。
半坡的彩陶几乎就是半坡文化的代言,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人面鱼纹盆。
古代的艺术品,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画的典型作品,这一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人面鱼纹线条明快,人头像的头顶有三角形的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条小鱼。
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
埙是半坡出土的比较有特色的陶制品。
埙是最古老的乐器,具有典型的仰韶文化特点。
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
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的,用以诱捕猎物。
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当成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按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中国音乐学院曹正教授自本世纪30年代即制作仿古陶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79年以来,天津音乐学院陈重教授改进研制成九孔陶埙。
九孔紫砂陶埙已在民族乐队中较普遍使用。
中央民族乐团杜次文曾用此乐器在多国公开演奏,赢得广泛的赞誉。
贾平凹在作品《废都》中也曾有描述。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是当时比较先进的一种汲水工具。
它的巧妙之处在于运用了重心原理,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
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这也许是重心原理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应用了。
陶甑。
古代的蒸锅。
先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水蒸汽可以熟食,于是制作了陶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利用蒸汽的范例。
陶甑
半坡彩陶纹饰的艺术成就非常高。
比较常见的有较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半坡文化 整理 半坡 文化 优秀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