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答案之欧阳治创编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4968510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19.98KB
财政学答案之欧阳治创编Word格式.docx
《财政学答案之欧阳治创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答案之欧阳治创编Word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简答题
1、简述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
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总投资都可分为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两部分,与非政府投资相比,政府投资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由政府自身的地位和职能决定的。
(1)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的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
政府投资可以不赢利或低利,但政府投资项目的建成,如社会基础设施等,可以极大提高国民整体效益。
(2)政府财力雄厚,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投资大型项目或长期项目。
(3)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公用设施、农业、能源、通讯、交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领域内,促进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增长。
2、简述国债的功能。
政府举借的债务称为国债。
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国债是一个特殊的债务范畴,它以政府的信誉为担保,具有较强的可靠性,通常被称为“金边债券”。
国债具有以下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
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
用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实质上是将不属于国家支配的资金在一定时期内让渡给国家使用,是社会资金使用权的单方面转移。
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这是因为:
第一,发行国债只是部分社会资金的使用权的暂时转移,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第二,国债的认购通常遵循自愿的原则,基本上是社会资金运动中游离出来的资金,一般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当然,也不能把国债视为医治财政赤字的灵丹妙药,这是因为:
第一,财政赤字过大,最终会导致财政收支的恶性循环;
第二,社会的闲置资金是有限的,国家集中过多往往会侵蚀经济主体的必要资金,从而降低社会的投资和消费水平。
(2)筹集建设资金
国债具有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还具有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这两种功能可以从以下角度加以区分:
第一,社会制度和财政类型不同。
我国社会主义财政具有明显的生产性,国债发行具有明显的筹集建设资金的作用;
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公共性财政,国债发行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较为明显。
第二,国债发行方式、目的和用途不同。
有些国家在国债发行时就明确规定了国债收入的目的和用途,如日本就将公债明确分为赤字公债和建设公债。
第三,国债收入的性质不同。
如果把国债当作一种临时性、应急性的收入,国债就是主要用来弥补财政赤字的。
如果把国债当作一种稳定的、长期的收入,主要就是经济建设支出。
(3)调节经济
国债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财政调节的一种重要手段。
这部分财力用于生产建设,将扩大社会的积累规模,改变既定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用于消费,则扩大社会的消费规模,使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向消费一方转移;
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就是政府平衡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关系的过程;
短期国债可以作为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手段。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债已经成为财政政策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我们在发挥国债积极功能的同时,必须注意国债的适度规模。
因为国债毕竟只是财政收入的一个补充性来源,过分依赖国债反而会引起不良后果。
3、简述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
财政赤字是指政府支出大于其经常性收入的情况。
就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而言,财政赤字已经是一种世界性经济现象。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赤字也是连年出现,财政赤字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
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信用体系即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来实现的。
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和财政赤字规模大小有关,但更主要还是取决于赤字的弥补方式。
弥补方式不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也就不同。
①通过银行透支或借款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一般会增加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增加基础货币,但财政借款并不一定引起货币供应过度。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增长,货币需要必然增加,从而要求增加货币供应量,因此,只要财政借款控制在由货币系数决定的基础货币增量的限度内,就不会有通货膨胀的后果;
另一方面,如果银行在向财政贷款的同时,控制贷款的总规模,也不会发生货币供应过量的问题。
②用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的货币效应,依认购者的不同而不同。
(2)财政赤字与社会总需求
财政赤字一般说会扩大社会总需求,但这也必须结合财政赤字构成总需求的不同方式来分析。
财政赤字构成总需求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一是作为新的需求叠加在原有的总需求水平之上,使总需求扩张;
二是通过不同的财政赤字弥补方式,替代其他部门需求而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
第二种方式只会改变总需求结构,而不增加总需求规模。
(3)中国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问题
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是指政府部门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投资引起的非政府部门投资和消费的相应减少,即政府部门投资的增加挤出了非政府部门的一部分投资和消费.
(4)财政赤字与发行国债
发行国债是世界上各国弥补财政赤字的普遍做法,但是以债务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来源,债务会随着财政赤字的增长而增长。
另外,债务是要还本付息的,债务的增加也会反过来加大财政赤字。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对国债的发行和管理绝对不可以掉以轻心,放任国债规模过分扩大。
总的来说,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它既是一种财政调节经济的手段,也是财政困难的体现。
4简述国家预算的原则。
国家预算的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制定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方针,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公开性。
国家预算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方向和政策,与全体公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国家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必须采取一定形式公开,为人民所了解并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
(2)可靠性。
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必须运用科学方法,依据充分确实的资料,并总结出规律性,进行计算,不得假定、估算,更不能任意编造。
(3)完整性。
列入国家预算的一切财政收支都要列在预算中,不得打埋伏、造假帐、预算外另外预算。
国家允许的预算外收支,也应在预算中有所反映。
(4)统一性。
虽然一级政府设立一级预算,但所有地方预算连同中央预算一起共同组成统一的国家预算。
因此,要设立统一的预算科目,每个科目都应按统一的口径、程序计算和填列。
(5)年度性。
政府必须按照法定预算年度编制国家预算,要反映全年的财政收支活动,同时不允许将不属于本年度财政收支的内容列入本年度的国家预算中。
上述预算原则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不是绝对的。
一个国家的预算原则一般是依据预算本身的属性,并与本国的经济实践相结合,通过制定预算法来实现。
论述题:
简述中国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我国分税制改革是采取整体设计、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的,通过几年的运行,已初见成效,但需总结经验,进一步深化,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
政府与市场关系是经济体制转换的根本问题,也是实行分级预算体制的前提条件,包含三个层次内容:
第一,总体上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就是政府职能转变问题;
第二,各级政府事权的划分;
第三,各级预算主体支出职责的划分,一般应遵循事权与财权相一致的原则。
各级政府事权划分和各级预算主体支出职责的划分,集中体现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结合,清晰而明确的划分,既包含利益分配,也包含权利分割,短期内难以达到完善境地,只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逐步达到目标模式。
(2)规范收入划分
现行某些收入划分不符合规范原则,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仍需不断调整:
第一,分税制与税制是密切相连的,税制调整了,分税及其相应的收入划分,也必须随之调整。
第二,按税种划分收入和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分税效应是完全不同的,现行分税制的企业所得税仍是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的,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而改为分率分成或比例分成将是必然选择。
第三,凡属于税源普及全国或具有高度调节功能的税种划归中央税是分税制的通则。
第四,通过税制调整健全地方税系应列为分税制进一步完善的一项重要目标。
(3)集权与分权关系的调整
分级预算体制的集权与分权关系,主要体现在收支划分上面。
从支出方看,多数支出项目是由地方执行和管理,所以地方支出在总支出中占较大比重;
从收入方看,为了均衡横向不平衡,贯彻中央宏观政策,中央财政收入应占主导地位。
分税制改革的实质意义不在于中央组织收入占主导地位,而是要求中央实际可支配收入逐步达到适当的比重(比如40%左右)。
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在增量分配中中央多集中一些只能起到微调效应,关键是逐步减少以至最终取消按既得利益的税收返还。
(4)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完善分税制的重点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途径,首先是进一步明确转移支付的目标模式,而后通过增量与存量同时并举的微调向目标模式逼近。
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目标模式的选择。
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模式:
一是单一的纵向转移支付;
二是纵向转移和横向转移的混合模式。
从我国目前的国情看,横向转移虽是一种可选择的模式,但仍要立足于纵向转移的完善。
第二,纵向转移的微调。
首先是改进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
其次,进一步将维护既得利益的多种方法简并为“税收返还”一种方法。
更为妥善的方法是将税收返还基数逐步纳入按因素法计算的拨款公式,每年纳入一定比例,若干年后全部过渡为按因素法计算的转移支付制度。
第三,推进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目前还不可能建立全国统一的省对下的转移支付制度,中央只能给以原则性和政策性指导,尊重分级管理赋予省级政府的自主权和调控权,适度体现统一领导的精神。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待时机成熟,再规范全国性的省对下的转移支付制度。
试论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分税制改革?
1、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趋向规范。
各级政府的收支范围、权限和责任进一步明确,预算约束趋于硬化;
按税种划分收入,使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界限趋于明晰,减少了相互挤占的情况;
建立了转移支付制度,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解决了纵向平衡、横向平衡以及专项补助。
2、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分税制将消费税划为中央税,营业税等划为地方税,增值税作为中央与地方的共享税,在制约地方盲目发展烟、酒高税产品的同时,鼓励地方发展高效农业和第三产业,推动地方由注重发展速度和规模转向更加注重经济效益。
3、“两个比重”逐步上升,中央财力有所增强
由于进一步规范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较好的调动了中央与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实行分税制以后中央与地方分配格局的变化,主要是加大了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力度,也就是增强了中央对地方财力调控的力度。
4、调动地方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促进地方收入的快速增长,保证全国财政收入的稳定快速增长。
5、随着相关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分税制也在不断完善,主要是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逐步调整和规范收入的划分,不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省区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财政学 答案 欧阳 创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