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苗族博物馆湘西苗王府山江苗寨马鞍山苗寨导游词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967276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19.78KB
中国苗族博物馆湘西苗王府山江苗寨马鞍山苗寨导游词Word下载.docx
《中国苗族博物馆湘西苗王府山江苗寨马鞍山苗寨导游词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苗族博物馆湘西苗王府山江苗寨马鞍山苗寨导游词Word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凤凰古城出发大约半个小时即可到达我们的景区。
沿途将经过生苗和熟苗的分界线—长宜哨、千工坪集镇,最后到达当时湘西苗疆地区的军事、政治中心—山江苗寨。
到了景区之后,我们首先将去闯三关,即卡歌、卡酒、卡鼓。
这是苗族礼俗文化中的最高礼节。
因为,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是一个有语言没有文字,有历史没有记载的民族。
几千年以来,苗族人民都是以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感性,以鼓声来传递讯息,以苗族自酿的糯米酒来款待大山外来的客人,而我们也将以同样的方式来尊重苗族人民的习俗,然后,我们去参观湘西最后一代苗王龙云飞的故居—湘西苗王府;
苗族风情园,以及中国苗族博物馆,观看苗族风情表演。
最后,我将带领您们去到乾嘉苗民起义时,苗民义军对付以乾隆皇帝私生子福康按为首的清军总兵营——马鞍山苗寨,并在此就苗家餐。
在那里,我将为您解读“湘西土匪”的神秘内涵,真正了解一下“湘西土匪”的神秘生活;
让您透彻地感受到湘西苗族的风情。
在此,希望大家此次旅游能够收获好的心情,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
当然,如果有哪位朋友一路上需要我提供帮助,我将尽力而为!
苗族是中华民族家庭中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是一个土著江淮、最早开发中原的民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
由于战败和历代统治阶级的大汉民族主义政策,苗族不断迁移,历经五次大迁徙,从黄河中下游退往长江中下游,最后迁移到湖南西部、海南、大西南等地,明清时期,又有一部分苗民迁往海外,如美国、法国等国家。
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苗族历史是一部苦难史和一部血泪史,苗族的每一次迁徙为中国历史烙下血印,每一个血印都变成中国历史的化石。
在远古原始社会后期,苗族先民居住在江淮平原,现今的安徽、山东等地。
当时苗族被历史上称为九黎集团,中华民族三始祖之一蚩尤就是九黎集团的首领。
那时侯,他们过着刀耕火种的自足生活。
黄河上游以游牧为主的黄帝部落逐渐壮大,不断地同蚩尤部落发生战争。
当时的三大部落还有炎帝部落。
炎帝部落与皇帝部落也经常发生战争。
后来,炎黄联合一起对付蚩尤部落,九战九败。
因为当时的蚩尤部落掌握了冶炼技术,回制造兵器。
后来黄帝请神助,三年干旱。
以农耕为主的蚩尤部落由于缺粮而被战败。
蚩尤被杀。
此次战争历史上被称为“逐鹿之战”。
蚩尤被杀后,黄帝“画蚩尤像威震天下”。
西汉开始,皇帝每一次出征,都先拜蚩尤。
蚩尤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战神”,同时又是“财神”,居六神首位。
逐鹿之战后,一部分的苗民渡长江,开发长江中下游。
有一部分苗民六在江淮,改为汉族。
所以,蚩尤不仅是苗族的祖先,同时也是汉族的祖先。
现在的湘西苗民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后裔,一部分居住在武陵山区,一部分迁往云贵高原——大西南一带。
明朝嘉靖时期,湘西爆发苗民起义,起义被镇压后,明朝为了巩固统治,防苗生乱,修建了“土墙”苗疆边墙。
清王朝乾隆晚期,统治王朝实行“改土归流”,霸占苗民土地,急起苗民义愤,爆发了以吴八月为首的苗民大起义。
历史上称为“乾嘉苗民起义”。
起义持续十一年之久。
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康乾盛世从此走向衰落。
所以,这次起义是满清王朝的“中衰之战”。
在长期的迁徙生活中,苗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独特的风俗民情。
这些文化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礼俗文化;
②饮食文化;
③宗教文化。
二、车上互动活动
1、教苗语,学唱山歌,回答游客朋友提出的问题等互动项目,注意事项:
切不可死搬硬套,给游客以歌声、笑声,幽默而不失礼节。
2、提醒游客在旅游途中要注意的事项;
3、到了停车场后要说明游客所处的位置—山江苗寨
三、景点解说
如果说古城是凤凰这棵大树的枝叶,那么苗乡村寨则是这棵大树的根。
古城是苗汉战争的产物,苗民的村寨就是战斗的堡垒。
寨堡一体,很多的古堡古寨至今犹存。
随着岁月的流失和居住地域的迁移,苗家居住状况不断的进化,除了保持民族的共同性外,同时还体现出适应自然和生活环境的特点。
1、山江苗寨山江苗寨亦称总兵营,清朝乾嘉年间(乾隆五十九年-嘉庆十年),湘西苗民在苗族首领石三宝、吴八月、石柳邓、吴天半、石乜妹(苗家五将军)的率领下,大举义旗,爆发了一场震惊全国的苗民大起义。
这场战争持续了十一年之久。
这场战争历史上被称为满清统治的“中衰之战”,即康乾盛世从此走向衰落。
这次苗民起义也是中国历史最后一次、规模最大的少数民族起义。
清王朝为了维护在湘西苗疆的统治,用了七省兵力达十八万之众,并在山江苗寨构筑了总兵营府,从此重兵驻扎直到清未。
后来的人们就把山江苗寨称为总兵营。
它是当时苗疆地区的军事、政治中心,是满清政府镇压苗民起义的军事前沿。
可惜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经济的发展,山江苗寨的原建筑已消失殆尽。
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我们只能从一纵即逝中去寻找历史的痕迹。
2、马鞍山苗寨马鞍山苗寨,是一个寨堡一体的苗寨,它的特点是建筑呈军民两用,街道纵横交错,呈十字形,布局紧密而巧妙;
全寨有四大门十二道小门,寨门和户门上有堡楼枪眼,且座向交叉,不熟悉者入内,极易迷失方向。
可惜的是,现在的寨门仅剩下一道了。
那么它为何叫做马鞍山苗寨呢?
在清朝乾嘉年间,湘西地区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苗民起义,并波及到了贵州的东部和南部、四川的一部。
为了镇压这次苗民大起义,满清政府在山江苗寨设立了总兵营,并派重兵驻扎,从此,这里就成了苗民义军抗击清军的军事据点,并在此村寨和附近的山洞里打造兵器和马鞍,这里的苗民依托于村寨的街道、房屋、丛林山势为掩体,与清王朝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马鞍山苗寨,当时的义军首领是吴王吴天半,吴王是腊耳山人。
吴王在马鞍山与清军总兵营对持四年时间,清军不敢轻易进犯。
为了实现战略的转移,吴王的义军退出马鞍山四个月之后,清军才破寨庆贺。
可见马鞍山易守难攻。
经过长达十一年的残酷战争,苗民义军终告失败。
马鞍山苗寨由此而得名。
可以说,山江苗寨、马鞍山苗寨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块石头都浸透着苗族人民的鲜血。
现在我们看到的马鞍山苗寨相当一部分已不复存在,当然,我们依然可以从保存下来的原汁原味的破败的房屋和街道,找寻到那一段历史。
其次,在小青瓦、土石墙、吊脚楼为主的民居内,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里的苗民纺纱、织布、打花边、织花带、绣花织锦,美化自己,安居乐业。
这里还曾是《湘西剿匪记》、《情归风雨桥》、《本色衣》、《血鼓》、《郑培民》等多部影视剧的拍摄基地;
音乐家谭盾、词曲作家夏劲风等艺术大师都到过这里体验生活,参观访问,因此,马鞍山苗寨即是一座“石头寨”,更是一首从石头缝里流出来的歌。
四、苗族风情风俗
一根田坎一首歌,一条河流一首诗。
每一个苗寨无论她的子民居住在什么地方,什么区域,依然保留了民族的原始共性,保留自己民族的风俗民风。
这里的苗民虽然有60%以上的人不会说汉语,甚至有的人从小到大都没有出过苗寨,或者到过县城,原始而质朴。
但是他们对远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苗族 博物馆 湘西 王府 苗寨 马鞍山 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