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复习方法指导精编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954612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3.32KB
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复习方法指导精编版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复习方法指导精编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复习方法指导精编版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要点精析】
论述类文本指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
社会科学类文章是阐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
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又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
高考对现代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测试,题型丰富,覆盖面宽,思维容量大,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主要考查掌握知识的牢固性、逻辑思维的深刻性和运用语言的灵活性。
试题的区分度较大,失分率较高。
社会科学类文章的内容范围很广,既可能会涉及到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以及当代最新的高科技知识,也可能涉及到政治.社会.历史.地理.文学.美学等学科的知识。
但其阅读目的并不是为了弄清楚这些知识本身,而是借助语文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完成阅读理解的任务。
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文章。
高考命题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
本考点内容逐渐引起了命题人的重视,另外,它涉及面广,所论多为人们共同关注的某一问题,因而读者范围较自然科学类广泛,是高中生必读的一类文章,因此,考生应该重视这个考点。
命题材料丰富,凸显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注重着眼全文筛选.提取与整合信息,对考生整体理解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大,“提炼.概括和拓展”成为考查的重点。
【备考园地】
高考对论述类文章阅读的测试,内容涉及面广,思维容量大,题型丰富多样,能力要求较高,综合性强,主要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组织运用语言的灵活性,因此试题的区分度大,失分率较高。
根据一般的经验,学生要比较熟练地掌握某种文体的阅读能力,应该至少不应低于50篇的文本阅读量,因此我们还是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解决论述类文本的阅读问题。
在练习的基础上要明确几个问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有哪几个关键要素呢?
首先是它的分类知识,即分为:
评论类——时评和书评、短论、社科论文和自然科学论文。
一般来说,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短论和社科论文(往往是节选)上。
其次是论证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
是指你在这篇短论里发表的观点。
一般是一文一个中心论点,在整个过程中,紧紧围绕着这个论点来展开议论。
论点通常用判断句表达,也有短论找不到论点句的,这是潜在论点的写法。
中心论点下可以有若干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是论证中心论点的。
论点在文本中的特点:
第一,从全文看,论点必然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而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
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第二,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
论点的提出,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
不过,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表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候在文章的中间,有时候文章标题就是全文论点。
当然,也有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由读者自己进行概括。
第三,短论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常有支撑中心论点的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
论据
即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可行性的依据。
议论文中的论据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选用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充当,称为事实论据;
一类是人们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等,称为事理论据。
论证
论证,指的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阅读议论文,还要理解文中的论证。
一方面,要分析论证过程,分析论点跟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
另一方面要分析论证的方法,研究论证的技巧。
论证的方法可以分两大类:
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直接论证的方法主要有:
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因果论证;
间接证明的方法主要有:
喻证法、类比法、归谬法等。
直接反驳的方法有:
反驳论点法、反驳论据法、反驳论证法;
间接反驳的方法有:
反证法归真法。
论证的结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
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
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递进关系,还有的段落关系是纵横结合的逻辑关系。
二、学术论文的特点:
由于学术论文不是针对一件事来写的;
也不象短论那样由于篇幅短小,视野比较狭窄,切入的角度相对集中,它论证的广度和深度都相对要大些,事物之间的关系要复杂些、事理的抽象程度要高一些,文字要深奥些,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没有那么浅表和直接,思维的跨度较大,需要你细心地去寻找才能发现前后的有机联系。
但是学术论文的观点必须是可靠的,其论证必须是充分的能够经得起证伪的,所以它的论据要充分,论据之间不能自相矛盾且能互补,也就是说它的内在逻辑非常严密,说服力要非常强。
所以它成了我们论述文阅读训练的首选目标。
三、论述类文本的解读要领:
首先是找出作者的观点——中心论点、分论点各是什么,其次作者想要证明什么(或想阐明什么);
他是怎样论证或阐明的,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什么方法;
再次文章的论点与论据之间是怎样联系的,有没有节外生枝,有没有跳脱,论证过程拐了几道弯,哪些地方是起连接或过度作用的,是否每一段、每一句话都有归属,都能纳入到文章的整体论证中去。
四、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思路训练
注意如下几点:
1)、不要把现代文阅读训练仅仅看成是解题训练,而应加强整体阅读意识,通过分析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并在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进行解题训练。
2)、写作思路会因文章的类别而不同,因此,我们在选用阅读训练材料时,应该同时考虑兼顾各种写作思路的文章,如一般论述类、论辩类、考证类等等。
3)、要强化限时阅读的意识,进行速读训练。
五、论述类文本的解题思路训练方法:
以往讲解题思路总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往往局限在具体的答题步骤上。
其实我们对解题应该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把握,尤其是对有文本阅读的题,一定要从怎样读文本,怎样读题干,怎样确定答题思路,怎样组织答题语言,怎样检查答题结果的全视角度来指导学生解题,才是切合学生需要的。
1、确定文本内容的类型,平时的阅读中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史学、教育、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等各种类型的文本都让学生有所接触,学生才不会临阵犯憷。
2.理清文本的写作思路,不论文本是立论或驳论或证明或评论等文章,多要搞清其中心论点、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想要证明什么,或想阐明什么,或想评论什么;
他是怎样论证或阐明的,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什么方法。
3.要研读题干,出题人要求解答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与文章的哪个角度,哪个段落,哪些句子有联系
4、整理答题的思路:
提问的角度与文本阐述的角度是什么关系,我应该怎样把它们接上轨才符合答题的要求;
我需要引用文章的哪些材料,我需要对原材料作什么抽象、概括、引申或转述的工作。
5、组织答题语言:
题干对答题语言有什么特殊要求,该分几点答(往往要参考该题的赋分),是否对准了答题的点,需要什么关键词,表述是否完备并简洁。
【精题精炼】
一、(2010·
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谈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
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
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
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
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
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
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
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
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
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
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
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
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
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
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
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
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
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
静与闲也不同。
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
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日本人小林一茶有一首俳句:
“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
(选自来光潜《谈美书简·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括号内)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答案】C
【解析】A.“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并不能说“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将“感受”与“领略”两概念对等,原文“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
D.并非角度不同,而是“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16.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6分)
【答案】
(1)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
(2)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3)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
【解析】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思路1:
从(由)…写到(引出)…,然后…,最后…,从而揭示(体现)…
思路2:
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思路3:
以“…”为线索,选取了那些材料来表现主旨。
思路4:
作者构思文章的思路:
时间、地点、逻辑[并列、递进(层层深入)、正反对照]、情感变化等。
17.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
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
(1)“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界喧嘈),在悠然遐想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论述 文本 复习方法 指导 精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