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河南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C卷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4939556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319.15KB
人教部编版河南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C卷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部编版河南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C卷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河南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C卷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到
B.缚者曷为者也曷:
同“何”,什么
C.坐盗
盗:
盗窃
D.齐人固善盗乎固:
固执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哭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B.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度长江。
C.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站,不起丝毫作用。
D.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塞忠谏之路也 祭以尉首
B.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C.挟天子而令诸侯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D.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模样mú
拧眉nǐng洁癖pì
凛然生畏lǐn
B.浦口pú
攥住zuà
n告禀bǐng畜牧业xù
C.寒噤jì
n闷热mēn阶砌qì
煞风景shā
D.纤细xiān侮辱wǔ称心chè
n奄奄一息yān
5.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
同“饲”,喂养)
B.执策而临之(策:
鞭打、驱使)
C.马之千里者(之:
定语后置的标志)
D.其真不知马也(其:
表推测的语气)
6.下列各项对课文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桃花源记》通过虚构一个和平安宁、生活富足、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来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B.《岳阳楼记》重在写景,作者以高超的笔法勾勒出洞庭湖气吞山河烟波浩渺的雄奇景象,读来引人入胜仿佛身临其境。
C.《桃花源记》和《岳阳楼记》都体现了封建知识分子心系人民、心怀天下的政治胸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D.《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借助生动形象的边疆奇丽的雪景,表现戍边将士及诗人蔑视困难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与顾章书》
(注释)谢病:
因病辞官。
薜萝:
即薜荔和女萝,植物名。
屈原《楚辞九歌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
”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
7.解释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2)能与其奇者
(3)孤峰限日
(4)遂葺宇其上
8.翻译下列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9.甲乙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其作用是什么?
徐中行,台州临海人。
始知学,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
至京师,首谒范纯仁,纯仁贤之,荐于司马光。
光谓斯人神清气和,可与进道。
会福唐①刘彝赴阙②,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
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
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
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
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
(选自《宋史∙徐中行传》)
注释:
①福唐:
地名。
②赴阙:
即入朝。
10.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首谒范纯仁(______)
(2)纯仁贤之(______)
11.翻译句子
1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徐中行有哪些优秀品质。
三、句子默写
13.古诗文默写。
(1)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鹤楼》崔颢)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隐天蔽日。
(《三峡》郦道元)
(3)至于夏水襄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峡》郦道元)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王维)
(5)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
(7)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望》王绩)
(8)相顾无相识,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内阅读
阅读《小石潭记》,回答下列各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耳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4.下列四项中加点字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B.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
C.水尤清冽
D.佁然不动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15.下列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写出了发现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子明写游鱼,暗写潭水的清澈,这种衬托的笔法极其巧妙。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犬牙相错的特点,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衬托出了作者那种渴望热闹的心境。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本文的作者是唐代柳宗元,其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山水游记总称为“永州八记”。
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C.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幽深冷寂的环境和气氛,意在表现孤凄悲凉的思想感情。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五、诗歌鉴赏
古诗词赏析,完成后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7.诗歌首联“
”和“
”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18.对全诗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怀旧空吟闻笛赋”中的“闻笛赋”,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
这篇赋是向秀为悼念被司马昭杀害的朋友嵇康等而写的。
诗人用这个典故也有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之意,以及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比喻诗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眼看着别人纷纷志得意满。
这两句诗也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D.本诗既表现了诗人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也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和世事变迁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19.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六、综合性学习
20.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同学们对邹忌的进谏策略和齐威王的纳谏魄力十分佩服,于是开展了一次主题学习活动。
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请根据课文内容,将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
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
下联:
(2)同学们想建议李校长开设“校长信箱”,如果你是学生代表,你会怎样劝说李校长?
(不超过4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受齐王通过不同途径采纳谏言的启发,学校就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上网向大家征集建议。
下面是小明同学建议书中的部分内容,请你帮助修改。
[甲]一、学校应聘请专业人员监管网络,控制学生上网时间,对网络中的有利信息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二、学校应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律教育。
[乙]三、学校应开展专题教育,引领学生正确认识、谨慎选择、合理使用网络。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不合逻辑的语病,应将“____”改为“___”。
②[乙]处画线句子中有词语搭配不当,应将“__”改为“___”。
七、作文
21.
(二)全命题作文
请以“那盏灯”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1)以上两题,任选其一作文。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工整。
(4)文中不涉及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部编版 河南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三 单元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