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上海年度人物先进事迹材料4篇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4937478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3.22KB
感动上海年度人物先进事迹材料4篇Word文档格式.docx
《感动上海年度人物先进事迹材料4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动上海年度人物先进事迹材料4篇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于写作的人来说,凌晨这个时候头脑是比较清醒的,我讲课的材料方向一定要对,内容更不能出错。
在丁昆源的家中,放的最多的就是一摞摞的报纸与一叠叠手写的讲稿。
看似杂乱的案头其实有着特别的归置方式,属于朝核问题的放在一起,属于中美贸易争端的用夹子夹在一起,要是领导人的最新的讲话或是资料,那就需要留档保存了。
讲课如今已经成为丁昆源生活的一部分。
尽管近年曾因胆结石两次住院,但老人身体总算硬朗,行动自如,讲话中气足,声音如洪钟。
他说:
很多老年人喜欢出去玩,也蛮好的。
我想来想去,祖国的名山大川、好看的风景,我在藏区当兵的时候都见过啦。
现在,做宣讲工作就是让我感到最快乐的事。
2.
刘绍旭
男,1979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上海市杨浦区房屋建设开发公司总经理。
带领团队克服种种困难,在全市率先完成杨浦滨江15.5公里贯通任务,实现基础建设与新旧建筑协调美观的设计施工,开发出锈而不沾、金属纹理清晰的滨江独有锈色,获得专利。
亲自抓安全生产不松懈,被工友们成为守护神,带出一支过硬的年轻团队。
曾获上海市住宅建设实事立功竞赛建设功臣、第五届杨浦好儿女等。
去年年底,黄浦江两岸滨江45公里全线贯通,昔日养在深闺的岸线,成为市民赏景、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为了绘就这美丽画卷,无数建设者奋战在工地,倾注心血,贡献智慧。
杨浦滨江公共空间项目经理刘绍旭就是其中一位。
打通断点,构筑亲水平台是滨江最主要的工程之一。
但施工平台漂浮在黄浦江中,受到过往船只掀起的波涛和潮汐的影响。
为了防止施工平台撞击建设中的亲水平台,操作中需要用小船把施工人员送入亲水平台下部。
可是,万一涨潮,水位把小船顶在亲水平台下,那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啊!
刘绍旭二话没说,拿起救生衣上了平台。
刘绍旭是山东人,2002年从同济大学毕业后便到杨浦区建设集团和住房保障中心工作,干水上项目是头一回。
站在平台上,江水反射着阳光,时间长了腿发软。
有一次中午太阳特别猛,他的眼睛被刺伤,疼了一个星期。
工程结束,刘绍旭才敞开心扉:
说一点不害怕是假的。
但我是共产党员,又是工地负责人,我不带头谁带头?
涛声回响,是杨浦滨江的一个特色景观。
前来参观游玩的人们,却不知道,这涛声依旧来之不易。
原来,过去单薄的防汛墙在巨浪拍击下,会发出巨大的涛声。
但亲水平台的建设将使这一声音景观闷在平台下面消失不见。
刘绍旭带领团队跟设计师沟通后,决定将部分亲水平台制作成透水又透气的钢格栅,游人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黄浦江的潮起潮落;
而示范段处本来是纺织厂,把防汛通道制作成纺车形状,也是对杨浦百年中国工业摇篮的纪念。
项目团队发现,原先工厂留下的金属柱杆,锈迹斑驳,仿佛时光都凝固在这自然氧化的杰作中。
刘绍旭来了灵感:
如果在沿江栏杆、灯杆上造出这种暗红的锈色,不是能够呈现出新与旧、历史与现实交错的独特效果吗?
可几轮实验,锈板不是油漆爆面就是短命。
刘绍旭带着项目成员与厂家共同研制,终于开发出看似锈迹斑斑,却不沾手不沾衣,金属纹理清晰的柱杆。
这项首创的研究还申请了专利。
刘绍旭常说,对于贯通工程要像做盆景一样精雕细琢,因为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是上海的地标,我们要对得起历史!
滨江公共空间建设过程中,刘绍旭将原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
原厂房、码头遗留的老物件,在他眼中都是宝贝。
去年,在上海船厂道路施工过程中,工人发现了埋在地下的老船排。
原来,100多年前没有起重设备,轮船造好后,是通过由巨大的圆木组成的船排推下水的,这也是上海最早的船厂船排。
刘绍旭立即下令停工保护。
如今,原貌重现的老船排,很好地保护了历史文物和船厂记忆,人们漫步滨江时一低头就可以看到。
3.
舒嵘家庭
舒嵘,男,汉族,1971年4月生,中共党员,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长期从事空间光电遥感有效载荷研制工作,为嫦娥一号成功研制我国首个空间用激光高度计,成功研制嫦娥三号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使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在离月面100米高度进行行星软着陆自主避障。
我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卫星副总师、有效载荷总体主任设计师。
舒嵘一家两代人接续传递科学力量,父亲舒美冬为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神光装置靶室科研人员,母亲也在上海光机所从事机械设计。
爸爸是干什么的呀?
用这话逗问舒嵘的女儿舒乐言时,她的回答是:
爸爸是出差的。
无忌的童言足以看出,舒嵘很忙。
身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兼研究室主任,他白天是科研管理者,晚上是科研工作者,一周至少出差一次,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
深耕科研领域26年,舒嵘参与嫦娥工程、量子卫星等重大项目,带领团队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和时间赛跑、和国际赛跑。
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家庭的温暖支撑。
舒嵘从小就习惯了科研工作氛围。
父亲舒美冬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母亲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系,工作单位都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小时候,舒嵘的玩具是实验室里的螺丝螺母,他常常和所里的叔叔伯伯讲话,后来才知道,有好几位都成为了著名的科学家、院士。
舒嵘回忆:
我父亲经常带我去这些叔叔伯伯家玩,我记得当时听到他们说,人生每一次要给自己定一个较高的目标,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虽然语言质朴平淡,对我影响却非常深。
耳濡目染,舒嵘也选择走上科研之路,不过他并没有选择做基础研究,而成为一名工程技术专家。
自合肥工业大学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后,舒嵘进入中科院技物所工作,一边工作一边读完了硕士、博士,并在导师的支持下早早就独立承担项目。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舒嵘开始参与我国的嫦娥探月工程。
2002年,在青岛出差的舒嵘接到了所长的电话,说嫦娥工程要立项了,针对卫星是用微波测高还是激光测高,相关研究机构开展了激烈的讨论。
在临阵受命、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舒嵘当即赶往北京参与答辩,顺利地拿下了这个项目。
这个机会对我后续整个科研生涯都非常关键,意义重大。
舒嵘坦言。
最终嫦娥一号项目非常成功。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掀起一股留学热,原本舒美冬也想送他出国深造,可舒嵘对此不感兴趣。
他说,只要西方国家能做到,我们国家也能做到,而且做得不必别人差。
这份朴素的爱国情怀与发自内心的使命感,促使他不断奋战在科研工程的第一线。
科学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科学家提出了好的想法,身为工程师的我们必须尽早实现它。
舒嵘说,我们做的行业代表国家核心技术,既然在这个岗位上,就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要做就要做到国际领先水平。
科研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成功必有失败。
舒嵘团队在嫦娥二号项目中遭遇失利,被迫改用备用方案。
我们整整归因了一年,开过一百次会议。
舒嵘说,失败一次并不可怕,我们必须集中精力打好翻身仗。
在嫦娥三号项目时,为了解决探测器落月避障问题,保证它能安全着陆,舒嵘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终于成功研制出了国际上第一个用于空间自主着陆避障的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
经历过坎坷,这一次团队准备得格外充分,他们对结果充满信心,成功几乎成为了必然。
舒嵘的科研事业,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与理解。
父亲舒美冬对舒嵘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不仅鞭策舒嵘在科研上深入学习、不断进修,也为如何管理好一个团队、培养领导力提供不少建议。
如今,自主创新成为了他对儿子的最新期望。
父亲从小就教导我,不管在什么环境里,不管做的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脚踏实地、尽力而为,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
舒嵘说,我现在也是这么教育女儿的,再简单再平凡的一件事,你也会从中有所收获,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采访刚刚结束,舒嵘就匆匆赶往机场,他临时又有一次新的出差。
繁忙的工作,让他鲜少有完整的时间参与家庭生活。
比如女儿舒乐言出生的时候,他就连续3天没有睡觉,守在医院的过道病床边,一边安慰阵痛的妻子,一边赶写PPT报告。
普通家庭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对我来说却很难。
其实不只是我,我们所里类似的现象非常多。
舒嵘说,现在只要在家,女儿的睡前故事就由舒嵘来讲。
我现在已经给她讲完了光学和量子力学的幼儿读本。
未来,希望女儿能做一个仰望天空的人。
4.
顾天来、郑君华家庭
夫妇俩是浦东新区张江镇环东村人,郑君华是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外科医生,顾天来是该院医患纠纷协调办公室主任。
白衣天使乐于奉献,2001年一起报名参加中华骨髓库,郑君华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我国第12位捐髓者。
10多年来,夫妇俩积极参与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活动。
他们的奉献精神来自于从事医务工作的父辈有德则乐,乐则能久的家风传承。
曾获上海市最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入选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
求恩继志今何在?
现世医护亮节操。
救死捐生常辛苦,老少安康含泪笑。
这段诗句出自于郑君华的父亲郑开邦。
作为我国的第一批药剂师,郑开邦对于医德的崇尚也成了日后闪耀在顾天来、郑君华夫妇心中的一盏明灯,也成了这个全国文明家庭的传承。
顾天来、郑君华夫妇是浦东新区张江镇环东村人,郑君华是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外科医生,顾天来是该院医患纠纷协调办公室主任。
同在一家医院工作的他们没有想到,一次造血干细胞捐献会引起日后不少关注,而旁人有所不知的是,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决定竟源于一篇文章。
2001年9月,一篇讲述台湾地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故事被刊登在《读者》上,作为医生的郑君华阅读后,感触颇深。
我当时在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台湾这样一个岛屿,都存在大量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而在当时的大陆,捐献者却寥寥无几,且配型成功比例非常低。
郑君华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当即拉着丈夫一起,报名参加中华骨髓库,次年,妻子郑君华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中国大陆第12位捐髓者,这也是我国卫生系统首位捐髓者。
我当时也没想那么多,虽然自己是医生,但是最早知道白血病并非不治之症也是从媒体上得知,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的作用后,我觉得可以去试一下,就算对身体有轻微的影响也没关系,这是一份责任。
郑君华说道。
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据郑君华介绍,当初接受细胞移植手术的患者身体各方面都很健康,也因为这件事,两家人犹如亲人般,每年春节都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如今,郑君华每年都会带着自己的儿子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我希望他能明白,在我们这个家庭,无私奉献是一种光荣,这也对他以后的人生有帮助。
早在郑君华夫妇被媒体报道前,丈夫顾天来已是环东村出了名的白衣天使。
郑君华表示,90年代的时候通讯、交通都没现在发达,那时候村里人有点小毛小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丈夫,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半夜三更,只要接到村民电话,他就立马出门。
有些病我一下子也看不出个所以然,只能用些土办法尽量帮村民找出病因,顾天来说道。
久而久之,环东村的村民毛病不管大小首先想到的不是120而是顾天来。
能解决的顾天来义不容辞,而他不能诊断的则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感动 上海 年度人物 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