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考试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927174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29.62KB
社会心理学考试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社会心理学考试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考试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态度:
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曝光效应:
我们把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做曝光效应。
去个性化:
指人们在群体中的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性水平降低的现象。
过度理由效应:
指附合的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会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为外部控制的现象。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自我概念:
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
自尊:
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程度。
责任分散:
即由于有他人在场,导致个体在面对紧急情境时所需承担的责任相应减少。
攻击性行为:
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成就动机:
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
自证预言:
意指人会不自觉的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
团体规范:
为了保证团体目标的实现,团体本身必须有制约其成员的思想、信念与行为的准则,这种每个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与行为准则就是团体规范。
1、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
(1)改变认知:
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它与另一个相一致。
(2)增加新的认知:
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
(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
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
(4)改变行为:
认知失调也可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但一般情况下,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
2、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1)强化原则:
强化是学习论的一项基本原则,运用到人际吸引中,就是我们喜欢能给予我们奖励的人。
(2)联结原则:
联结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的一个极其重要学习原则。
我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
(3)社会交换原则:
这一观点认为,我们对于一个人的喜欢与否,是基于成本与利益所做的评价。
人际吸引的规则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一)熟悉与人际吸引
1熟悉引起喜欢熟悉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某种对象的喜欢。
2熟悉增加了人们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但对于发表面形象却没有这种熟悉效应。
(二)居住环境邻近能引起人际吸引居住位置邻近的人之间关系往往越亲密。
二.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
(一)才能:
一般来说人们喜欢那些有能力的,聪明的人。
(二)美貌与外在吸引力:
外貌对人际吸引的影响显而易见。
(三)个性品质:
个性品质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很大而且比较稳定和持久。
三.相似规则:
很多情况下相似能引起程度不同的人际吸引,诸如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的相似都能影响人际吸引。
四.互补规则:
互补性是指双方在交往是所产生的相互满足的心理状态。
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五.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
相似与互补有时是协同的,相似与互补有不同的作用
3、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
(1)平等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总要有一定的付出或投入,交往的两个方面的需要和这种需要的满足程度必须是平等的,平等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
(2)相容原则。
相容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相容,即指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涵、宽容及忍让。
要做到心理相容,应注意增加交往频率;
寻找共同点;
谦虚和宽容。
(3)互利原则。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互助互利。
可表现为人际关系的相互依存,通过对物质、能量、精神、感情的交换而使各自的需要得到满足。
(4)信用原则。
信用即指一个人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
人离不开交往,交往离不开信用。
要做到说话算数,不轻许诺言.与人交往时要热情友好,以诚相待,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逊而不矫饰作伪,要充分显示自己的自信心。
4、影响从众的因素:
(1)团体因素:
①团体凝聚力②团体一致性③团体规模、团体大小也对从众行为产生影响。
(2)个人承诺4、服从:
指个体由于受到压力而去做那些他们不愿做的事。
5、人际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
<
1>
、定向阶段。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交往的对象具有很高的选择性。
进入一个交往场合时,人们往往会选择性地注意某些人,而对另外一些人视而不见,或者知识礼貌性地打个招呼。
对于注意到的对象,人们会进行初步的沟通,谈谈无关紧要的话题,这些活动,就是定向阶段的任务。
2>
、情感探索阶段。
如果在定向阶段双方有好感,产生了继续交往的兴趣,那么就可能有进一步的自我表露,并开始探索在哪些方面双方可以进行更深的交往。
这时,双方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是还不会涉及私密性的领域。
3>
、情感交流阶段。
如果在情感探索阶段双方能够谈得来,建立了基本的信任感,就可能发展到情感交流的阶段,彼此有比较深的情感卷入,谈论一些相对私人性的问题,这时,双方的关系已经超越了正式规范的限制,比较放松,比较自由自在,如果有不同意见也能够坦率相告,没有多少拘束。
4>
、稳定交往阶段。
情感交流如果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顺利进行,人们就有可能进入更加密切的阶段,双方成为亲密朋友,可以分享各自的生活空间、情感、财物等,自我表露更深更广,相互关心也更多。
6、简述沟通结构的要素。
(1)信息源。
信息源是沟通过程中的始发者,也可以称为信息发出者。
(2)信息。
信息是沟通传递的内容,从沟通意向的角度说,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别人的观念和情感,
(3)通道。
从发送着到接受者之间形成的沟通回路,需要经过一定的形式,才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这里信息传递的方式就是指通道,通常人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手都是传递信息的通道。
(4)信息接受者。
信息接受者即接受信息的人,是沟通过程的终端。
信息接受者是对于信息的接受,不是一个被动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接受和加工信息的过程。
(5)反馈。
沟通中信息的接受者不断的将沟通的结果再回送给发出者,时期进一步调查沟通动作,从而形成一个沟通回路,这个过程就是反馈。
反馈的作用是使沟通成为一个互动过程,而不仅仅是单向传递。
(6)障碍。
沟通中的障碍是指会给沟通过程中增加困难或使双方没能很好的完成沟通的因素。
主要包括地位障碍、个性障碍、组织障碍、文化障碍、心理障碍等。
(7)背景。
沟通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中发生的,任何形式的沟通,都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7、自我概念的功能
第一,保持内在一致性和行为一贯性。
保持内在一致性即保持个人的想法、情绪、行为一致。
自我概念有着促使矛盾的内部观念达到协调一致的功能。
第二,决定个体对经验的解释。
伯恩斯认为,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
每
一种经验对于特定的个人具有特定的含义,即使不同的人获得了完全相同的经验,他们对于这种经验的解释也不会完全相同。
解释经验的轨道决定于一个人的自我概念。
第三,影响个体的期望水平。
自我概念不仅影响到个体现实的行为方式和个体对过去经验的解释,而且还影响到个体对未来事情发生的期待,从而影响人们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伯恩斯提出自我概念具有保持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和决定期望等三种功能。
(一)自我一致性维持:
自我一致性维持是指自我概念使人保持内在一致性,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
(二)经验解释:
是指自我概念具有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
一定经验对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取决于个人在怎样的自我概念背景下作出评价。
(三)期望定向:
自我概念的期望定向功能是指人们对情境和自己行为的期望是受自我概念引导的。
8、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
受助者特点
(1)性别。
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帮助。
如果潜在助人者为男子,则女性不幸者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帮助,如果助人者为女性,则男女不幸者得到帮助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2)相似性。
受助者和我们的相似性影响了我们是否采取救助行为。
(3)外部特征。
受助者的外部形象会影响人们的助人意愿。
一个有魅力的求助者比那些缺乏魅力的人得到更多的帮助,这种魅力不仅仅包括人的长相,也包括人的穿衣打扮。
(4)人格特征。
受助者的人格形象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助人意愿。
我们更愿意帮助那些看起来善良友好的人,更愿意帮助那些没有伤害过我们的人,更愿意帮助那些是由于外在不可控的原因而使的自己陷入困境的人。
(5)受助者的感觉。
当提供帮助的是你的朋友或是和自己类似的人时,特别是看起来比自己小比自己弱时,接受帮助会让你感到很沮丧,因为你觉得,他们比你强,能做你不能做的事;
相反,如果是一个陌生人,一个和你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人对你提供帮助,你看的感觉可能更积极一点,因为这对你自尊的威胁要小一点。
二>
助人者特征
(1)年龄与性别。
助人者的年龄应该是一个间接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助人意愿应该是不断增强的。
(2)认知特点。
对当前所处情境的认知,包括对救助对象的认知;
人际责任归因风格;
自我的认知,包括对自身条件的认知和自我角色的认知。
(3)个性特点。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具有仁慈、助人、慷慨等特质,或者自认为是一个利他主义者,其亲社会倾向就更强。
(4)心境。
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所有情感体验都感染上某种色彩的较持久而有微弱的情绪状态。
好的心境,直接增加一个人帮助别人的可能性。
(5)道德推理。
道德推理水平越高,越容易做出亲社会行为。
三>
情境因素
(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舒适的天气可以使人更容易帮助别人。
人们的助人行为受所处地域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影响。
(2)匆忙与助人代价。
匆忙的水平越高,人们对身边不幸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匆忙的条件,增加了人们助人的代价,从而使人帮助别人的可能性减小。
(3)情境性的内疚——补偿。
为了寻求个人自我价值的肯定,个人出现内疚体验后,会设法去消除内疚。
9、几种常见的归因偏差及其内容。
、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
归因分歧是常见于行为实施者与观察者之间的一种归因偏差,即对于同一行为,实施行为的人与旁观者所作的归因是不同的、有分歧的。
研究表明,实施行为的人往往强调情境的作用,对自己的行为多强调外部原因,作外归因。
而旁观者常常强调并高估实施行为的人自身的、内在的因素。
、利已主义归因偏差
所谓利已义归因偏差是指人们一般对良好的行为或成功归因于自身,而将不良的行为或失败归因于外部情境或他人。
<
、基本归因偏差
是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结为其内在的因素,而低估了情境因素的影响
四>
、自我服务偏差
是指人趋于把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而把别人的失败和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
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心理学 考试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