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指导及指导答案(附考试题型)文档格式.doc
- 文档编号:14922159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DOC
- 页数:9
- 大小:66KB
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指导及指导答案(附考试题型)文档格式.doc
《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指导及指导答案(附考试题型)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指导及指导答案(附考试题型)文档格式.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不同。
(2)实践是改变客观事物的活动,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有目的、意识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基本形式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还有科学实验。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连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5、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
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具有不同的侧面,主要是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
实践关系是主体改造客体以及客体被改造的关系。
在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中,同时发生着认识关系。
这是主体在观念上掌握和反映客体以及客体在观念上被掌握、被反映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主体和客体不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人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把自己的目的、计划、愿望变为同主体相对立的客观实在即客体;
同样,在主体反映和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客体移入人脑,经过改造成为人的思想、知识,或者在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中,使自然物成为人的工具,延长人的器官,直接从属于主体。
6、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
7、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具有思考的能力和劳动的能力。
这两种能力的结合表现出的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人类才能学习知识、总结经验,而知识和经验是认识的基本内容,实践是认识源泉。
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主要表明事物可也被最终认识,包含整理的客观性,世界的可知性和真理的发展性。
真理的绝对性指某个阶段的认识是有限的,是真理永恒发展过程中的一环。
包含认识的广度,深度和进程。
1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
2辩证转化,任何真理都是由相对向绝对永恒发展的。
9、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其正确性在于:
(1)它表明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
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
(3)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9、商品价值量变动的规律:
第一,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第二,商品价值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
第四,由于劳动生产力是具体劳动的生产效率,因此,不管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10、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①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外,还必然增加资本量,以扩大生产的规模和剥削的范围。
对剩余价值的狂热追求,驱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②资本主义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外部压力。
在资本主义竞争中,大资本总是处在有利的地位。
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保存自己,击败对手,资本家只有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扩大资本规模。
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激烈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11、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循环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
(1)产业资本是指投入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产业资本的运动包括单个资本(又叫个别资本,指投入一个企业的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也包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动。
(2)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从某种职能形式出发,顺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3)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生产资本和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
(4)产业资本运动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第二阶段属于生产过程。
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5)资本要保存和增殖自己的价值,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
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一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从不同的角度看,就有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循环是它的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1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13、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
跨国公司、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
14、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
1.资本国际化和生产国际化。
(1)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活动越出国家界限,在国际范围内不断运动的过程。
(2)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国际化是与生产国际化同步发展起来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生产国际化是生产力的国际扩张,资本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国际扩张。
(3)它们互相依赖互相融合,构成整个经济生活的国际化。
15、经济全球化及表现: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16、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几次飞跃:
第一阶段:
十九世纪中期是社会主义理论产生阶段,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第二阶段:
十九世纪晚期二十世纪初,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阶段,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第三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社会主义运动迅速发展时期。
社会主义制度超出了一国的范围,一批欧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第四阶段:
二十世纪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是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时期。
其标志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第五阶段:
进入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表现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7、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了系统的表述,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形式:
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或理论)斗争
19、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第一点
阐明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科学地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第二点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出现的。
第三点
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因此,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要对整个社会进行改造,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实现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伟大目标。
此外,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
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20、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和历史任务: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21、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
第一,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第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思想基础第三,科学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
23、马克思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第一,依据规律预测未来。
第二,从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第三,只讲一般特征,不作细节描绘。
24、共产主义的阶段:
二、基本理论
1、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2)研究和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
(3)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全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2、实践以及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
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 建筑 大学 马克思 基本原理 考试 指导 答案 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