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随笔读书感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 文档编号:14917833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DOC
- 页数:7
- 大小:17.50KB
人文地理学随笔读书感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人文地理学随笔读书感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随笔读书感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就个人而言,又可以是情感世界、人生体验。
在中国的地理文化中,有小识和大识之分。
所谓“小识”多是中国文人的游记抒情,它是软的,由于文人的见闻而情景交融抒发个人情怀。
“大识”则多指体国经野,天时地利这类政治韬略,它是硬的,多是硬道理。
再次拿起随笔读第二遍的感受相较于当初,会有一些全新的更深刻的感受。
对于其中作者提到的一些地理认识会有思考考证,还有揣测质疑,还有迷惑不解。
作者提到:
“地还是那个地,人已经变得后现代了”。
“‘后现代地理学’不是地变出来的,而是人作出来的”。
对于这些定论,我猜想地真的还是那个地吗?
人的确不在是当初的人了。
在詹姆斯与马丁的《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中,地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古典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
在古典时期中关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地理学,许多古希腊的哲学家地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反应那个时代的地理思想。
古典时期的“地”和我们今天的“地”一样吗?
任何思想意识形态都是特定时空的产物,换言之,我们的世界观方法论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人类的进化史也是人类不断认识自我,认识生存环境的过程。
生产力的有限性导致古典时期的地理视野受到约束,尽管有各种直接间接经验还拓宽西方人的地理视野,那时候的“地”恐怕和21世纪的今天是不同的。
从古典时期的世界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古典时期的地理划分,世界视野。
21世纪的快速发展的交通通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世界变成地球村,今天的“地”已经大大与那时的“地”不可同日而语。
地理学的传统从洪堡、李特尔开始,已经奠定了研究人类居住的家园,地理环境与生活在其中的人成为传统的地理研究范式。
人地关系在不断发生改变,地理环境完全是人“作”出来的吗?
“后现代地理学”真的完全是人“作”出来的吗?
只是一个质疑,也需要认真调查分析。
在阅读《地理学与地理学家》过程中,了解到1945年以来英美人文地理学界的关于人文地理学学科性质的三种概念:
经验科学、人文主义科学、批判科学。
唐晓峰在随笔中一直贯穿着一种深受西方人文地理影响的学术风气,他强调西方人文地理学“人味儿”十足,老觉得不能简单地说地理学是“地学”,人文地理学正经应该说是“人学”。
作者坦然入门于《地理学与地理学家》,所以在骨子里应该有一种关于人文地理的研究范式。
关于人文主义思潮、后现代思潮,及其阵营中的现象学、观念论、存在主义、心理学等等都是重视人类心智活动与文化现象的思想流派。
王恩涌先生在《值得一读的人文地理学佳作——唐晓峰著的,<
人文地理学随笔>
》中解释该书将人的思想与物的环境表达出来。
对于其中的某些文章加以论述补充,大力推荐该书设计内容广泛,时间跨度长。
其中介绍到作者唐晓峰的童年在老北京胡同中个人成长环境造就了他对北京、对中国人文地理的情有独钟。
《北京城的光荣与梦想》中写道北京城蕴含着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不同时代的品味与追求,文化景观异常丰富。
《老北京》中提到所谓“老北京”是特指一个有特殊生活传统的社会群体。
它强调一种全面的人文属性,包括:
品行、趣味、道德、礼俗、亲朋之道、饮食举止、世家风范甚至保罗毛病、陋习。
作者信手捏来,就地理事项说事,就身边文化阐发地理思想。
这是一种中国心的体现,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关于“人文主义地理学”这里尤其想要展开论说。
通过阅读叶超的《作为中国人文地理学鉴镜的段义孚思想》,再结合唐晓峰的“还地理学一份人情”随笔一文。
对于段义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于纠结在脑海的“人文主义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段义孚作为华裔社会人文学者,能够在西方社会获得广泛认可的声誉,这与他涉足各个学科领域,从更大的学术视角解读人文地理。
段义孚称自己研究的是“系统的人本主义地理学”,以人为本,还地理学一份人情,就是他的“地学”特征。
这里暂时不对humanisticgeography译为“人文主义地理学”还是“人本主义地理学”做争论。
李旭丹先生认为“人文主义”的范围是大于“人本主义”的,周尚意等与段义孚先生商量后认为应该是前者合适,更加符合段义孚思想主旨以及叙述他的研究主题,作者叶超对此也持认可。
叶超在文中论述了对于段义孚学说是否属于地理学、如何认识和推广人文主义地理学进行回应解释,特别探讨了段义孚思想与学术对于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启示与借鉴。
对于地理学的学科范围不能局限于固定的学科约束,人文地理学应该是多学科交叉的结果,需要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借鉴世界观、方法论。
叶超认为“跨界交叉”是二战后人文地理发展特点,不能简单的把段义孚的学说排除在地理学之外,叶超对于学者们拒段义孚于门外的做法,进行批判为其辩驳。
段义孚作为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大部分论著都是关于人类与环境、空间与地方、环境与景观的内容。
这些研究内容并非地理学的传统之外。
叶超指出段义孚属于书斋型地理学家的经验方法,段义孚的经验方法包括直接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感觉情感的体验,也包括认知与观念。
实验(experiment)与经验(experience)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方法,例如洪堡就是强调实地考察、实地调研来获得规律,实验有严格的精确的人为设定。
而经验是更广义的、复杂的、模糊的体验。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经验方法特点是:
吸收不同领域、理念、社群与文化中对于地理现象的不同感觉与认知,展示人类在对待自然、空间、地方、景观等地理现象上的复杂经验。
段义孚原来的专业是地貌学,后来由于上文化地理大师索尔的客场,使他对人文地理有了兴趣。
至此之后,他的人文地理研究中,总是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情感、价值观。
段义孚的成名作《恋地情节》,恋地的本质是恋自我,当地方场所被赋予人的情感、价值后,人与地合一,合一合在人性上。
恋地情节(topophilia)其中topo指的是地,philia指的是偏好。
段义孚关注的人类的“爱好”是活生生的现实的日常生活中的人类情感表现,分布在街道上、校园里、琐事中,正如段义孚所说“寻找平凡事物后面的暗中关系,隐含意义,并以新鲜有力的语言揭示出来”。
叶超在推广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思路中指出:
摆脱“科学主义”的桎梏,以“人文主义”理念审视地理现象与问题。
对此在读过孙俊等人的《地理学史研究范式——科学地理学史与知识地理学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科学地理学史深受萨顿、库恩的影响,主张一元传统的科学史观,造成自然与人文的分裂。
知识地理学史主张多元传统的科学史观,大大扩展了地理学史研究的视野。
“科学主义”有严格的框架,有实证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文地理的研究扩大。
“人文主义”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通过知识地理学史可以解释地理学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实际意义。
Yi-FuTuan已经与人文主义地理学紧紧联系在一起。
关于人文地理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不同流派,最初的人文地理是地里描写、地理解释,后来不满足于仅仅的文学传统,20世纪60年代的计量革命为人文地理带来了新的利器,借助数学方法、统计学方法,实证主义的思潮一度兴盛,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空间理论模式。
随后出现了对于实证主义计量方法的批评,这就是人本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
就我目前的理解,任何思想流派的出现都是时代的产物,人类应该是越来越进步,思想意识应该是越来越发展,对于一些地理现象的认识更全面。
所以任何思潮的出现不能绝对性的予以否定,应该认识到其背后的社会大环境。
对于人文地理这门学科的认识还应该在发展中学习理解,对于人文地理现象的理解还应该更多的从人的角度进行认识,对于某个概、某门学科的了解不会止步,只要地理环境中的人去发现去认识去体验,人类对于它的认识只会更深刻,人类也就能更好的适应环境,受益其中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文地理学 随笔 读书 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