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战略研究Word下载.doc
- 文档编号:14916969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14.72KB
中国企业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战略研究Word下载.doc
《中国企业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战略研究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企业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战略研究Word下载.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根据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遵循世界对外直接投资规律,适度发展企业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国广泛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而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区位是企业投资阶段的重要表征和取得投资成功的关键,加强企业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企业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域结构特点 1.地区集中性。
中国企业对外非贸易直接投资在区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北美(仅指墨西哥以北的美洲,下同)、大洋洲、亚洲等地区。
截止1997年,累计在上述三洲的投资分别占总投资的22.08%、31.45%、18.05%,共计71.58%;
而在拉美、非洲、欧洲分别仅为10%、11.07%和7.35%。
从国别分布看,投资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国及少数石油、铁矿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
如到1997年底,我国企业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累计投资超过2000万美元的有19个,累计存量投资占到总投资的90%。
2.资源指向性。
中国自然资源种类相对齐全,总量大;
但人均量少,开发成本高,有些资源还比较短缺。
因此,中国企业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源导向性明显。
1988年,中国17家最大的跨国经营企业中,有10家属资源开发型。
1985年以来,中国一些企业在摩洛哥、尼日利亚、美国、印尼、阿根廷、加蓬等20多个海洋资源丰富的国家投资渔业开发,已经运回数十万吨渔货;
中信等公司在北美、拉美、非洲、南太平洋地区开发林业资源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运回了大量的木材;
上海轮胎橡胶集团在泰国南部的合艾橡胶园附近开办合作公司,累计已向母公司运回1万多吨天然橡胶,满足了母公司的需要;
中国治金进出口公司在澳大利亚总投资2.8亿澳元开发铁矿,在以后30年内将运回2亿吨高质量的矿砂。
[!
--empirenews.page--] 3.发达国家占主导。
中国企业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在发达国家占有主导地位。
1979—1990年,其投资总额在发达国家占67.09%,在发展中国家占32.91%;
其中企业平均投资规模在发达国家为576.95万美元,在发展中国家128.91万美元。
当然,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的投资比重趋于下降,企业平均投资规模减小;
而在发展中国家的比重趋于上升,企业平均投资规模增大;
但从总体存量投资看,发达国家依然占优势。
如1979—1997年,上述两项指标在发达国家分别为51.61%和428.49万美元,在发展中国家分别为48.39%和138.43万美元 天元。
4.形成三大核心投资区。
中国企业累计对外非贸易直接投资形成三大核心区:
(香)港澳(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
1979—1990年,在这三个核心区的企业数和投资额比重分别为17.48%、18.47%、5.99%和11.15%、33.18%、30.26%,三者合计分别占41.96%和74.51%。
1991—1997年分别为5.16%、13.99%、4.41%和15.09%、29.19%、3.83%,三者合计分别占23.56%和48.11%。
1979—1997年分别为8.76%、15.6%、5.22%和11.28%、30.95%、15.88%,三者合计分别占28.61%和58.01%。
5.投资重心呈阶段性转移。
中国企业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1)1979—1984年为自发探索阶段。
此阶段兴办企业113家,年均不到20家;
投资1.27亿美元,年均2100万美元;
主要分布在港澳和发展中国家。
(2)1985—1991年为起步阶段。
1985年,对外贸易合作部制订了海外开办非贸易企业审批办法,1987年国务院批准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跨国经营试点,促进了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
仅1987年就兴办海外企业124家,投资4.1亿美元,为前8年的1.7倍,出现了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一次高潮。
到1991年底,累计兴办企业1008家,投资13.95亿美元,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巴西、新加坡、原苏联等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大大降低。
(3)1992年后进入快速发展期。
1992年国务院批准首钢扩大海外投资和经营权,标志着中国海外投资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92—1998年,开办企业1288家,投资12.02亿美元,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分别为25.56%、49.39%和74.44%、50.61%,呈现出发展中国家投资所占比例上升,发达国家所占比例下降,投资重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发展态势。
6.投资行业和存量增长的空间分异日益明显,投资地区不断趋向多元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多以专业贸易公司为主,地区多选择在出口市场集中的东南亚和少数发达国家,且主要投资餐饮、服务业。
这是由投资主体的实力有限所决定的。
80年代后期,投资主体从专业贸易公司发展到大中型工业企业,由邻近发展中国家向亚非拉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欧美等发达国家辐射,投资结构转向资源开发、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
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后,投资进一步向东欧和韩国等国家拓展,地区、行业亦更加多样化。
在发达国家主要投资机电、高新技术研发;
在发展中国家以资源开发和纺织、玩具、摩托车、自行车、电视机等行业为主。
从投资增量上看,亚洲持续走强,非洲、拉美等投资日益加速,欧洲、北美缓慢提升,澳大利亚及若干国家近年则呈现存量投资递减的趋势。
1979—1990年,在亚洲、北美、大洋洲的累计投资分别占总投资的33.72%、31.23%、19.30%;
在拉美、非洲、欧洲的投资分别占5.10%、4.90%、5.66%。
1991—1997年,在亚洲、非洲、拉美、欧洲的累积投资分别占24.21%、15.59%、13.88%、8.69%,比1990年的累计投资分别增加4.91、10.60、8.22和3.03个百分点;
北美、大洋洲的累计投资占29.64%和7.63%,比1990年分别减少4.08和23.60个百分点。
1998年对亚洲和非洲的投资分别达0.68亿美元和0.9亿美元,占总投资的22.4%和34.6%。
在智利、日本、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的存量投资比上年净减221.4亿美元。
从国别分布看,1979年开始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到1990年投资国家和地区达106个,美国、加拿大、香港等8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存量投资比重为82.42%。
到1997年扩展到146个,香港、美国、加拿大等前8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占总投资的68.3%。
--empirenews.page--] 二、成因分析 1.地缘政治和历史文化因素。
地缘政治和历史文化因素对投资影响很大。
美、日、欧洲诸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都选择地理上接近或历史文化联系密切的地区,中国亦不例外。
港澳及东[1][2][3]下一页南亚在地域上与祖国大陆或我国毗邻,华人、华侨集聚,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认同感,历史上同中国的经济往来就十分频繁。
因此,中国许多跨国经营企业对港澳和东南亚地区的投资环境较熟悉,在对外直接投资初级阶段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不十分明显的情况下,在此投资有利于回避风险、积累经验,推动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提高投资绩效。
所以中国对外投资初始阶段的首选区位在该区。
同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具有一致性,外交关系融洽,投资的制约因素较少。
因此,对外投资最初多选择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2.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战略因素。
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与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中国并非资本剩余国,经济结构层次和技术水平不高,仅有少量的OIL优势,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投资量不大,且囿于信息和便于管理与调控等因素,呈现不平衡的集聚状态。
同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的情况下,中国为实现赶超战略,开始注重向发达国家投资,来学习和借鉴国外技术,因此投向发达国家的资金大量增加;
而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而引发的资源环境压力逐步增大,大量利用国外自然资源,强化对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投资成为中国企业的重要选择。
所有这些都促进了中国对外非贸易直接投资格局的形成。
3.目标国外资政策、市场及开发潜力。
外资政策对外资的进人至关重要,中国对外投资存量分布和与中国签订了经济贸易协定、双边投资保护协议的国家和地区基本一致,也说明了这一点。
发展中国家一般资源比较丰富,且资金、技术短缺,多处于卖方市场,外资政策宽松,欢迎有利于增加就业的资源开发等劳动密集型投资,这正符合我国的投资特点。
发达国家的投资环境稳定,技术先进,市场广阔,对外资开放领域有严格限定,资金需求主要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
因此,随着各国产业结构升级、市场需求转变、外资政策调整及中国投资实力增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不断进行地域分化和整合,投资欧美的产业,技术含量日益提高;
劳动、资源密集型投资转向发展中国家,并随着对外直接投资增多,呈现地区多元化和布局趋向平衡的特点。
这是适应全球一体化和国际政治经济结构转化的重要举措。
三、区域战略分析 1.投资区位选择的战略目标取向。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在产品的成熟阶段,对外投资主要通过开拓市场,扩大规模来降低成本,应选择收入和消费水平接近的东道国;
到标准化阶段为进一步降低成本,应选择劳力成本较低的东道国。
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则认为,对外投资应选择边际产业,向具有比较优势和贸易带动优势的地区投资来促进出口和产业结构优化。
折衷理论首次提出了区位优势是跨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关键因素,企业应充分利用东道国的资源、技术、资金、优惠政策,发挥比较优势,获取收益。
上述理论从发挥和寻求比较优势的动因上解释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取向。
因此,中国企业对外非贸易直接投资的布局亦应基于多重目标:
(1)增加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投资于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市场广阔的东道国,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效益,培育企业与世界跨国公司抗衡的能力。
(2)带动出口。
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今后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将会继续增大,对外投资应选择能带动本国设备、半成品出口的国家,并绕过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
(3)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遵循“投旧引新”的原理,把轻纺、传统化工、机械等“边际产业”投向一些发展中国家,重新获得发展优势;
同时,立足长远,向发达国家投资,学习、引进先进技术,突破各种限制获得资金和市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4)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人均矿产资源折值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许多矿产资源已经或者即将制约经济发展,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应投资于国外资源丰富区,以获取资源,减轻国内环境污染,赢得新的发展空间,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empirenews.page--] 2.总体战略。
对外投资按投资方向可分为向发达国家的上行投资和向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企业 非贸易 对外 直接投资 区域 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