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Word格式.doc
- 文档编号:14916599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DOC
- 页数:9
- 大小:43.50KB
一例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Word格式.doc
《一例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例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Word格式.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13年4月因为和同班某女生报同一所高中而关系密切,对其心生好感。
2013年8月底被报考学校录取,但未能如愿进入实验班,同班女生考入实验班,让求助者觉得“不如人”。
进入高中后,学校不允许携带手机,和原先的朋友联系越来越少,新同学彼此不熟悉,没有什么共同话题,宿舍的同学喜欢相约打篮球,但这恰恰是求助者所不擅长的,难以融入集体生活。
3、精神状态
来访者衣着整洁,感知能力正常,能意识到自己问题的存在而主动前来寻求帮助,思维清晰,语言表达很流畅,言行一致;
情绪比较低落。
没有躯体不适感,只是因为晚上入睡较晚显得脸色比较苍白,对别人的注视敏感。
4、身体状况
求助者自幼体健,无重大躯体疾病。
近来由于人际交往问题,情绪低落,郁郁寡欢,食欲不佳,习惯性晚睡,睡眠质量不佳。
5、社会功能
社会功能受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对音乐、舞蹈、体育等文体课没什么兴趣。
不愿意和同学说话,想安静。
有时会懊恼为什么要离开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想大声喊叫。
6、心理测验
选择SCL—90和EPQ作进一步评估。
SCL—90各因子分分别为:
躯体化1.60;
强迫1.80;
抑郁2.10;
人际关系2.63;
焦虑2.80;
敌对1.63;
恐怖1.13;
偏执1.83;
精神病性1.80;
其他1.14。
其中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略高于常模。
EPQ得分:
P:
67;
E:
60;
N:
74;
L:
32。
性格偏外向不稳定。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
心烦,焦虑,觉得做什么事都没意思,睡眠质量下降。
2、个人陈述:
最近几周感觉根本不想呆在学校,觉得自己与人相处很失败,前几天作业时遇到了一道难题,问同桌说他也不会,可作业本发下来后我看到他的本子上有完整的解答过程。
不想说就不说呗,干什么那么虚伪呢?
高一上学期的时候宿舍同学关系还好,也许一开始大家还不太了解,所以彼此比较客气。
这个学期一开始学习相对比较轻松,舍友他们也不怎关心学习了,只顾玩,每天上自习前都要去打篮球,我招呼他们去教室,可从来没人响应,还说我是学霸,他们是无法达到我这个境界的,这不是讽刺我吗?
他们知道我和**(初中的同校女生)关系好,总是拿我们开玩笑,弄得她都不怎么搭理我了,上周我去她们班找她的时候,她竟然说以后没事别老找她。
我知道我该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不去想这些有的没的,但就是忍不住要去想,越想越心烦,觉得自己遇事老是不顺。
现在就连和同学交往都有些害怕了,觉得很痛苦,想回到我们那里的学校。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1、咨询师观察
求助者自行走进咨询室,述说时眉头紧锁,目光不愿正面与咨询师接触,说话速度较快,表达清楚,思维清晰,整个叙述过程注意力集中,情绪波动大。
2、同学反映
从求助者的同学处了解到,最近几周以来他不太愿意说话,家人打来电话也是不接或者敷衍几句,老师曾在班上点名指出其思想不集中,在宿舍常因为小事和同学发生口角。
四、评估与诊断
生理上:
17岁,处于青春期。
心理上:
注意力不能集中,沮丧,焦虑,烦躁,情绪低落、兴趣降低。
躯体方面:
身体紧张,眉头紧锁,目光不愿正面与咨询师接触,有一定的睡眠障碍。
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
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等症状。
从严重程度来看,该求助者的反应不太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从病程来看只有几个星期,时间较短。
总体来看,求助者心理问题不严重,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
而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
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
严重心理问题的初始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
而该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无泛化现象,持续时间为一个月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
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反应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精神运动不安,持续时间长,大于3个月或半年。
而该求助者虽然也以焦虑、烦恼为主要症状,但没有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而且持续时间只有几周,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该求助者处于青春期,对人际关系,情感问题比较敏感。
(2)心理学原因:
认知偏差、敏感多疑、焦虑情绪。
(3)社会原因:
环境的转变,初生的情愫,同学间的不愉快。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调整认知方式,转变观念,逐步缓解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存在不合理新信念,及其不合理性,学会用理性的观念代替非理性观念,从而消除其非理性的情绪反应。
最终目标长期目标:
完善求助的个性,帮助其建立健全人格自信,积极重新认知自我,树立学习信心。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为实现咨询目标,拟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
合理情绪行为疗法。
该疗法认为:
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
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和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
如果某人有正确的观念,他就可能愉快的生活,否则,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
因此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非理性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具体方法是:
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的非理性观念的关系。
咨询师运用多种技术,帮助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由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消除不良情绪和不适行为。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错误的认知是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咨询的根本目标是帮助求助者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
此疗法具有以下特点:
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
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障碍的结果;
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改变;
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治疗。
这种疗法建立在一种结构性的心理教育模式之上,强调家庭作业的作用,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让他们在治疗之中和治疗之外都承担一种主动的角色,同时都注意吸收各种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达到改变的目的。
咨询师教给求助者如何通过一种评价过程来确认这些歪曲的和功能失调的认知,使求助者学会把他们的想法和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区分开来,了解到认知对求助者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影响,使求助者学会识别、观察和监督自己的想法与假设,尤其是那些消极的自动想法。
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力与义务
(1)求助者责任:
A、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B、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C、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2)求助者的权力:
A、在权利了解咨询师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料。
B、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则。
C、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D、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E、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3)求助者的义务
A、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B、遵守和执行良好的咨询方案和各方面的内容。
C、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4)咨询师的责任:
A、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B、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C、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5)咨询师的权力:
A、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B、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C、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力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6)咨询师的义务
A、向求助者介绍自己受训的背景,出示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B、遵守咨询机构和相关规定。
C、遵守和执行学习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内容。
D、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
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共4次。
咨询收费:
对本校学生不收任何费用。
七、咨询过程
1、咨询关系建立和诊断阶段(第1次咨询)
采用摄入性会谈收集求助者的有关资料,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精神状态、行为特点以及求助动机,咨询师通过共情、理解、关注等技术与求助者初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使其感到被尊重、被接纳。
指导他做相关的心理测验SCL—90和EPQ,做出评估和诊断,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
与求助者共同确定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介绍咨询方法、原理及过程,签订书面协议。
举例说明认知行为疗法,ABC理论,使求助者认识到A、B、C三者之间的关系。
并结合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去思考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和错误认知模式。
2、实施心理帮助的咨询阶段(第2、3次咨询)
第2次咨询
任务:
与求助者一起探讨其问题产生的原因,让他认识到自己处理人际关系时存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过程:
主要采用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部分摘录如下)
咨询师:
你觉得什么原因使你一直处于目前这种不开心的情绪状态中?
求助者:
是因为大家对我的态度。
我自认为没有做错什么,但同桌对我有所保留,宿舍同伴也不接纳我,我喜欢的女生,也开始和我保持距离,我感到难以接受。
你的痛苦我能理解,这是许多高一新生都会碰到的事,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出现你现在这样的情绪状况。
那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不同的人对事物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想法就可能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
所以直接令我们产生不良情绪的是我们对事物的想法而不是生活中发生的事件。
……
比如,同样一个放在桌上的面包圈,有人会想:
多么美味的食物呀,我可以饱餐一顿。
而另一个人会想:
真可惜,中间怎么是空的呢,这让食物至少少了一半,真不幸。
如果你是第一个人,你有什么情绪和行为反应呢?
我会非常满足,以喜悦的心情品尝那个面包圈。
很好。
如果你是第二个人,又将出现什么情绪和反应?
我想可能会非常郁闷,觉得连吃东西都这么不顺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生 人际交往 问题 心理咨询 案例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