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读书笔记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906107
- 上传时间:2022-10-25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3.17KB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Word下载.docx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译注读书笔记Word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
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教育学生:
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
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成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杨伯峻(1909~1990)语言学家。
原名杨德崇,湖南省长沙市人。
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的研究方面以及古籍的整理和译注方面。
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研究方面,他著有《中国文法语文通解》、《文言语法》、《文言文法》、《文言虚词》(、《古汉语虚词》、《春秋左传词典》等。
在古籍的整理、注释和译注方面,著有《列子集解》、《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春秋左传注》等。
在这里我们还必须提到一个人,杨伯峻的叔父杨树达,杨树达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经文学家,著有《论语疏证》等书,其人对杨伯峻影响极大。
《论语译注》一书影响非常大,曾被香港、台湾翻印,日本的两所大学用做教材。
该书译文明白流畅,注释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结论在集古今学者之大成的基础上颇多个人新见。
因此,我认为杨伯峻版《论语译注》应该是了解孔子思想和《论语》精髓的一本教为权威的书。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论语》一书,《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了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
从班固的《汉书·
艺文志》,我们可以得知,“论语”即为论纂语言的意思。
今天我们讲的《论语》一书,共有20篇,495条语录,因此也称为“论五百”。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
“《论语》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言的;
讲‘仁’却109次。
由此看来,孔子批判的继承春秋时代的思潮,不以礼为核心,而以仁为核心。
①但孔子的思想体系还是“礼”、和“仁”的统一。
“仁”是内在的道德体系的最高范畴,“礼”是“仁”的外在标准。
下面具体来谈一下“仁”,孔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
15),这句话点明了孔子的中心思想,忠即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
30)恕即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
2)。
“仁的实践包含了为人着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换句话说,‘己之所欲,施之于人’。
这是‘仁’的积极方面,尽己为人谓之忠。
‘仁’的含义并不仅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还有另一方面‘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两方面合起来,称作‘忠恕之道’”②。
另一方面,“仁”在我们具体的生活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12·
22)。
孔子说的“仁”就是爱人。
但在这里应该要指出的是,孔子说的“仁爱”并不等于墨家的“兼爱”和西方的“博爱”。
“爱人”的人在当时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指士以上的人物,并不包括下层的人民大众。
爱在当时也是有等级的,有差别的。
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
下面谈谈我读《论语》的一些感想,余读《论语》是从XX年开始的,当时经台湾中文大学一教授指导,研读此书。
最初的形式主要是背诵全书,至于进一步理解则是在以后日常生活中去逐步体会。
但是由于大多数语句不能及时理解。
因此,于XX年购买杨伯峻版《论语译注》进行细读。
另同时购买其他几个不同的版本作为比较参考书。
几年的时间下来,《论语》一本并未完全读完。
这本书总是看看停停、停停看看,当然更多时候还是在于将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作指导。
余读《论语》,感觉《论语》是一本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要读的书,古代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
可见,《论语》是一本具有人生大智慧和治国的书。
读《论语》并非只是简简单单的看一遍,而是需要仔细的去体会其中的真谛,如现在市面上卖得很hot的于丹的《论语心得》,其实就是将《论语》的大智慧生活化,具体就是指导一个人如何为人处事。
如此赞扬《论语》,并不是说《论语》中所说的都是好的,其中也有时代落伍的一面。
如:
《论语·
乡党》一篇中,就主要是涉及古代一些礼仪方面的事,在今天看来,则显得比较落伍。
再如:
“子曰: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8·
9)这句话被看作是孔子的一种愚民政策,在今天是一种历史的退步。
总之,《论语》对于年轻人做到格物、致知、修身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我谈谈《论语》对我日常生活的影响。
学了几年《论语》,吾尤爱三条:
(1)、“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
9);
(2)、“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7);
(3)“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这三条我认为对本人的人生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时常拿来反省自己。
第一条让我紧记作为一个追求知识的学子不应集中于吃、穿这种粗俗的东西上,而应该一心一意地志于追求真理、追求知识。
即使平常吃、穿得很一般,但我可以乐在其中。
做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6),“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
11)。
后一条让我在看到贤者时,学习其长处,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更新自己,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在看到不贤者时,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同类毛病,通过这样一步步的摒弃自己的陋习。
第三条对于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了,因为大家在中学时都曾经学过。
但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学了将近十年,有谁真正的去体会过着一句子,并在此后中应用过。
我曾经说过《论语》是一部具有人生大智慧的书,如果每个人一生都能坚持做到“论五百”,必可以成为一代圣人、一个完人。
退一步讲,即使我们一生之中只坚持做到几条精辟的“论五百”,我相信这对我们的人生也有巨大的改变。
第三条与前面的第二条在某些意义上有相似的地方,这说明孔子本人也很注意这一点,孔子并非圣人也,其人也是在不断地向贤人学习的过程中完善自己。
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更应该如此。
同时,这一条也教导我们这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应存在孰人优秀孰人不优秀的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第三、我谈谈《论语》与国际关系,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儒家与国际关系。
《论语》是儒家的集大成的作品,其中也蕴涵了不少人性善的思想,儒家提出要以“王道”来治国。
“王道”即圣王之道,即是靠道德教诲和教育来贯彻的,王道的力量来自于道德教化,相信“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中国的法家则认为圣人治国是不是要使人人都自觉行善,而着眼于使大众不能作恶。
儒家认为要靠礼乐和道德,而不是靠法律和刑法来治理百姓。
而法家在这方面正好与儒家相反。
可以看出,儒家代表的是理想主义,法家代表的是现实主义。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一向指责法家卑鄙、粗野,而法家则总是指责儒家书生气、不切实际。
①理想主义并非不好,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人治国其实还是靠道德与刑法。
可以说,道德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而刑法只是防止社会不退步的力量。
因此,理想主义在治国方面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在当今世界,中国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概念,这无疑反应了理想主义的色彩。
虽然,表明上看“和谐世界”是很难以实现的,但从长远看,若整个世界都向这个方向前进,若干年后,当我们的后人从整个世界的历史体系再来看这个问题时,定能发现当时的人在处理问题时具有了何等的智慧。
当下的国际关系就相当与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处于一种无政府的状态了,理想主义在当时虽不起什么大作用,但仍然是不可少的。
最后,我想说年轻人学习《论语》不应局限于何地、何时、何书。
对于《论语》的学习应该是一生的,不应该局限于任何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学习欧阳修的“三上”,即“枕上、厕上、马上”随地都可以学习《论语》、思考《论语》。
同时,也不应局限于任何时间,随时想起,随时都可以思考《论语》,学习《论语》。
另外,学习《论语》也不能局限于任何版本,因为任何对《论语》的释注、解说都只是一种解释,其译文通常只能表达一种含义,而《论语》本书可能还有其他层次的含义。
原文是提示性质的,译文则做不到这一点。
每个译者都认为其他译书不够满意。
无论一个译本如何力求完善,它总是不及原书。
因此,我认为,应该多看不同译本的《论语》,待自己熟悉之后,再认真思考《论语》原文,得出自己的理解。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范文 《论语》这部书基本上可以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走上了神坛的道路,历朝历代,都把这本书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书。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显然这种思想是非常利于统治的,最起码各阶级的人群能够安于现状,而且还能听命于朝。
因此,从汉朝起,至清朝终,所有的学问研究者,读书人,都会对这本书做出注释、解析,力图通过自己的想法来重新诠释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也有大量的关于《论语》的研究文章。
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关于《论语》的这种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
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
这里面比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可以说把儒家的学说推向了顶峰。
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论语》书籍,如何读呢,哪种思想比较正确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呢?
答案是《论语译注》--杨伯峻注。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生于清末民初时期,自小接受正统教育,对先秦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
看杨先生的这部书,打开来马上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
《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如果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会写在注释中的,所以,常常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
可见,他对于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是现在很多所谓教授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读这本书,可以让人相对客观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实思想,而不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这个客观的思想本身,其实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呢?
首先,孔子是个人。
这个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稣、也不是默罕默德、释迦摩尼,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与你我一样,只是,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点与我们不同。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门生逐渐整理起来的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籍。
这其中有些言论是站在很高的哲学高度来说明一些治国安邦之道理,有些言论也是孔子日常要表达某种想法的寻常语言。
所以,从一些寻常语言中也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译注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