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总结重点第六版高鸿业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899810
- 上传时间:2022-10-25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101.59KB
宏观经济学总结重点第六版高鸿业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
《宏观经济学总结重点第六版高鸿业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总结重点第六版高鸿业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所以APC→MPC
储蓄函数s=y–c→s=y–α–βy=-α+(1-β)yAPS<
MPS
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1.利率(收入效应:
利率↑→利息增加→认为自身富有→储蓄↓;
替代效应:
利率↑→储蓄↑)2.价格水平:
通过实际收入;
注意收入上升忽视物价上升以为自身富有的货币幻觉。
3.收入分配:
越公平,APC越大。
4.社会保障制度:
越完善,消费意愿越强,MPC越大。
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
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政府购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其值为1。
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随着投资的增加,MEC呈递减趋势。
实际利率(r)=名义利率(i)-通货膨胀率(л);
投资和利率之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称为投资函数。
i=i(r);
i=e-dr
y
r
IS
托宾q=企业市场价值/重置成本,q>
1→则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其资本的重置成本→投资↑;
q<
1→可以便宜地购买另一家企业,而不要新建投资→投资↓
IS曲线:
产品市场均衡时描述收入和利率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
β↑(MPS越小,S曲线较平坦)→斜率绝对值↓→IS曲线越平坦
d↑(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i曲线斜率绝对值越小,i越平坦)→斜率绝对值↓→IS曲线越平坦
扩张性财政政策→IS曲线右移;
紧缩性财政政策→IS曲线左移
IS右点:
s>
i(供大于求);
IS左点:
s<
i(供不应求);
增加G,Tr,X减少T,M曲线右移(增加需求);
反之曲线左移
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金融市场。
L1=L1(y)=ky
流动性偏好:
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交易动机:
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日常的交易活动。
原因:
收入和支出时间上的不同步。
与收入同向变动。
L2=L2(r)=-hr
谨慎动机:
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来源于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
投机动机:
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的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取决于利率,负向关系。
LM
流动偏好陷阱:
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极不可能再下降,人们无论拥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的情况。
实际货币需求函数:
L=L1(y)+L2(r)=ky-hr;
m=M/PLM曲线的定义:
货币市场均衡时,描述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货币需求和供给都是相等的。
LM右下方的点:
L>M(供不应求);
LM左上方的点:
L<M(供大于求);
h↑→k/h↓→LM曲线越平坦,k↑→k/h↑→LM曲线越陡峭
斜率主要取决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函数;
LM曲线右移:
货币供应量增加;
y↑→c↑,r↓→i↑
影响截距的因素是m,P↑→m↓→LM左移;
M↑→m↑→LM右移
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右移
凯恩斯区域:
货币投机需求无限大,投机需求曲线成为一条水平线,对于LM曲线上的一段水平区域。
此时采用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无效,因为利率不可能再低,收入不再变化;
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IS曲线右移,收入会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
古典区域是利率很高时,货币投机需求为零,此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是IS曲线右移只会提高利率不会提高收入,而扩张性货币政策是LM曲线右移会降低利率且提高收入。
凯恩斯宏观经济基本理论的文字概括1.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
2.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
3.国民收入的变动主要受投资的影响。
4.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
与利率反向,与资本边际效率正向。
5.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
6。
资本边际效率由投资的预期收益与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者说重置资本决定。
7.导致总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偏好。
总需求AD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主体按一定价格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产品和劳务总量。
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利率效应:
价格水平变动通过利率进而影响企业投资的效应。
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利率上升,投资减少,从而收入减少。
i与P负相关
财富效应:
价格水平对消费影响的效应。
价格上升时降低了货币的真实价值,使消费者感觉变穷,从而减少消费者支出和劳务及商品的需求量。
c与P负相关
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
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使总需求曲线右移。
i、g、x使IS右移,y增加,称为“注入”;
相反,s、t、m使IS左移,y减少,称为“漏出”。
宏观生产函数又称总量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它表示总量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总产出随总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
在技术不变和K为常数的假设条件下,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总产出按递减的比率增加。
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直线。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上线。
短期中,在“刚性”货币工资的假设条件下,当产量增加时,价格和货币工资均不会发生变化。
政策含义:
只要国民收入或产量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那么,国家就可以使用增加需求的财政政策来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常规总供给曲线AS是一条右上方延伸的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企业提供的总产出就越多。
总供求的均衡是通过市场的内在机制自动实现的。
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AD曲线左移,y和P均处于低水平;
高涨状态:
AD曲线右移,y和P均处于高水平;
滞胀状态:
AS曲线左移,y低P高。
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占劳动力人数的比例。
失业率的波动反映了就业的波动情况。
充分就业在广泛意义上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当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自发作用而达到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
劳动力参工率指劳动力在成年人口的比率
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经济结构变化造成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由于整体经济的支出和产出水平的下降,即经济的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奥肯定律:
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通货膨胀率等于货币增长减去产量的增长率加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
货币数量论:
每一次通货膨胀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
MV=Py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结构性通货膨胀:
由于经济结构因素不平衡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主要有供求结构、产业结构、生产率结构、开放结构的不平衡。
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成本:
菜单成本;
鞋底成本;
税收扭曲;
相对价格变动导致的资源配置不当;
混乱与不方便。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成本:
不确定的增加;
不合意的财富再分配1.不利于靠固定收入维持生活的人2.对储蓄者不利3.导致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相对价格变动性的增加。
菲利普斯曲线:
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
一个经济社会先确定一个社会临界点,由此确定一个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组合区域。
如果实际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组合在组合区域内,则社会的决策者不用采取调节行动。
牺牲率为了使通货膨胀降低一个百分点而必需放弃的一年实际GDP的百分点数。
痛苦指数=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如果一个经济的痛苦指数水平低或趋于下降,、说明政府政绩良好)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当实际通货膨胀等于预期通货膨胀时,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
这意味着,曲线在预期通货膨胀水平上与自然失业率相交。
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时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垂直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直线。
在长期中,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并不存在替换关系。
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
国际收支平衡(指既无国际收支赤字又无国际收支盈余。
)
财政政策:
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调节总需求,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政策。
政府支出是指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可以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两类。
政府收入包括税收和公债两个方面。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经济萧条→个人与公司收入下降→符合纳税标准的主体↓→政府税收、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AD↓;
实行累进税时,政府税收下降的幅度超过收入,从而抑制经济衰退。
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经济萧条→失业人数↑→符合领取救济标准的人数↑→转移性支付↑→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AD↑;
经济繁荣→失业人数↓→转移性支付↓→抑制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经济萧条→国民收入↓→农产品价格↓→政府按照支持价格收购→农民收入↑→c、i↑;
经济繁荣→国民收入↑→农产品价格↑→政府减少收购并抛售农产品→价格上升受限→抑制农民收入↑→AD↓
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
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财政政策,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的水平。
局限性:
时滞:
认识总需求变化、变动政策及发挥作用都需要时间;
乘数大小难以准确确定;
财政政策发挥作用达到目标的时间难以确定。
外在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干扰。
功能财政思想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
(通货紧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宏观经济学 总结 重点 第六 版高鸿业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