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 地理 中图版第三章 第2讲 第1课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4882830
- 上传时间:2022-10-25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508.95KB
高考总复习 地理 中图版第三章 第2讲 第1课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总复习 地理 中图版第三章 第2讲 第1课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总复习 地理 中图版第三章 第2讲 第1课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生物。
(3)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C,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A,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B,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D。
【疑难辨析】 植被茂密,有机质制造多的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一定多吗?
提示 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虽然绿色植物茂密,制造的有机质多,但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且降水的淋溶作用强,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若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①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里的“一发”是指植被。
②若该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
a.河流: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易发生水旱灾害;
含沙量增大。
b.动物:
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c.气候:
降水减少,气候变干;
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增大;
灾害性天气增多。
d.土壤:
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e.整个地理环境:
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2)图示反映的问题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表现是什么?
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例1】 (2017·
全国卷Ⅲ,7~9)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
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
(1)~(3)题。
(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D.递增
(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
(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审题能力培养]
第1步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①一般情况下,影响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的因素主要有营养盐、光照、水温,且呈正相关。
②不同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数量的主导因素不同。
③图示长江口海域某年夏季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状况。
该季节长江入海径流量大,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附近堆积,泥沙中营养盐物质丰富,因此水体中含沙量与营养盐自西向东逐渐增加;
太阳辐射与洋流流向自西向东变化不大。
第2步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D
(2)C (3)A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
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生物
气候→生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气候,动物耐热;
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气候,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
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
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
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长江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
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水文与生物
水文→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
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
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生物
土壤→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2019·
沈阳模拟)读漫画《枯萎的外表,强大的内心》,完成下题。
漫画揭示的地理环境( )
A.降水稀少B.地下水丰富
C.地形平坦D.土壤肥沃
解析 结合漫画信息,植物根系发达,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取地下水分,说明该区域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答案 A
2.读“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景观示意图(图甲)”和“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关系图(图乙)”,回答
(1)~
(2)题。
(1)为保护图甲中斜坡①处的土壤不被水冲走,合理的措施不包括( )
A.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B.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
C.强化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
D.采取措施大幅度改变③自然地理要素,使其变得稳定
(2)关于图乙中E环节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夏季降水集中,冬季温和湿润
B.植被破坏严重,容易形成红色荒漠
C.夏季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
D.河网稠密,径流量大,水能丰富
解析 第
(1)题,保持水土可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及民众意识等方面考虑。
③自然地理要素是大气,不可能被人类大幅度改变。
第
(2)题,图乙中E环节为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集中,淋溶作用强,易使红壤变得更贫瘠。
答案
(1)D
(2)C
素养一 综合思维:
自然环境整体性分析
1.(2018·
海南地理,16~18)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据此完成
(1)~(3)题。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
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
(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解析 第
(1)题,考查黄土高原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容易题。
考生需要抓住黄土高原的核心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第
(2)题,考查水库冲沙的最佳放水方式,中等难度。
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那么河流的流量和流速需要达到某一阈值才能完成。
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一方面会影响水库水源为生产和生活提供用水的能力,另一方面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势必会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选项正确,排除B选项。
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排除A、C选项。
第(3)题,考查考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容易题。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C选项正确。
答案
(1)A
(2)D (3)C
素养二 综合思维: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2.(2016·
全国卷Ⅱ,6~8)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
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
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
A.大气温度B.降水量
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
(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量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
(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
解析 第
(1)题,该题用排除法解答,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山地不同海拔降水量也有所不同,温度和降水又同时影响山地植被,只有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
故选C。
第
(2)题,长白山纬度较高,冻害一般发生在冬季。
西北坡冻害高发是因为处在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较大。
故选D。
第(3)题,由于全球变暖,长白山雪期推后且缩短,植被缺少积雪覆盖,致使冻害加重。
答案
(1)C
(2)D (3)C
素养三 综合思维:
自然环境相互影响
3.(2014·
海南地理,21,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形成泥炭。
如图所示岛屿泥炭资源丰富。
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
(10分)
解析 通过经纬度定位,此岛位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附近。
“冷”是由于纬度高(气温低)、寒流影响(西风漂流)。
“湿”是因为纬度较高(蒸发微弱)、多雨多雾(温带海洋性气候,日照少)、地势低平(图示岛屿海拔较低,排水不畅)。
答案 (该岛屿)纬度较高,常年盛行西风(位于西风带),受海洋(寒流)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一年中雨日较多),日照时间少;
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落差小,排水不畅。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例2】 (高考全国文综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图A、图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尝试自解]
(1)
(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总复习 地理 中图版第三章 第2讲 第1课时 高考 复习 图版 第三 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