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的含义及特征分析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879085
- 上传时间:2022-10-25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42.79KB
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的含义及特征分析Word下载.docx
《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的含义及特征分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的含义及特征分析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
[解法指导]
读:
读取剪纸图中的景观,理解图中景观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
①图像要素→“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景观→区域认知:
长江三角洲→古称“吴越之地”→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
越剧→川剧主要分布在四川,豫剧主要分布在河南,粤剧主要分布在广东。
②水乡→河网密布→来水多,排水不畅→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调:
根据材料所示内容调取如下知识:
我国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
(1)D
(2)B (3)D
解析:
(1)剪纸中所示区域的特征:
拱桥水乡、民居沿河而建且多窗、摇舟出行、门开向河流,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景观,反映的是当地降水较多、地势低平、河网密布的自然特征,该景观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华北平原出行以陆路为主;
珠江三角洲的民居以骑楼、碉楼等为主,民居一般为小天井、大进深;
四川盆地因中部是平原,周边是山地,故民居或依地势而建,或在平原上集中而建。
(2)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降水丰沛→水网密布,土地面积小且零散→民居依河而建、出行以水路行舟为主(剪纸景观);
沟壑纵横,降水集中是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特征;
地形封闭,排水不畅,易形成沼泽,淤泥较多,不易建房,与图示不符;
山河相间,房屋应依地势而建,与图中的地势低平不符。
(3)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流行于四川中东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
豫剧是河南的地方戏种;
粤剧是广东的地方戏种;
越剧主要流传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符合要求。
思:
对于类似试题,根据景观图判断区域特征,要仔细分析观察景观图所示区域的典型特征,比如建筑、交通等。
[考法指导]
考查意图
本题组结合局部区域景观图考查区域环境特征、成因及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错点分析
主要出现错误的原因就是对传统民居的认识不清楚,不能结合传统民居特色判断所在区域
得分要点
通过“小桥流水人家”正确判断所在区域
二、方法讲解
1.正确认识区域的区位特征
一个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应从区位入手,整体把握。
位置
内容
绝对位置
主要是对某地区经纬度位置的分析判断,也就是根据一个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
海陆位置
要从所在或相邻的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大陆内部、大洋东西岸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相对位置
山河位置
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政治地理位置
根据本国、本地区轮廓,或邻国、邻省轮廓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交通地理位置
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2.综合分析区域的地理特征
(1)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自然要素
地形特征
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等方面来描述
气候特征
主要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
河流特征
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2)主要人文地理特征
人文要素
农业
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
工业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等方面分析
城市
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交通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环境问题
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三、跟踪训练
下图所示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壮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
据此回答1~2题。
1.吊脚楼所对应的河流水文特征是( )
A.水流平缓
B.流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
D.有结冰期
B
据材料可知,吊脚楼主要分布在我国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等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茂密,因此河流含沙量小,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没有结冰期,C、D项错误;
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因此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B项正确;
吊脚楼所在地区地势起伏大,因此河流水流湍急,A项错误。
2.该民居所在地区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 )
A.沙尘暴、寒潮
B.台风、风暴潮
C.泥石流、滑坡
D.地震、火山喷发
C
根据材料可知,吊脚楼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南方山区,地势起伏较大,且降水较多,因此最常见的主要是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019·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月考)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
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如图)。
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我国古代按照土壤颜色划分的五个区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与实际土壤类型分布一致
B.边界具有确定性
C.区域之间有明显差异
D.区域内部无差异
根据图示轮廓,我国古代按照土壤颜色划分的五个区域与实际土壤类型分布并不一致,图中青色土壤包括实际土壤中的黑土、黄土、红壤等。
自然地理边界具有模糊性。
区域之间有明显差异。
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不是无差异。
4.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热量条件变化B.水分条件变化
C.地势高低差异D.农业类型差异
从青到黄再到白,符合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变化。
热量条件变化是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地势高低、农业类型差异不是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主要因素。
(2019·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高三入学考试)传统民居蕴含丰富的地理信息。
我国地域辽阔,传统民居呈现诸多不同。
下图为我国行政区划图。
读图完成下题。
5.与①②③④四省区对应的传统民居分别为( )
A.“竹木的家”“地下的家”“游动的家”“石头的家”
B.“地下的家”“竹木的家”“游动的家”“石头的家”
C.“石头的家”“竹木的家”“地下的家”“游动的家”
D.“游动的家”“地下的家”“石头的家”“竹木的家”
D
图中①是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
②是陕西省,简称陕或秦;
③是西藏自治区,简称藏;
④是云南省,简称云或滇。
内蒙古以牧业为主,住帐篷,便于迁徙,为“游动的家”;
陕西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土层深厚,具直立性,形成特色民居窑洞,是“地下的家”;
西藏东部地区地处山区,属高寒气候区,利用当地原料建成传统民居石头屋,形成“石头的家”;
云南南部气候湿热,高架的竹木楼便于通风,形成“竹木的家”。
6.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斤”描述的是春季大忙即将开始,春管、春耕、春种将进入繁忙阶段。
与该时节相吻合的农事活动是( )
①华北正抓紧麦田春灌,并注意防御晚霜冻害 ②江南梅子开始成熟,应做好防涝、排涝工作 ③皖南山区春茶开始抽芽,并注意防治病虫害 ④渭河平原处理完地里麦茬,及时播种棉花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华北为冬小麦种植区,春季正值小麦返青,但春季少雨,应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并注意防御晩霜冻害;
皖南山区春茶已开始抽芽,应及时追施速效肥料,防治病虫害,力争茶叶丰产优质,①③项正确。
江南梅子开始成熟应在5月末6月初,②错误。
渭河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适宜种植冬小麦和棉花,麦子收割应在6月初,而播种棉花在4月,④错误。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如下图所示)。
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
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注意文字材料提示,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
华北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与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
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屋内,而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三 地理 复习 讲解 区域 含义 特征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