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复习要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4873285
- 上传时间:2022-10-25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0.91KB
文学理论复习要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文学理论复习要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复习要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者的作用——构成文学活动的接受主体(主体特征:
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3、作品空白点,填空:
英迦登提出,文学作品只就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图示”或“骨架”,其中留下了许多“未定点”、“空白”需要读者填补。
【自补对话:
伽达默尔提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就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产。
召唤结构:
由德国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
伊瑟尔提出,即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
“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她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这种由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就就是“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把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期待视野(ExpectationHorizon):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接受者在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由姚斯提出。
当读者阅读的作品与自己的审美经验与期待视野一致的时候,读者反而会失去阅读这部作品的兴趣。
但就是,当读者阅读的作品超出或校正了期待视野的时候,读者往往会兴高采烈,认为它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丰富了其审美经验,拓展了其的期待视野,为自己建立了新的审美标准。
4、(阅读前的)素养储备,语言接受能力、生活体验、文学艺术修养
5、接受动机,指在文学活动中,推动接受者进行接受活动的心理内驱力。
在接受动机的驱使下,读者调动相应的全部主体力量展开对文本的接受行为。
审美动机;
娱乐、消遣动机;
求知动机;
受教动机;
借鉴动机;
批评动机
6、审美感受,(文本的阅读与文学形象的重新建构)指读者在阅读文本、重新创造艺术形象的同时,对重建的艺术形象进行审美的感知、领悟与欣赏。
文学审美感受的独特性:
文学的媒介——语言符号;
不及物性:
不能直接诉诸可视形象,需要读者在理解语言文字符号之后进行想象。
;
承载理性与历史性。
7、审美评价,从感受到评价:
审美感受生成感性的文学形象体系——→审美评价就是对作品思想性、艺术性、审美价值等作出理性的判断与评价。
作为整体的文学接受活动,准备阶段、审美感受、审美评价,三者交叉共生、整体性、视野融合。
8、二度创造,指读者在阅读、欣赏文本过程中在心理-精神层面展开的、不同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进行的艺术创造(首度创造)的再创造活动。
二度创造就是建立在读者自由、能动性基础上的审美再创造。
9、文学经典,
【XX:
文学经典就是指文学上的比较经典、文采好的文章。
佛克马、蚁布思:
《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经典就是指一个文化所拥有的我们可以从中进行选择的全部精神宝藏,文学经典就是精选出来的一些著名作品,很有价值,用于教育,而且起到了为文学批评提供参照系的作用。
“经典”就是承载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典籍,它们具有超时空性与永恒性;
经典的普遍性在于“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与‘共同美’的问题。
就就是说,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属人的情感,这些情感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构成?
读者(作用与地位、期待视野、召唤结构、填空、对话),从潜在的作品到现实的作品(未经读者阅读的文学作品作为“物”的客观存在,仅具有潜在的审美意义。
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欣赏,潜在的文学作品的意义才能被激活,成为活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潜在的艺术魅力及其思想感情的深刻性、艺术上的微妙性,也只有靠读者积极的领悟、玩味,才得以实现。
)
2.谈谈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审美感受与审美评价。
审美感受(①文本的阅读与文学形象的重新建构:
经过读者能动创造重新建构的文学形象,同作家创造并试图表达出来的形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文学形象的构建还包括对于文学文本字里行间涌动着的情感的创造性体验。
②审美感受n解释),审美评价见前。
3.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活动过程中的“二度创造”?
二度创造(n解释),二度创造与文学活动的完成(文学活动的完成与持续,二度创造的历史继承与发展——就个体的读者而言,对一部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不就是一次就完成了的,而就是往往要经过多次的阅读与再创造。
从理论上来说,对文学作品二度创造的空间与可能性同样就是无限的。
对某部文学作品的接受效果实质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前人。
4.谈谈文学接受的差异性与共通性。
文学接受中的差异性、共通性及其关系
文学接受的共通性:
文学语言的把握、文学形象的把握、文学意蕴的诠释、具体的文学文本的价值评价。
共通性保证了文学阅读的有效性与交流的可能性;
差异性就是文学生命延展的动力与表现。
缺少共通性,文学接受无法达成;
缺少差异性,文学接受将走向死亡。
共通性与差异性原因之阐释:
文学言语结构的稳定性,就是共通性的客观基础,而语言尤其就是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多义性则又构成差异性的基础。
人类文化、社会的变动性与共通性。
人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统一。
5.试论文学经典的特征与意义。
经典对于文学接受的影响(经典的正面影响集中表现为对读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改进、丰富与完善。
经典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容易使读者产生某种审美的惰性。
对于经典的关注(颠覆)传达出大众文化的一种焦虑。
在这种焦虑中,大众文化开始从经典谱系中寻找消费符号,以熟悉的人物讲述异类的故事,在故事中传达消解崇高、追求世俗幸福、反英雄、比“矮”的世俗精神。
对经典的颠覆(尤其就是“红色经典”),从反面说明了经典自身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
正就是由于文学经典所具有经典意义,对之进行颠覆与改编才可能产生“惊世骇俗”的刺激性,成为公众话题。
【XX文学经典的内涵与特征:
首先,从本体特征瞧,就是原创性文本与独特性阐释的结合。
经典就是阐释者与被阐释文本之间互动的结果。
经典只有持续不断地被解释、接受、传播,它内在的潜力才能得以开发。
可以说,富有原创性的文本也需要富有原创性的阐释对之进行塑造与定位。
对经典的独特的读解系统与阐释空间,就是它得以持续延传、反复出现、变异衍生,真正成为经典的必由之路。
其次,在存在形态上具有开放性、超越性与多元性的特征。
经典作为人的精神个体与艺术原创世界的结晶物,它诉诸于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就是公众话语与个人言说、理性与感性、以及意识与无意识相结合的产物。
再次,从价值定位瞧,经典必须成为民族语言与思想的象征符号。
无论就是所谓古代“轴心期”文明,或就是在古代向现代转型期的文明,伴随着经典的出现与阐释,往往会出现能体现中国文化特有的人生体验结构、价值观念与审美风尚的“意义场”与“意义空间”。
这里具有双面性:
一就是在社会文化“长时段”的深层结构中形成了经典阐释的土壤与背景;
二就是经典阐释又反过来推动社会与文化变革。
需要说明的就是,文学经典除具有一般的经典特质外,还有自身的特点,因为与历史与哲学经典相比,它更具有文学性,更富有心灵的感动,更具有审美的内容,所以,文学经典更强调从艺术与审美的角度来理解“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经典一方面作为实在本体,就是文学艺术的高峰;
另一方面又就是关系本体,意味着一种新的文学传承阐释关系,从而也就意味着一段新的历史。
因此它就是一个国家、民族,一个历史时段的文学取得合理性存在价值,并形成独特的思想艺术传统的根本依据与保证。
第九章文学的历史演变
1、文学发展动力,
文学发展动力的各种学说【①时代变化说(刘勰:
文变染乎世变,兴废系乎时序。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
”)②理念变化说(黑格尔:
绝对理念在其感性的辩证运动过程中,总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性变化,由此产生文学的不同类型:
象征性、古典型、浪漫型。
)③自然节律说(弗莱:
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四季更替一样,文学史上的喜剧、传奇、悲剧与讽刺文学等,分别对应于春夏秋冬四季。
)】
2、文学发展中的平衡与不平衡,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在总体上具有平衡性,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在局部上具有不平衡性。
a.某些文艺体裁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b.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总就是同步的【
(1)有人类文学艺术发展的总进程中,某些文学艺术在社会的低级阶段反而显得比较繁荣与发达。
如希腊神话、传说、史诗等。
也如英国16世纪的“文艺复兴”。
从艺术形式来瞧,某种艺术形式的巨大成就,只可能出现在社会发展的特定的阶段上,随着生产的发展,这种艺术形式反而会停滞或者衰弱。
(2)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存在着物质生产发展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19世纪中期的俄国,在经济、物质生产等方面比欧洲其她国家与民族落后,但在文学创作、文艺理论、美学诸方面,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名家辈出,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列夫·
托尔斯泰、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不平衡的原因:
1.文学发展也会反过来对物质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与相互作用,并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性。
2.物质生产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推动,有一系列中介:
政治治乱、社会心理、文化变革、各民族文学交流。
3、文学风格,“风格”,就是指作家创作主体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客观显现,它就是文学体裁、形式存在的本体特色,就是作品赖以存在的本体品格,其审美价值也正在于此。
文学风格的特点:
创作个性与共性或个体性与群体性、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
(独特性、稳定性、多样性)
文学风格的要素(心理驱动力与激情,文体特色与言语组织,作品的声调,节奏、色泽、音容之美)
文学风格的分类【①个体风格分类:
阳刚、阴柔②群体风格分类:
按创作主体分,有各种流派风格等不同;
按创作客体分,有语言风格、文体风格等不同(豪放/婉约);
按文化时间分,有时代风格不同;
按文化空间分,有地域风格、民族风格等不同(京派/海派)】
文学风格的功能(风格的现实功能:
独特风格的成型乃就是一个作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功能:
风格由自发到自觉、由单一到多样化的发展,促进文学创作不断走向成熟。
4、文学流派,就是一种群体结构,就是由有着相近艺术追求与思想倾向、艺术风格的一定数量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组成,并以有影响的文学成果作为标志,一般要有代表人物,有或紧密或松散的结构。
5、文学思潮,就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与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与社会的经济变革与人们的精神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与文学创作的潮流。
文学思潮不就是作家的偶然结合所致,而就是在审美原则、创作思想以致社会观点上,有着“共同纲领”的文学思想潮流。
文学思潮的特点,首先,文学思潮往往具有弥漫性、流动性,随着现代化、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这种弥漫性、流动性不断被加强。
其次,文学思潮还具有兼容性,越到当代,各种思潮越呈现出多样化同时又交叉化的趋向。
6、浪漫主义思潮,在西方兴起于18世纪末。
倡导个性自由创造、推崇人与自然的同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理论 复习 要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