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前提分仿真试题六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869247
- 上传时间:2022-10-25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59.06KB
高考语文考前提分仿真试题六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语文考前提分仿真试题六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考前提分仿真试题六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忠”的观念往往被单一地认为是臣子向君主尽忠。
然而,当我们从历史的源头、文化的源头去看待“忠”时,便可以发现“忠”价值观更广泛的意义。
“忠”这一价值观具有双向性,既指向臣子,又指向君主。
《诗经》中人民对君臣就有着这种要求。
《诗经》中有不少要求君主之忠的诗,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平民百姓的口吻,通过描写底层人民的困苦生活控诉统治者;
第二类是直接描写统治者的行为讽刺统治者骄奢淫逸、听信谗言的刺诗;
第三类是歌颂君主的颂诗。
第一类诗有《魏风》中的《伐檀》《硕鼠》《唐风·
鸨羽》等,直接反映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讽刺统治者没有忠于民,使国家之根基——百姓的生活风雨飘摇,自然也就置国家于不利之地,既违背了利民之忠,也违背了卫国之忠。
第二类则从伦理道德层面评价君主,例如君主生活上的腐败、荒淫等。
《鄘风·
墙有茨》揭露卫国宫廷生活腐朽糜烂,《邶风·
新台》讽刺卫宣公子妻父占,《郑风·
南山》讽刺襄公淫妹等等,我们很难相信一个私生活紊乱、伦理道德沦丧的人能公允地统治一个国家。
第二类与第一类一样都是体现了君主违背利国利民之忠,一样都是从批判昏君的角度探寻“忠”的涵义。
第三类主要集中在《大雅》中,如《文王》《绵》《棫朴》等歌颂文王功绩的篇章,从正面歌颂明君。
从这类诗歌中,可总结出明君的共同之处:
励精图治,开创基业。
贤明的君主要想遵循“忠”这一伦理,既要在政治上有建树,忠于民忠于国,又要修身养性,忠于人伦道德。
《诗经》中关于臣子向君向国尽忠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不得重用的贤士对于国家处于危亡之际,而不能实现自身价值所发出的愤慨之声;
第二类是贤臣的谏言;
第三类是臣民不明的人针对统治者无所作为、骄奢淫逸而作诗讽刺,这一类在前文“君主之忠”中已提及,在此不再赘述。
《邶风·
柏舟》是卫国贤臣忧谗悯乱之诗,顷公在位期间,政治混乱,小人当权,卫国贤臣目睹国势衰败,心存危亡之虑,于是作此诗以抒泄满腔的幽愤。
这位贤臣让我们领悟到了“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他的忠心已超越了对自身价值不得实现的苦闷,上升到了与国同哀的高度。
式微》《陈风·
墓门》等作品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臣子进谏的行为。
《式微》是黎国臣子劝黎侯归国之诗,全诗只有两章,“式微式微,胡不归”读来可想象出臣子心中压抑着痛苦,纵然有千言万语,却只能无力地问君主,国势如此衰微,为什么还不回归故国呢?
若不是对君主还抱有希望,若不是那颗赤诚的效忠之心,大概是无法发出如此满含忧虑的诤言吧!
(选自《青年时代》2018年13期,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忠”这一价值观具有双向性,既指向臣子,臣子要向君向国尽忠;
又指向君主,君主要忠于民忠于国,忠于人伦道德。
B.《新台》《棫朴》虽然都表现了君主之忠,但前者和后者探寻“忠”的涵义的角度不同。
C.《诗经》中关于体现君与臣“忠”的篇章大致都可分为三类,其中有相重叠的内容。
D.君主之忠要求君主不仅要修身养性,遵循伦理道德,而且要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忠”的传统观念入手,笔锋一转,巧妙提出自己要论证的观点。
B.针对“忠”的价值观,文章分别从君“忠”和臣“忠”两个角度由主到次加以论证。
C.文中论述臣子向君向国尽忠的第二类内容时,重点举《式微》一例加以阐述。
D.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和总分结构,分别从三个类型角度论证君与臣的“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3分)()
A.一直以来,《诗经》中的人民就对君主和臣子提出“忠”的双向性要求。
B.《柏舟》中的贤臣写作此诗以表达“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
C.《柏舟》《式微》中两位贤臣的做法不同,一是忧谗悯乱,一是因事进谏。
D.《式微》虽然只有两章,却胜过千言万语,表现出臣子对君主赤诚的效忠之心。
(二)(山东青岛二中2019届高三期初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首次对部分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征税,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万元),优化调整了税率结构等,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个专项附加扣除。
此次个税制度改革走出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由分类征收向综合征收转换的关键一步,有助于解决分类征税方式下不同所得项目之间税负不平衡的问题;
将大幅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更好地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实现从普惠制改革到定点减负的转变,财政部部长刘昆说,个税起征标准综合考虑了人民群众消费支出水平增长等各方面因素,并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
同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正式实施。
“《办法》是在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和充分凝聚各方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公开征求意见到《办法》公布后各方面的反映看,社会各界对《办法》的评价是积极的、正面的,普遍认为专项附加扣除力度之大,超出预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减负政策。
”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说,财政部将会同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全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要做好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交换,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使纳税人能够充分、便捷地享受到扣除政策。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经济日报》)
材料二:
表一:
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不同收入水平的减税情况(单位:
元)
(摘自《中国经济周刊》)
表二:
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扣除情况测算
【注】扣除款:
指按照《办法》规定从享有该专项扣除政策的纳税人的应税收入中减除的款项。
如王某扣除五险一金每月实发工资8000元,减除5000元免税额,其应税收入为3000元,现在其享有子女教育专项扣除每月再扣除2000元,那么这2000元即扣除款。
(摘自田志伟、田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
材料三:
目前一个典型的城市家庭抚养一个小孩的成本每年大约是3万元,考虑到边际成本递减,抚养两个小孩的成本大概为5万元。
如果夫妻两人年总收入为25万元,按目前的抵扣方案,养育两孩每年抵扣额为2.4万元,在20%的税率下,这意味着家庭一年只能节省4800元,与年均5万元的养育成本相比微不足道。
(摘自梁建章《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应该按小孩人头抵税》)
材料四:
依据《办法》,夫妻双方只能在负责自己的父母养老时获得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
若夫妻双方仅有一方具有工作收入,实际上承担着夫妻双方父母共同的养老,但法律却只允许其在缴纳个税时抵扣自己父母的养老费用支出,不允许抵扣对方父母的养老费用支出,这不仅不合理,而且可能引发家庭内部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纳税人的收入与纳税额、减税额成正比,但与降税幅度成反比,月薪2万元以下的收入群体税负下降明显。
B.收入高的群体纳税额高而降税幅度小,收入低的群体纳税额低而降税幅度大,体现税收调节个人收入的作用,低收入者是最大收益者。
C.高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比例最小且其平均扣除费用最少,因此与赡养老人费用扣除相比,子女教育扣除会给高收入人群带来更大利益。
D.高收入人群享有赡养老人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中低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体现了专项附加扣除定点减负作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个人所得税法具有创新性与前瞻性,实行部分劳动性所得综合征税、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专项附加扣除、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是其突出亮点。
B.我国个人所得税以前是分类征收,新个人所得税法向综合征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对解决税负不平衡有帮助作用。
C.要使纳税人能充分、便捷地享受到专项附加扣除政策需要多部门协同工作,其中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成为重要的一环。
D.《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在制定时虽然广泛听取了民意但在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等方面并未充分凝聚各方共识。
6.根据材料四内容,给《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提一条修订建议并给出理由。
(6分)
(三)(湖北武汉市2019届高三调研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乡愁是棵乌桕树
乐祥涛
①乌桕树的叫法,是我在书本上看到的,原来我把它叫做木梓树。
就像知道我生长的那个小山村,也叫故乡一样,当初叫的时候并不习惯,是经过多次反复的尝试,这才慢慢改口。
不过,在我情感深处,依然保留了它原有的名字。
②许多年后,由于工作、生活和离开家乡等诸多原因,乌桕树的身影几乎淡出了我的记忆。
那种踩着时间的节点,四季变换色彩的轮回,没有在我的生命里继续交替。
反而是在我闲暇的时候,乌桕树走进了我的梦里。
开始时,是模糊的,接着,一点一点变得明晰起来。
③坦率地讲,我在乌桕树身边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它的特别之处。
相反,是在多年之后,那些碎片似的梦境,才把它重新串联到了一起。
后来,经过不断地回忆和细致的梳理,乌桕树才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印象。
④春季,对于乡村来说,那是产生烂漫的时刻。
说实话,这个时候的乌桕树并不显眼,因有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谁也没有太留意乌桕树的存在。
⑤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赞赏或是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直至开出如穗状花絮的小花。
⑥这个时候,我们也没有闲着,在树下荡秋千,在树上掏鸟蛋,已经成为我们那帮孩子的家常便饭。
⑦夏天,通常都是蝉们喊出来的,先是一声,两声。
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
⑧村子的东头是一片竹林,竹林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桕树。
炎热天的时候,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
村妇们常常在这里聚集,说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还有一些打情骂俏的韵事,最后引得哄堂大笑,笑声能传很远很远。
⑨入秋后的乌桕树,着浓妆、添重彩。
浅秋时,乌桕树先是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淡黄,那色泽就像秋光中银杏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就有童话般的效果。
每日清晨,薄雾中的乌桕叶会与炊烟一起醒来。
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
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
熟秋里,乌桕树又把叶由黄变成浅红色或是玫瑰红色,让自己的梦境更加绚丽。
而后,选一个中午和暖阳对视,或者选一个丽日的下午与晚霞一起睡去。
⑩其实,秋日里的乌桕树是在孕育,是在孕育着乌桕子的成熟,也就是木籽的到来。
当繁华落尽,色彩逝去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立在乌桕树的树头。
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光闪闪,给深秋里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
其情景,使元代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
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
⑪木籽成熟后,队里会派出劳力,分组进行收割。
通常是三人一组,每组一个男劳力再分两个妇女配合。
男的负责爬上树,用木籽刀把木籽打下来,女的则负责收拾和整理。
⑫木籽收完后,冬日也就尾随而来了。
⑬最难忘的是那年的一场大雪。
雪是头一天晚上就开始下,第二天一早看,几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前提 仿真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