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认识管理.docx
- 文档编号:1486047
- 上传时间:2022-10-22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5.61KB
第一节认识管理.docx
《第一节认识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认识管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节认识管理
第一节认识管理
一、什么是管理
“管理”在大家的心目中已经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字眼,但什么是管理呢?
不同的人也许有不同的想法。
有人认为管理就是和人打交道,把事情办好;更有人把管理和决策、命令、权力联系在一起。
首先,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管理。
一种普遍被接受的观点是:
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和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必须认识到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他绝不等价为命令或权利,利用各种方法处理好各阶层的关系,才是管理的关键。
下面我们从管理的基本特征来加深对管理概念的认识。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这种现象的存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一致认可的目标。
这一点应该很容易理解,在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多人组织起来,进行分工都会达到单独活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只要是多人共同活动(即向一共同的目标努力),都需要通过制定计划,确定目标等活动来达到协作的好处,这就需要管理。
因此,管理活动存在与组织活动中,或者说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组织的类型、形式和规模可能千差万别,但其部都含有五个基本要素,即人(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物(管理的客体、手段和条件);信息(管理的客体、媒介和依据);机构(反映了管理上下左右分工关系和管理方式);目的(表明为什么要有这个组织)。
外部环境对组织的效果与效率有很大影响,外部环境一般包含九个要素:
行业;原材料供应;财政资源;产品市场;技术;经济形势;政治状况与国家法律、规章、条例;社会文化。
一般认为,组织部要素是可以控制的,组织外部要素是部分可以控制(如产品市场)部分不可以控制的(如国家政策)。
(二)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既然管理是让别人和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管理者就要对管理的效果负重要责任。
管理者的第一个责任是管理一个组织;管理者的第二个责任是管理管理者;管理者的第三个责任是管理工作和工人。
(三)管理的职能、任务与层次
管理的职能有五个:
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工作、控制工作。
管理者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指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一个组织通常划分成三个层次,即上层管理、中层管理、基层管理。
(四)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人既是管理中的主体又是管理中的客体,管理的大多数情况是人和人打交道。
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多人共同完成目标,因此,管理中一定要处理好人际关系。
千万不要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三、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本世纪以来,管理知识逐渐系统化,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虽然他还没有自然科学那样精确,但管理已成为一门科学已无人怀疑。
说管理是一种艺术,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
管理者在管理中,既要用到管理知识,又不能完全依赖管理知识,必须发挥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实现目标。
管理人员在管理中要学会灵活应用知识,使组织活动达到最大效果。
第二节管理的性质
一、管理的两重性
管理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是由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又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
它反映出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所谓必要性,就是说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有效的组织劳动所必需的;所谓目的性,就是说管理直接或间接的同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关,反映生产资料占有者组织劳动的基本目的(但这一点已不完全正确,现阶段的生产资料占有者已很少直接参与管理,所反映的多数是管理者的基本目的)。
二、掌握管理二重性的重要意义
掌握管理的二重性,对于我们学习管理学和从事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认真总结我国40多年来在管理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管理体现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的“左”的错误思潮,在管理上表现为重社会属性轻自然属性、重生产关系轻生产力,曾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我们应当引以为鉴,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管理学,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管理实践。
(二)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充分利用国和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外市场,学会组织国建设和发展对外关系两套本领。
这是对管理者的要求。
掌握管理的二重性,就能使我们正确地评价资本主义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博采众长,使其成为我国管理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注意揭露资本主义管理的剥削本质。
(四)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任何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出现,都有其时代背景,都是与当时的生产力与社会条件相适应的。
因此,我们在应用某些理论、技术与方法时,必须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随机制宜,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容
1.管理学与其特点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学作为一门不精确的、有待于发展的科学,有以下特点:
(1)一般性。
管理学有别于其它种种专门管理学,它试图从各种不同的组织中概括、抽象、提炼出共同的东西,并形成系统的理论。
(2)多样性。
管理学广泛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与其它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属于边缘科学。
(3)历史性。
管理学是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
割断历史,不了解前人对管理经验的理论总结和管理历史,就难以很好地理解、把握和运用管理学。
(4)实践性。
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它的理论与方法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其有效性;同时,有效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带来实效,发挥其指导实际工作的作用,并在不断反复的实践中,完善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2.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容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
管理学的研究容很广泛,大体可以分三个层次或侧重点:
(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研究容可分三个方面:
一是生产力方面;二是生产关系方面;三是上层建筑方面。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着重从管理者的工作或职能出发来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问题。
3.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重要性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管理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
从历史上看,经过了两次转折,管理学才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
第一次转折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意在加强生产现场管理,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管理在生产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
第二次转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看到,不依照管理规律办事,就无法使企业兴旺发达,因此要重视管理人员的培养,这促进了管理学的发展。
管理也日益表现出它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管理是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与科学和技术三足鼎立。
管理是促成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关键的因素。
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关键是由于管理落后。
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
管理在现代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经济的发展固然需要丰富的资源与先进的技术,但更重要的还是组织经济的能力,即管理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资源,作为“第三生产力”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先进的技术,要有先进的管理与之相适应,否则,落后的管理就不能使先进的技术得到充分发挥。
管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判定管理是否有效的标准是管理者的管理成果。
通过实践可验证管理是否有效,因此,实践是培养管理者的重要一环。
而学习、研究管理学也是培养管理者的一个重要环节。
只有掌握扎实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并可缩短或加速管理者的成长过程。
目前我国的管理人才,尤其是合格的管理人才是缺乏的。
因此,学习、研究管理学,培养高质量的管理者成为当务之急。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化分工会更加精细,社会化大生产会日益复杂,而日新月异的社会将需要更加科学的管理。
因此,管理在未来的社会中将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
四、系统方法
1.系统的含义与其特性
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从管理的角度看,系统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一个实体;二是指一种方法或手段。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系统的方法是指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和分析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系统的特性。
把管理过程或活动看作实体的系统,具有如下的特性:
(1)整体性。
有效的管理总能带来“整体大于部分”的效果。
(2)目的性。
管理系统的整体目的就是要创造价值和提供服务,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果 (3)开放性。
管理过程必须不断地与外部社会环境交换能量与信息。
(4)交换性。
管理过程中各种因素都不是固定不变的,组织本身也存在变革。
(5)相互依存性。
管理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而且管理活动与社会相关活动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的。
(6)控制性。
有效管理系统必须有畅通的信息与反馈的机制,使各项工作能够与时有效地得到控制。
2.系统的观点
系统作为一种方法,在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必须具备以下的观点:
(1)整体观点。
整体的功效应大于各个个体的功效之和。
(2)开放性与封闭性。
若系统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与能量,就可把它看成是开放的;反之,就可把它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凡封闭的系统,都具有消亡的倾向。
(4)模糊分界的观点。
将系统与其所处的环境分开的“分界线”往往是模糊的。
(5)保持“体动态平衡”的观点。
开放的系统要生存下去,至少必须从环境中摄取足够的投入物来补偿它的产出物和其自身在运动中所消耗的能量。
(6)信息反馈观点。
系统要达到体动态平衡,就必须有信息反馈。
(7)分级观点。
每个系统都有子系统,同时它又是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等级形态。
(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
(9)等效观点。
在一个社会系统,可以用不同的输入或不同的过程去实现同一个目标,不存在唯一的最好的方式。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
第一节概述
一、管理实践、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产生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表现为集体协作劳动的形式,而有集体协作劳动的地方就有管理活动。
在漫长而重复的管理活动中,管理思想逐步形成。
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把各种管理思想加以归纳和总结,就形成了管理理论。
人们反过来又运用管理理论去指导管理实践,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并且在管理实践中修正和完善管理理论。
二、管理学形成的阶段划分
管理学形成的标志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
管理学形成以前又可分成两个阶段:
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有了人类集体劳动开始到18世纪)和管理产生的萌芽阶段(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
管理学形成后又分为三个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出现前)、新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和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
第二节早期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一、早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节 认识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