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必记简答题大汇总文学考研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853326
- 上传时间:2022-10-25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4.18KB
文学理论必记简答题大汇总文学考研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文学理论必记简答题大汇总文学考研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必记简答题大汇总文学考研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梅特林克的戏剧《青鸟》看象征型文学的寓意性∶通过两个孩子寻找青鸟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对幸福的渴望与追求。
剧中青鸟具有几重含义,它既是独一无二的人类幸福的体现者,又包含着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它既体现着人类精神上的幸福,又体现着人类物质上的幸福。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暗示人们,人类的幸福不论经过多少艰难险阻,总能得到。
从这里可以看到象征型文学的寓意性特点。
第二,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再现与表现都具有直接性。
再现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表现着重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以暗示的方式间接地传达某种观念、意味。
里尔克的《豹》中明显的体现出象征型文学的暗示性特点。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在心中化为乌有。
此诗写的是关在巴黎动物园笼子里的豹子的形象,刻画它在"
千条的铁栏"
、"
极小的圈"
之中的神态和心境,而其主旨则在于暗示作者心中受到的束缚和压抑,寄寓着诗人失去自由的痛苦情怀。
我们还可以从杜甫的三首诗的比较来看象征型文学的暗示性。
杜甫的《恨别》用逼真的生活细节,直接描写了诗人在离乡四千里、战乱五六年的困境中,"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的情态举动。
这是现实型的诗。
他的《梦李白》通过写幻想、梦境来抒发自己对李白的深切怀念之情。
这是理想型的诗。
《孤雁》着力描写一只孤雁的形象∶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里写的是孤雁,无一字涉及诗人自己。
但这不是真的在写孤雁,而是通过这只不饮不啄、穷飞哀鸣、思寻伙伴的失群孤雁来暗示自己在战乱中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
这是象征型的诗。
第三,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思想内容、情感意义是相对明确的,而象征型文学的审美意蕴则是朦胧、含蓄和多义的。
从罗伯特·
弗罗斯特的《没有走的路》中可以看出象征型文学的多义性:
路到渐黄的树林分两股,我呀,一个人,只能走一股;
/伫立林中,我徘徊许久,/极目远瞩前面这条路曲折地湮没到一片灌木。
我却走另一股,同样美丽,/选定这一股也许有道理∶/因为这条路草深人稀;
当然要就其他外貌说,/两条路倒也相差无几。
/那一早,落叶下面的两条路
都很清新,还没人行走,/啊,我想把第一股暂时留着;
/虽知这条路和旁路相通,
我不会转回再走这一股。
/我将带着惋惜的心情,/向我后面的行人倾诉∶我在树林中遇到两条路,/却选定来往稀少的一股,/结果导致了不同的遭遇。
这里写的道路的选择象征着生活中的某种选择。
但到底是什么选择呢?
是职业选择呢,还是爱好或伴侣的选择呢?
诗中的选择可以是上述任何一种或上述一切,但也可能哪个都不是。
我们不能确定诗人心中想的到底是什么选择,它暗示着多种模糊内容。
第四,现实型文学侧重从现实中取材,逼真地描绘客观事物,强调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
理想型文学侧重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传奇中取材,并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等方法,不求生活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
象征型文学则或从现实中取材,或虚构事物形象,但这些形象都经过加工处理,成为概括性、虚拟性很强的假定性形象。
3.
运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
提示∶可以选择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1)对当代文学作品进行类型划分研究,指出哪些作品是现实型的,哪些是理想型的,哪些是象征型的。
(2)对某部作品的类型特征进行分析,如某部作品是象征型的,便对其象征意蕴、暗示手段等进行具体说明。
(3)在与古代、近代和现代文学类型的比较中,探讨当代文学的类型特点。
4.
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现代主义文学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的某些因素,是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的多向演变形态。
其主要特征是:
主观性。
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模仿、再现客观现实,追求个人主观情感不受任何限制的充分表现,强调非理性的、心理化的、梦幻的现实。
假定性。
它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表现手段,突出了虚幻性和假定性。
作品中充满非常态的、极度夸张的变形形象和荒诞的情节、朦胧的象征意蕴。
5.
从诗歌的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从诗歌的基本特征可见,它不便于像小说等体裁那样通过较详尽的描写和较长的篇幅去再现客观生活面貌,但它那言简意深的词句、按情感逻辑安排的跳跃性结构和含情蕴意的节奏、韵律,使它更长于直接或含蓄地抒发主观情感。
6.试说明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的区别。
散文与报告文学都要求以真实的生活现象为表现内容,不像小说、戏剧那样可以进行虚构。
但二者的真实性有不同的特点。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侧重真实的事件。
其叙事成分、记人成分大大多于抒情与议论。
对真实事件发生过程的形象描述是其突出特征。
散文的真实性更侧重于真实的感受。
无论叙事、写景、记人,都是为了抒发作者对这些事、景、人的真切情感。
作品重在创造一种抒情气氛。
直接的抒情和议论占有极大比重。
7.
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相对于诗、散文等文学体裁,小说与剧本都倾向于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但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二者有不同之处。
小说在反映五光十色、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优势。
它那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等特征,使其可以更广泛全面地描绘社会生活。
剧本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具有集中性和浓缩性。
特定的舞台时空限制,要求剧本用较短的篇幅、较少的人物、较单纯的情节将生活内容概括浓缩地进行反映,并通过集中表现矛盾冲突来增强反映生活、表现情感的效果。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1.举例说明文学话语与普通话语的不同。
首先,文学话语与普通话语的不同在于:
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话语是外指性的。
普通话语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且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
文学话语则是指向本文中的艺术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要求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
其次,文学话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语言符号一般有两种功能,即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
普通话语侧重于它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话语则把它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文学话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话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
第三,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又称“陌生化”。
这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来的,它针对的是“自动化”语言。
所谓“自动化”语言,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注意的话语。
比如用“弹指间”来表示时间过得快,一开始显得很生动形象,于是人人都用,司空见惯,人们只把它当作一个干巴巴的符号,而不再有新鲜感。
文学话语就是要力避这种语言的“自动化”现象,设法把普通话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话语,这种话语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人们理解的常规,甚至不易被人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在延长感知时间、增加感知难度的情况下,反而增强了它的审美效果,形成文学话语的一大特色。
但阻拒性话语不能使用得过滥、过多,要用得恰到好处。
(回答此题重在分析例证,可参考童庆炳著《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92~203页)
2.试述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
文学形象的特点主要有:
第一,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举例时可列举两例,一类是写实型的,主要谈作者对生活原型的加工提炼,以证明貌似客观,实有主观因素;
一类是抒情或者象征型的,必须从荒诞的外貌中,举出这个形象的客观依据,以证明貌似主观化的形象,实有客观根据。
第二,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文学形象,一方面是假定的,不是生活本身,有的甚至与生活本身的逻辑也不一致;
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能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真实的生活还真。
这就是文学形象假定性与真实性相统一的特征。
这中间虚拟性和假定性是文学形象的前提性条件。
那么,怎样使它与真实性统一起来呢?
这就要假定得合情合理。
所谓“合理”,是指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
也就是指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不管读者面对着多么荒诞虚妄的文学形象,他都可以用自己生活中体验到的“理”加以衡量,如读者觉得合理,就是真实,否则就是不真实。
当然,“合理”,有时也意味着合乎理想,凡是合乎读者理想的形象,读者也会认可。
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和情节。
所谓“合情”,是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的真实感受和真挚感情。
而合理与合情相比,“合情”的因素往往比合理更有能动性:
一是可以把看来不真实的细节升华为艺术真实,如李白写道: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二是当客观真理与主观情感发生矛盾时,艺术的原则是牵理就情,如《牡丹亭》中写到人能死而复生。
总之,文学形象是在“合情合理”的尺度上实现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第三,文学形象是一般和个别的统一。
文学形象总是具有“以少总多”,“万取一收”的艺术效果,又称文学形象的概括性。
第四,文学形象是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
由于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它形成可感的艺术形象主要靠读者的想象来完成。
因此,作品首先要为这种想象提供一种限制性要素,使想象在一定范围,按一定的性质和方向去发展,这就形成了文学形象确定性的一面;
同时,在上述前提条件的制导下,文学作品还必须为读者的想象提供一种可发挥性要素,这就形成了文学形象的不确定的一面。
文学形象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也就在这个基础统一起来。
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文学典型有两大审美特征:
鲜明的特征性和富于艺术魅力。
鲜明的特征性主要指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其鲜明性来自两个层面:
其一是具有一种别人不具备惟他才有的、能贯穿其全部活动和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其二是表现和形成总特征的局部特征,如特征性的人物语言、特征性的生活细节、特征性的场景等等。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其实就是人物性格所显示的生命魅力。
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一方面是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与多彩。
另一方面是典型人物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这是艺术魅力的内在实质,即一个典型所寄托的人性深度、历史真实的深度、作家的人格深度和理想的深度。
从这里辐射出无穷艺术魅力,每-点都有它深刻的道理。
关于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回答时有三个要点:
其一,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人物性格往往是环绕着他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理论必记简答题大汇总 文学考研1 文学理论 必记简 答题 汇总 文学 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