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38《拿来主义》 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4852527
- 上传时间:2022-10-25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8.80KB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38《拿来主义》 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docx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38《拿来主义》 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38《拿来主义》 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
《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仅以中学语文课本涉及的为限。
)
2.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
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
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
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
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3.作品风格及教学难点
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即使如此,因为鲁迅杂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阅读本文难度是很大的。
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维,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难免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而教材中又没有这方面的讲解。
因此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使学生一次弄懂。
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个难点,可以用“比”的办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重在加强学生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明白了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而不一定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
二.生字词:
吝(ln)啬(s)髓(suǐ)蹩(bi)残羹(gç
ng)
礼尚(shng):
崇尚.重视。
自诩(xǔ):
夸耀,说大话。
冷炙(zh):
烤肉。
冠冕(miǎn):
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三.研读标题,发现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让我们先在课文寻找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明确:
课文8.9段解答了上述问题。
首先用“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一句推开上文,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先破后立。
前半部分着力批判“送去主义”,破得彻底,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就立得鲜明。
“摩登”,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
用“吝啬”与上文的“大度”进行强烈的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一步讽刺。
作者用列举的方法一针见血地阐明“送来”的实质,揭露帝国主义企图亡我的罪恶野心。
从经济.军事到文化,所谓“送来”,就是贪得无厌的侵略.掠夺。
“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一“送”一“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将二者严格区别,既可明辨是非,澄清人们“吓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2.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
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
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
“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
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第二课时
四.文章结构分析
1.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
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
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
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2.研习第一部分:
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
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
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讨论,明确:
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
“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
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提问:
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
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
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问:
“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4)小结:
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
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拿来主义
(二)
1一步理解本文中对国民党政府卖国政策的揭露和批判,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
2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重难点:
1文章独特的语言特色;
2多种的论证方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深入研习
1.研读第二部分:
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
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
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
“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
“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
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
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
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
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
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
“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
“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
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2.研读第三部分:
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
结论是我们要拿来。
第2句话:
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第3句话:
拿来主义的结果。
第4句话:
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
第5句话:
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拿来主义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38拿来主义 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教学 资料 38 精品 教案 新人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