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抗战时期的林徽因》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 文档编号:14801709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DOC
- 页数:3
- 大小:37KB
王宇《抗战时期的林徽因》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王宇《抗战时期的林徽因》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宇《抗战时期的林徽因》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
②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狼烟突起,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恰恰也在这一天,林徽因和她的丈夫梁思成在五台山发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唐代佛光寺大殿,这也是他们一生古建筑考察中最伟大的一次发现,对中国建筑史意义重大。
五台山外烽火连天,而五台山中的他们却对局势一无所知。
他们回到北平,不久即收到一份日本军部的请柬,邀请梁思成加入“东亚共荣协会”。
离开北平已刻不容缓。
他们匆匆处置了大批凝聚着多年心血研究的资料、文献,草草收拾行装,带着年幼的儿女,仓皇上路,流亡西南。
③在长沙,空袭警报响起,林徽因夫妇两人本能地一人抓起一个孩子,奔到屋外,一刹那,身后的房屋轰然倒塌。
又一枚炸弹从头顶上方落下。
林徽因想,这下逃不掉了,那就一家人死在一起吧。
但这一枚炸弹竟然没有响,死神大度地与他们擦肩而过。
④去往昆明的路上,常找不到交通工具,一家人不得不在土匪横行、野兽出没的湘黔边界中徒步穿行。
在贵州偏僻的小县城,林徽因突发肺炎,高烧不退。
更糟糕的是,夜幕降临,风雨滂沱,根本找不到一个落脚的地方。
一家人在黑暗和泥泞的道路上挣扎。
就在此时,奇迹般传来一阵悠扬的小提琴声,循着暗夜里的琴声,他们找到了八个空军航校学员的住宿地。
小伙子们大方地腾出一块地方让他们一家容身。
林徽因整整躺了两个星期才退烧。
从此这一家和八个年轻人结下深厚的情谊,林徽因将他们视作自己的弟弟。
正好她弟弟林恒与他们年龄相仿,而且也是空军航校的学员。
到达昆明之后,他们经常来往。
这八个年轻人的父母都在沦陷区,梁林夫妇成了他们的代家长,还出席他们的毕业典礼。
不久,这八个热血青年先后为国捐躯,遗物被陆续寄给梁林夫妇,每一次收到遗物,林徽因都悲痛不已。
从此每到七月七日中午十二点,一家人都要为这些青年英烈肃立默哀。
更让她悲痛欲绝的是她亲爱的弟弟林恒也血洒长空,年仅25岁。
三年后林徽因写下《哭三弟恒》一诗,悲悼亲人。
战事最危急的时刻,孩子曾问过妈妈:
“如果日军攻入四川怎么办?
”林徽因冷静地回答:
“中国的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⑤到昆明后,他们已经捉襟见肘。
林徽因不得不每天爬四次山坡,走很远的土路到云南大学做兼职英语老师。
1941年11月,为了躲避轰炸,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所属的中国营造学社跟随中研院史语所迁往四川李庄,从此开始了他们生命中最为艰难的五年时光。
初到李庄,林徽因常常为一家人的生计发愁,她就像贫苦的农妇那样,整天都在缝补那些几乎补不了的内衣和袜子,直到实在补不下去。
生活的辗转艰辛加之长期的营养不良,使林徽因原本病弱的身体终于到了承受的极限,肺部和肾都严重感染。
她每日不停地咳,却又尽力克制,那声音仿佛是要将五脏六腑一起涌出。
在无法就医的情况下,她几乎终日卧床,只有靠着坚强的生命意志,才得以在死亡的边缘默默喘息。
⑥而最让她不能承受的是思想与精神的困顿。
她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
【甲】“偏偏碰上大战,转入井臼柴米阵地,五年大好光阴又失之交臂,近来更胶着于疾病处残之阶段,体衰智困,学问工作恐亦无分……”正是这样的焦虑,促使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在李庄病榻上完成了《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的宋辽金部分,以及全部书稿的校对、补充和润色,编辑《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翻译整理了一批国外现代住宅建造的资料,并汇编成四万字的学术论文《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林徽因在困境中的不懈追求,可以理解为艰难时世中一个知识分子自觉的使命意识,家国关切,一如当时整个李庄的知识分子群体。
⑦即便在最艰难的战乱困厄中,林徽因依然保有对生命、对艺术、对美的一份感悟与沉醉。
在逃难途中,她时时被周围景色所吸引,每每不辞劳苦写信与友人分享:
【乙】“玉带般的山涧,秋山的红叶,发白的茅草,飘动的白云,古老的铁索桥、渡船,以及地道的中国小城……”“如果不是在这战期中时时心中负着一种悲伤哀愁的话,这旅行真不知几世修来的。
”在李庄,偶然从中研院图书室借到几张莎士比亚戏剧台词唱片,她便对着丈夫和孩子绘声绘色模仿,用英文朗诵哈姆莱特那段著名台词“To be 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飞扬的神采脱离她病弱身体、陋室穷巷,穿越战争的废墟,在时光里熠熠生辉。
面对苦难与死亡的从容承受与超越,便是生命的高贵与尊严。
⑧“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当我们将林徽因看作20世纪的一道美丽风景、一个浪漫传奇时,我们是否也应该低下头来看看她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有删改)
[林徽因](1904—1955),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
21.阅读文章,请你说出,抗战期间林徽因经历了哪些“碱滩和礁石”。
(3分)
在长沙,①;
去往昆明,②;
在昆明,;
在李庄,物质匮乏,身染重病,思想与精神困顿。
22.本文多次引用林徽因写给友人的信,请从【甲】【乙】两处任选一处,具体分析引用这段书信的作用。
选择:
作用:
23.选取文中的某一处语句,提出一个问题,引发同学们对林徽因更深入的认识,并写出你的解答。
语句:
问题:
解答:
(二)(共9分)
21.答案要点:
①遭受炮火袭击,与死神擦肩而过;
②找不到交通工具,途中高烧不退;
③物质的极端贫乏(或者“生活已经是捉襟见肘”),饱受亲人离世之苦。
(共3分,每个要点1分)
22.答案示例一:
选【甲】处
在这段书信中,林徽因表达了对研究中断和不能继续的惋惜和焦虑,表现了她对事业执着的追求;
照应了前文“最让她不能承受的是思想与精神的困顿”,同时引出下文她在病榻之中完成了大量工作的内容;
在行文中引用书信内容更为真实可信。
答案示例二:
选【乙】处
在这段书信中,林徽因生动地描绘了逃难途中景色,将山涧、红叶、茅草等事物生动再现,表现了她对美好事物的捕捉与赞美;
照应了上文“即便在最艰难的战乱困厄中,林徽因依然保有对生命、对艺术、对美的一份感悟与沉醉。
”又突出下文“面对苦难与死亡的从容承受与超越,便是生命的高贵与尊严”;
(共3分,书信内容1分,分析作用2分)
23.答案示例:
林徽因冷静地回答:
”
这句话表现了林徽因怎样的精神品质?
这句话表现了林徽因在国难来临之际,视死如归的精神,以及她身上所具有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知识分子的高洁情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抗战时期的林徽因 王宇 抗战时期 阅读 练习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