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论文Word下载.doc
- 文档编号:14800913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28.50KB
劝学论文Word下载.doc
《劝学论文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论文Word下载.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态度
社会实践
儒家经典
荀子说过,人们应该学习儒家的经典,做封建时代的圣贤。
这就是《劝学》的主旨。
当然,学习《经》《礼》既是学习文化知识,也是接受封建礼法道德的教育,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但是荀子说学习的意义在于“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可见荀子强调学习,是偏重封建礼法道德的教育的。
荀子强调学习儒家经典应当指导自己的思想言行: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于动静。
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
又说: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荀子主张学习乃圣贤之道,要在思想上扎根,就要落实到行动上,一言一行都要能成为人们的法则。
荀子认为,古代的人们学习圣贤之道是为了修养自己的思想品德,但是后来人们学习圣贤之道只是装样子给人看,取悦于别人。
对于后人的这种脱离了思想品德修养的学习态度,荀子则给予了尖锐的批评。
荀子十分重视向良师益友学习,以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
故曰:
“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
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荀子认为,学习圣贤之道最方便的办法就是接近贤人,以贤人为榜样,处处向贤人学习,其次才是学习礼法条文。
荀子说,若一个人不愿接近贤人,爱慕贤人,向贤人学习,又不能学习礼法,以礼法约束自己,那么他不过是学了些杂乱的知识,会阐述《诗》、《书》的句子罢了。
这种人一辈子不过只是个“陋儒”而已。
由此可见,《劝学》的主旨并非是讲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阐发思想道德的学习修养问题。
《劝学》开头三个自然段,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首段开门见山的提出了论点:
“学不可以已。
”而后便以一组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可以改造和提高人的素质的道理。
接下来说,按照绳墨木头才能锯直,经过磨砺刀剑才会锋利,借以比喻通过学习并且对照检查自己的思想言行,人才会聪明起来,少犯错误。
这组比喻主要是从思想品德修养的角度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在荀子看来,学习的第一要义就是做一个思想品格高尚的人。
学习就是为了提高自己,改造自己,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第四自然段,主要谈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
文章先以蒙鸠、射干、蓬蒿、白沙、兰槐之根等物的遭遇,启发了人们要重视环境影响的问题。
其中兰槐之根的例子具典型意义。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潃,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兰槐之根称为芷,芷本就是君子所爱佩带的饰物,可是如果芷浸泡在臭水之中,君子便不会接近它,连老百性也不愿佩带它。
这个比喻告诫人们,不可不注意环境对自己的影响。
荀子最后概括说,人们应当选择环境好的居处,应当选择贤士交游,这样才能防止受到邪恶小人的影响,才能受到正直君子的感化与熏陶。
第五自然段,讲了一个人的荣辱祸福取决于德行的高下。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事物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
一个人是获得荣誉,还是蒙受耻辱,则反映他德行的好坏。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鱼、肉腐败,必定长蛆生虫,一个人不检点自己的言行,恣意贪图淫逸荒乐,必将灾祸临头。
道理说得十分浅近而又中肯。
通过一连串比喻,最后归结说:
“故言有召祸也,行有召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荀子告诫人们要谨言慎行,注意品德修养,这样才能避免蒙受耻辱和灾祸。
《劝学》的主旨在于鼓励人们学习《经》、《礼》,“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也就是说要让人们学习圣贤之道,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接班人。
今天,我们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劝学》强调学习应该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行动,要与个人的立身行事相联系,要与个人思想品德的修养相联系。
主张“学莫便乎近其人”,即学习崇高的思想品德,最方便的办法就是亲近贤人君子,向他们看齐。
这对我们很有启示。
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让思想道德的光辉照亮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热情。
孔子说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我们还要启发同学善于向自己的父母、老师、同学和周围群众学习,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秀品质。
同时还应指出,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离不开社会实践。
实际上,崇高的思想品德都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灭的光辉的。
我们应该激励青年学生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培育和锤炼自己的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模范人物热爱人民的思想品格,正是在他们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才闪耀出不思想品格。
《劝学》告诫人们“学不可以已”,意谓学习应持之以恒,不可中辍。
他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意思是说青色染料是从蓝色的染料中提取出来的,却要比蓝色的颜色更深;
冰是水遇冷之后凝结起来的,却要比水冷。
通过学习了前人积累的知识,博学深思,加以总结提炼,就能够超越前人,后来者居上。
他又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意谓着有了知识,才能够站得高,看得更远,就像行千里路借助于车和马,过江河借助于船和桨一样。
荀子认为,学习的成效来源于辛勤的积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骇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楔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舍,金石可按。
”只有积土成山,风雨才能从那里兴起;
只有积水成渊,蚊龙才能生长;
只有积善成德,才能自得神明,具备圣心。
所以只有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才能到达目的地;
只有一条一条的涓涓细流,才能汇成万顷波涛。
骐骥那样的好马一跃也不会十步,驽马走出十驾,功效就在不舍。
用刀刻物停下来,朽木也不会折断;
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属、玉石,也能雕刻成功。
荀子认为,学习要专心致志,不急不躁。
他举例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螫,非蛇膻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蚯蚓虽然无爪无牙,无筋无骨,却能上食泥土,下饮黄泉,原因是其用心专一;
而螃蟹八脚而且有两个大钳,却只能住蛇的洞穴,原因就在于心躁。
苟子总结性地指出: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无憎憎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没有专默精诚,不去埋头苦干,就不能明辨是非,就不会有辉煌优异的成绩。
荀子还强调学以致用。
他说:
“不闻,不着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意谓学习本身有它广泛的内涵,应具备“闻”“见”“知”“行”四要,只有学以致用和付诸实践,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荀子还特别强调“学莫便乎近人”及“隆礼”,要亲近良师益友,要正身慎行,注意道德修养,做到“权利不能倾,群众不能移,天下不能荡”。
只有全粹精一的德操,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荀子的《劝学》是关于学习的名篇,文中反复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目的、态度和方法,强调学习是人们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增长才干,完善自我,使自己超越前人,以成赫赫之功。
书中的“锲而不舍”、“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以及演化而成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文句,已成为后代人们的座右铭。
最高的修养,莫过于精通道理使得自身起变化,最大的幸福膜过于无灾无难。
我们每天都在认真、拼命的学习,为的是以后,也许是为了以后的以后,却不知正如《劝学》中所说的,整天的冥思苦想,却不知学习片刻就会有收获,只要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话,你就会发现每时每刻你都会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获,积少成多、积土成焉,你就会发现,你已成为一位有知识的贤人,尽管每一个人的先天资质有所差异,但是差异是微乎的,只要勤恳能干,多去凭借和利用客观事物,你也会成为君子的。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便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便在渊中成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可以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备了圣人的思想品质。
所以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地走,这样才能够走到千里之外,就象前面所说的留心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日久天长的坚持下去就会成为智慧富有者,但是当你具备了“财富”更应该专心致志、刻苦钻研、勿骄勿躁,你才会成为真真正正的“富有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劝学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