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 文档编号:14796261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DOC
- 页数:12
- 大小:72KB
2008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2008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8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师们独具匠心、异彩纷呈的艺术创作,令出席这次展出的专家们叹为观止。
C.因生活拮据而进城打工的他,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不得不承认自己偷窃了商场的物品。
D.湖南耒阳的高考舞弊案已有“定论”,对甘肃天水组团跨省高考替考案的报道却是方兴未艾。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还不够完备,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这类的研究,
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
A.不但
而且
因此
虽然
但是
B.虽然
但
所以
C.虽然
不但
而且
D.不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防止这次过境外交免遭再次被冷落的命运,陈水扁及其少数台独分子绞尽脑汁,搞了许多小动作,但结果还是极其尴尬。
B.我国约近百分之六十左右的青年认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是优秀的传统美德。
C.高三复习有三忌:
一忌题海战术,二忌查漏补缺,三忌好高骛远。
D.年轻时什么都可以拒绝,就是不可以拒绝学习,就象一棵树苗,如果在生长阶段拒绝吸收养分而错过了生长期,未来的这棵树就永远在其他树的遮蔽下。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都是活用词,选出活用情况不同类的一项()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则思知止以安人D.驼业种树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D.既然已,勿动勿虑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师不必贤于弟子
而耻学于师
B.不敢言而敢怒
谁得而族灭也
C.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虽董之以严刑
D.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9—11题。
《保护非物质文化辽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
“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它强调两个重要的条件:
一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文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之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二是“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标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世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
所有这些形式都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并且这种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
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以古琴为依托的,所以不仅深刻感人,而且历久弥斯。
可以说,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于是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之品都互相沟通。
而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又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于乐曲之中。
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符号(比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
相对于物质符号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宇宙观、生命观更具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其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
9.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是被群体或团体认同的文化遗产,也可以是被个人认同的文化遗产。
B.随着人们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断创新的特点。
C.对于世界上那些已经被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群体和团体都应该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
D.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体现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0.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有多少表现形式,都应该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B.古琴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的是它所蕴含的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而非其乐器本身、曲目及弹奏技术。
C.包含着儒家中正平和旨意和道家清静淡远韵味的古琴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大音希声”的境界。
D.借助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一个民族及其日常生恬。
11.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雅士阶层之所以能够将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沟通,正是由于他们具有欣赏古琴艺术的水平。
B.一个实物,如果不与非物质的形式,如表演、表现形式、技能等相联系,就不能独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C.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所以它比其他形式的文化遗产更值得保护。
D.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所以每个人身上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4题。
裴侠字嵩和,河东解人也。
年七岁,犹不能言,后于洛城见群乌蔽天从西来,举手指之而言,遂志识聪慧,有异常童。
年十三,遭父忧,哀毁有若成人。
魏正光中,稍迁义阳郡守。
武卫将军进侠于帝,授左中郎将。
及帝西迁,侠将行而妻子犹在东郡。
荥阳郑伟谓侠曰:
“天下方乱,未知乌之所集,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侠曰:
“既食人禄,宁以妻子易图也?
”遂从入关。
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人如子,所食唯菽盐菜而已。
吏人莫不怀之。
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
侠曰:
“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
”乃悉罢之。
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侠亦不以入私,并收庸为市官马。
岁月既积,马遂成群。
去职之日,一无所取。
人歌曰:
“肥鲜不食,丁庸不取。
裴公贞惠,为世规矩。
”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
迁户部中大夫。
时有奸吏主守仓储,积年隐没至千万者。
及侠在官,励精发擿①,数旬之内,奸盗略尽。
转工部中大夫。
有大司空掌钱物典李贵乃于府中悲泣,或问其故,对曰:
“所掌官物,多有费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
”侠闻之,许其自首。
贵自言隐费钱五百万。
侠尝遇疾沉顿,士友忧之,忽闻五鼓,便即惊起,顾左右曰:
“可向府耶。
”所苦因此而瘳②。
晋公护闻之曰:
“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
”又司空许国公宇文贵、小司空北海公申征并来候侠疾,所居第屋,不免霜露。
贵等还,言之于帝。
帝矜其贫苦,乃为起宅,并赐良田十顷,奴隶耕耒粮粟莫不备足。
缙绅咸以为荣。
卒于位,谥曰贞。
(节选自《北史·
裴侠传》)
[注]①擿(tī):
揭发。
②瘳(chōu):
病愈。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吏人莫不怀之故乡人号之“驼”
B.朝野服焉,号为"
独立使君"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C.所居第屋,不免霜露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D.乃为起宅,并赐良田十顷为击破沛公军!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侠"
不以私废公"
和"
对”"
吏起镇慑作用"
的一组是()
A.侠将行而妻子犹在东郡。
侠闻之,许其自首。
B.宁以妻子易图也?
李贵乃于府中悲泣。
C.忽闻五鼓,便即惊起。
积年隐没至千万者。
D.所苦因此而瘳。
惧遭罪责,所以泣耳。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侠七岁后即很聪明,有异于一般孩童。
为官后忠于皇上,荥阳郑伟认为天下动乱,劝他另谋前程,裴侠拒绝了这一忠告,毅然跟随皇上西迁入关。
B.裴侠生活俭朴,为官清廉。
他每日只是粗茶淡饭,而不食肥鲜美味;
从不私用郡中仆役,又不私取任何公物。
因此受到人们尊重,称赞他为人间楷模。
C.裴侠在户部任职时严格约束官吏,揭发不法行为,并在短期之内取得成效;
在工部任职时,又敦促奸吏坦白交代,仅李贵一人即招供贪污公款五百万。
D.裴侠时时以公事为重,深受晋公护的赞誉。
皇上了解到他生活清贫,改善了他的居住条件,赏赐他良田、奴隶及各种物品,士大夫都为此感到荣耀。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1分)
四、(25分)完成15-17题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共9分)
(1)侠曰:
(3分)
(2)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
(3分)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08 年高 语文期末 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