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附答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4792865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30.10KB
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附答案Word格式.docx
《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附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附答案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行百里者半九十。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D.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班干部改选,小洁被选为班长后发表感言,以下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将翻开新的一页。
B.谢谢大家的信任,我会尽心尽力,做好工作。
C.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乐意为大家效犬马之劳。
D.很荣幸当选班长,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
(16分)
天开图画即江山王风
①李白诗云: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天然”就是自然而然。
“天”与“人”是一组对举的概念,二者同为创造者。
“人”在创造,“天”更在创造。
大自然的自我创造,称为“天工”,与此相对的“人工”,通常认为是远远不及的。
而对于人的创造,最高贵的赞美就是“巧夺天工”。
与此相类,大自然的声响被称为“天籁”,对于人间的歌唱,其最高赞美也就是用这个词来形容。
②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人格在山水中获得共鸣,这种人与山水的关系延续至今。
音乐中大量的是对大自然的抒写,古代最著名的器乐曲,古琴演奏的《高山》《流水》,引发了千古的赞叹和惆怅。
人与人,借助音乐描摹的山水达成最高的和谐,正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一个缩影。
③魏晋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自觉时期,以自然为题材的山水诗和山水画蓬勃而出,并延续至今,形成诗画中最引人注目的传统。
开创山水诗的谢灵运好游,曾经惊动地方官,以为山贼。
人的情感与山水相通,则以山水为友。
唐代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都不将山水看作客体。
④至于山水画,最早的文献也出自东晋。
画家宗炳,因为老病,不能亲历山水,所以图绘下来以了却山水之思,山水画就成了真山水的替代品,可供“卧游”。
中国山水画,固然有不表现人之活动的纯粹山水,但更大量的,则在山水间绘有或行或卧、其小如豆的高人雅士,以及结于山坳水滨的几椽草庐茅屋。
在古人的观念中,这是人与自然的最高和谐,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自然离开了人,虽然完整,但那是寂寞而缺少生命的。
山水画集中了画家对山水的观察和想象,移于尺幅间,石涛山水卷轴所钤“搜尽奇峰打草稿”正是中国艺术的真精神。
也就是,从发现到创造,人可以集自然山水之美于画幅,咫尺千里,条挂厅室,朝夕相对。
⑤山水可以现于画幅,同样也可以再起于庭园堂室之中,二者都可以称之为“缩地移山”。
从巨大的皇家园林,到小康之家庭院周遭,千百年来,人们都在模拟山水,这同时也是中国园林美学的最高原则。
园林中,有山、有水、有花、有树,而一定要婉转曲折“直夺天工”,一若自然。
一方面提炼自然山水,成就绘画的艺术创造;
另一方面根据“画意”再造浓缩的自然。
既以自然为师,又以自然为友。
中国艺术就在自然与创造、“天工”与“人工”之间不断转化,融合无间。
⑥所谓“天工”,古人欣赏的不止是山水这样的宏观景象,也包括超出一般经验的单独的个别对象,诸如一块石头、一截树根,都能引起人们对自然的惊叹之情,得到审美的愉悦。
园林中没有奇石,反而是不可想象的了。
奇石或采于山间如灵璧,或取于水中如太湖,并非因其材质若宝石之高贵,而在于形状奇异超过人的想象,所谓“鬼斧神工”让人惊异于大自然的奇妙,从而得到审美的愉悦。
也有很多木质器物,多取树根的天然奇崛,为镇纸,为笔架,为笔筒,为花插,或仅作摆件赏玩。
无论“木者”还是“石者”,强调的是不俟人力,没有人的干涉,亦即所谓天然的“雕饰”。
这也许可以称之为中国式的一种“雕塑”,只不过这种立体的艺术,崇尚的不是艺术家的雕琢,恰恰相反,它要求的是人的绝不加以干涉。
换言之,这种艺术需要的不是创造美的双手,而是发现美的双眼,这是用所谓“眼光”创造的艺术。
⑦几案上的奇石也有类于奇峦叠嶂者,与庭园中的叠石成山,背后皆衬以粉壁,黑白映照,也恰是水墨画的意境。
人居之外,极目更远处,则是真山真水,蓝天白云可为背景,是最大的画幅——“天开图画即江山”(黄庭坚诗)。
从天地到庭园到堂室到几案,层层与山水相遇,处处与自然共处,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
(有删改)
3.概括第①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③段中举李白、王维的诗句为例,对其目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用来说明以自然为题材的诗歌蓬勃而出。
B.用来说明以自然为题材的诗歌绵延不绝。
C.用来说明文人视山水为朋友,情感相通。
D.用来说明文人将山水视为主体的一部分。
5.对第④段写作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绘有或行或卧、其小如豆的高人雅士”一句,描写细腻,文笔生动。
B.用“寂寞而缺少生命”形容没有人的自然,含比拟手法,形象而深刻。
C.引用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一语,说明山水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D.“咫尺千里,条挂厅室,朝夕相对”,照应上文中宗炳“卧游”的例子。
6.第⑤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第⑥段画线部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艺术需要人力对天然材料的加工和雕琢。
B.这种艺术需要从天然材料中发现美的艺术眼光。
C.这种艺术是指绘画、园林等不俟人力的艺术品。
D.这种艺术崇尚天然本真,不主张人的参与。
8.“天开图画即江山”意思是“山水就是天画出的图画”。
用“天开图画即江山”作标题,有哪些作用?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
(15分)
白兰瓜毕淑敏
①听说我要西行,所有朋友第一个反应都是:
“你可以吃到白兰瓜了!
”
②北京的街头也常见到白兰瓜,并不白,像个磕碰过的篮球,也不甜,带有青草的气息。
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白兰瓜的仰慕希冀之情。
③兰州果真是白兰瓜的大本营,十步之内,必有瓜阵。
刀锋倾斜着刺入,浓郁的香气沿着刀柄湍湍流出,光闻着,就知道同北京街头的不同。
每人抢一块,吞进嘴里,像喝粥似的往下咽。
④向导笑眯眯地看着大家的贪婪,很为家乡的特产自豪。
有人言传了:
“闹了半天,白兰瓜也不过如此嘛!
真是空有其名!
”向导的脸色难看了,忙解释:
“今年雨水多……”平心而论,白兰瓜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闻着还可以,尝尝却不甜。
⑤一路西行,哪里都要款待白兰瓜。
刚开始还心想兰州的瓜不甜,别处的可能甜,然而总是失望,哪儿的白兰瓜都不甜。
后来就连尝的兴趣也没有了,除非渴极了,拿它顶水喝。
辜负了我的信任与渴望的白兰瓜啊!
⑥“到嘉峪关就有好瓜吃了,那儿正在举办瓜节。
”向导为大家打气。
⑦只知道嘉峪关是长城的一端,不知道它还是瓜的盛市。
西北各省市的瓜,像陨石雨似的降落在小城,满载的瓜车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入。
前面一个急转弯,几个硕大的甜瓜被车甩了下来,摔碎的瓜的香气像烟雾塞满街道。
⑧瓜节隆重开幕了。
白兰瓜形状的氢气球飘浮在碧蓝的天空,远处是银箔似的祁连雪峰。
孩子们头上戴着白兰瓜形的帽子,街上的社火队打扮成瓜的模样……真是一个瓜的世界。
向导拈起一块尝尝,说:
“怎么瓜节上的瓜也不甜?
不要紧,到了安西,就能吃到好瓜了。
⑨过安西时,正是午后沙漠上最热最寂寞的时光。
黑蓝色的柏油路蛇蜕似的蜿蜒着,天空中弥漫着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尘埃,仿佛一杯混浊的溶液。
太阳在空中发出幽蓝色的光,却丝毫不减其炙烤大地的威力。
铁壳面包车成了真正的面包炉。
我们关上车窗,是令人窒息的闷热,打开车窗,火焰般的漠风旋涡般地卷来。
口唇皲裂,眼球粗糙地在眼眶里转动,全身像烤鱼片似的干燥无力。
⑩突然,在大漠与公路相切的边缘,出现了一个木乃伊似的老人。
地上铺一块羊皮,上面孤零零地垛着一小堆瓜。
他出现得那样突兀,完全没有从小黑点到人形轮廓这样一个显示过程,仿佛被一只巨手眨眼间贴到苍黄的背景上。
11“瓜甜吗?
”我们停下车,习惯地问。
老人慢吞吞地回答:
“这里是安西呀!
”因为别无选择,我们买了老汉的瓜。
老人树根一样的脸上没有表情。
极便宜的价钱。
12安西的白兰瓜外观上毫无特色,第一口抿到嘴里,竟然是咸的!
过了片刻,才分辨出那其实不是咸,而是一种浓烈的甜。
甜到极处便是蜇人的痛,嘴角、舌尖都甜得麻酥酥的,仿佛被胶粘住了。
抓过瓜缘的手指间的汁水仿佛青蛙的蹼一样,撕扯不开。
手背上淌过的瓜汁,留下一道透明的痕迹,舔一舔,又是那种蜂蜜般的甜。
13真不知如此苦旱贫瘠的安西怎么孕育出如此甘甜多汁的白兰瓜。
14安西地处荒沙,日照极强,自古以来以瓜闻名天下,故称瓜州。
白兰瓜原籍美洲,移居中国后,由“蜜露”改名“白兰”,现在已成为甘肃特产。
它在安西扎下根来,比在老家长得还要好。
也许,白兰瓜要正名为“安西瓜”才更符合历史的真实。
15我也想过,是否因为那天的极度干渴才使这沙漠之中的瓜显得格外甘甜。
后来遇到过几次同样的情形,才知道唯有安西的瓜无与伦比。
16想想这瓜,很有感触。
它原本来自大洋彼岸,却在这块古老贫瘠的土地上繁衍得如此昌盛。
它入乡随俗,褪去了娇滴滴的洋名字,也不计较人们以讹传讹地称它白兰瓜,寂寞然而顽强地在沙漠之中生长着,以自己甘饴如蜜的汁液濡润着焦渴的旅人。
17啊!
瓜州的瓜啊!
什么叫特产,什么叫真谛,它只限于窄小的区域。
好比一个石子丢入湖中,涟漪可以扩散得很远,但要找到石子,必须潜入那最初的所在。
蓝色太阳下的沙漠老人,教给我这个道理。
9.第④到第⑧段写到向导,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 春季 高考 语文试卷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