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素养21491培训资料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791488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3.08KB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21491培训资料Word下载.docx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21491培训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核心素养21491培训资料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何尝不是这样?
部分教师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以应付考试为目的。
采用填鸭式的方式来教学,把“成绩搞上去”作为唯一要求,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
这种以应试为主导的教育片面重视应考学科,肢解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造成学生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残缺不全;
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扼杀学生个性的发展;
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阻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还有一个案例:
有人做过调查,一名大一学生,高考的数学成绩是120分,在其入学后,重新让他做6个月前的高考数学试卷,只得了80分。
尽管这只是个案,但是我相信有一定的代表性。
为什么同一份试卷,同一个人测试,成绩却如此悬殊?
大多数人可能会说:
这很正常,忘了呗!
“忘了”两个字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
我们是靠记忆来获取知识的。
教育思想家爱因斯坦说过一段话“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后所剩下的东西。
”遗忘的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内容,剩下的就是能力和素养。
这段话很好的诠释了教育现状所反应的问题。
那就是: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习知识提升人的素养,而不是掌握知识本身。
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思考,教育到底是什么?
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
而我们目前又教了什么?
为了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改变教育领域内依然大量存在的“唯分数论”的现象,进一步把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当你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剩下的就是素养。
今天孩子在课堂里学数学,不是让他成为数学家,因为这毕竟是极个别人的事。
我们关注的是,毕业以后,作为一个公民,学过数学和没学过数学有什么差异?
数学能留给他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
这就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
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
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二、教材呈现的核心素养
今天,我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圆》为例,对教材中蕴含的核心素养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面积,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认识平面图形的单元。
圆与以往学习的平面图形有显著的不同,它是曲线图形。
从对直线图形的研究过渡到对曲线图形的研究,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跨越与挑战。
因为与直线图形相比,无论是研究曲线图形的思想还是方法,都有明显的变化和提升。
因此,通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圆的一些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感受与体悟“化曲为直”“等积变换”“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以促进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具体来看,呈现如下特点:
1.重视操作活动,强调过程学习
《课标》指出: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
本单元教材在各知识块的编排中,都体现了这样的理念,即以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做”起来,在“做”的过程中,引发学生“思考”,进而主动探索,最终理解概念或得出结论。
如“圆的认识”,教材首先安排了让学生自由画圆的环节,再教学相关的概念。
在用圆规画圆的过程中,学生对针尖所在的点保持不动、铅笔尖所在的点不断运动、但运动过程中两脚间的距离保持不变等圆的最本质特点形成直观感知。
然后,又让学生把刚才画的圆剪下来,让学生对折几次,通过量一量,比一比,让学生发现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理解半径与圆规两脚间距离的关系,理解圆心、半径的作用,也就水到渠成了。
再如“圆的周长”,教材先让学生将圆形物体“在直尺上滚一圈”或者“拿线绕一圈”,量出长度。
这样的活动,就会引发学生思考“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学生也会在好奇心、求知欲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测量、实验,最后发现规律,得到对圆周率的深刻体验。
2.蕴含丰富思想,体会数学方法
这个单元的内容,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和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体会数学学习的特有魅力和内在价值。
求圆的周长,“绕一圈量”“放在尺上滚”,让学生体会“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
测量多个圆形物品的周长和直径,计算出它们的比值,对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这是一个“不完全归纳”的过程。
求圆的面积,能不能和学过的图形联系起来呢?
启发学生朝着“转化”的方向去探索。
“化圆为方”“化曲为直”,将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平行四边形”,“极限”的思想隐含其中。
再如,圆剪开后再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与圆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圆的面积公式为何是S=πr²
?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用到逻辑推理,从而学到数学方法。
3.提供丰富情景,获得价值体验
西师版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灵活的呈现所学内容,教材中所选的都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情景图。
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出发。
例如,教材以活动中铁环滚1周的距离是多少为情境引出研究圆的周长的必要性;
学习了周长计算公式之后,应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自行车转动1周前进多少米的实际问题;
练习四中的圆形交通标志牌、圆形挂钟、树杆的周长等,都是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圆的面积研究,以计算云南景洪的曼飞龙白塔的占地面积作为情境自然引入;
光盘、环岛、古建筑中的“外方内圆”“外圆内方”、土楼的占地面积、篮球场的三分线……大量的生活素材,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通过对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也能更真切地体会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一方面让学生从这些现实情境中获得价值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情景,进行数学分析,寻求解决方法。
4.品味数学文化,拓展学生视野
数学,其独特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具有潜在的陶冶作用。
如何使学生热爱数学,就需要教师传播优秀的数学文化,让数学教学变得生气勃勃、有血有肉、光彩照人。
本单元的数学文化“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的介绍,激发学生进一步对数学产生兴趣,热爱祖国;
综合与实践“读故事学数学”是一个体现学科间综合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在生活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能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通过提供丰富的数学史,给看似枯燥、冷漠的数学注入充满人情味的数学家、数学故事等,带领学生领略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研究过程中的科学精神,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促进他们数学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培养素养的具体措施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
“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材料,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
”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活”用教材,实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对教材进行加工,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交流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方法,提升素养。
1.加强动手操作,促进主动学习
教材里安排了很多操作性很强的活动。
实际教学时,我们应注意多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拼一拼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我在学法上安排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等方法。
先让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发现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后再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教学圆的画法时,我放手让同学们大胆思考,动手探索不同的画圆方法。
学生可能会想到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用钉子绕线画圆,还有用圆规画圆等。
最后我让学生自学画圆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汇报,我引导他们归纳画圆的一般步骤:
第一、定点;
第二、定长;
第三、旋转画圆。
画任意圆是不难的,较难的是给定直径长度画圆。
结合实际操作,关键让学生体会圆规两脚的距离即半径,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有利于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课堂上,我尽可能给学生留出足够时间进行探索和交流,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2.小组合作探究,构建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不仅可以为数学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提供桥梁,而且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
在数学学习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并解决问题。
例如: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是通过剪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来求面积的。
能不能把剪拼的方法用于这节课呢?
我让孩子们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让学生将手上的圆形变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
通过操作,孩子们知道把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看起来就越像一个三角形,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一个平行四边形。
如果能把圆分得足够细,拼成的图形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了(这里渗透极限的思想)。
最后探究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圆的关系,然后分小组让学生讨论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圆的周长、半径间的关系。
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圆的形状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面积始终没有改变,这是公式能够成立的关键。
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这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还培养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模型思想。
3.关注认知过程,积累数学经验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呈现学生滚铁环的情景,铁环滚1圈的距离是多少?
从解决实际问题引入,突出探究圆周长的必要性。
新课标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
先让学生分组做实验,拿出自己准备的圆,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直径,并把数据填入相应的表格,然后分组汇报。
汇报完以后,学生观察数据,通过对比分析:
发现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
从而得出,圆的周长与它直径的关系,突破了本节的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一过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猜想、归纳能力。
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体验到了操作活动的价值,还有效地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
同时我还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不断反思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如何精确地测量所需的数据?
为什么要用周长除以直径?
为什么要进行多次测量等问题?
并引导学生对现有结论进行反思和质疑:
误差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怎样减少误差?
等等。
这样的处理就使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思路、培养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了,真正提升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核心 素养 21491 培训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