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通川区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4791154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DOCX
- 页数:146
- 大小:113.53KB
达州市通川区Word文档格式.docx
《达州市通川区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达州市通川区Word文档格式.docx(1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兴洪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张思伟市国土资源局通川分局局长
李祝荣区发改委主任
何小林区经委主任
马其华区科技局局长
胡春区规划和建设局局长
朱兴平区民政局局长
梅义平区财政局局长
刘元区交通局局长
代科区委农办主任
胡怀显区委农林局局长
张颖区畜牧局局长
谭旭区招商局局长
罗光海区水利局局长
易召敏区环保局局长
赵大鸣市国土资源局通川分局副局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由赵大鸣同志兼任,副主任由谭秋华同志兼任。
《达州市通川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评审意见
2010年6月29日,省国土资源厅在成都组织召开了《达州市通川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专家评审会。
参加会议的有省政府办公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交通运输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水利厅、农业厅、林业厅、西南财经大学、省土地整理中心等单位的有关专家。
专家认真听取了规划编制汇报,审阅了规划成果,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询问,经专家组讨论,形成以下意见:
一、《规划》编制指导思想正确、目标明确、内容完整,突出了保护耕地、基本农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保障了城乡发展用地,基本达到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相关规定要求。
二、《规划》落实了市级规划下达的任务,提出了全区及各乡镇的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土地利用规模和结构安排基本合理;
落实了土地用途管制规则,划定的土地用途基本符合区域、各行业、各类用地的要求;
对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进行有效控制;
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得到统筹安排;
土地整治规划安排合理;
规划实施措施基本可行。
三、《规划》资料较翔实,论证分析透彻,成果齐全,基本符合达州市通川区的实际情况。
原则同意通过评审。
四、为进一步完善《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修改完善和规范文字表述及说明、图件、数据中相关内容。
(二)进一步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复核重点项目及用地,重点建设项目安排应与上级规划保持一致。
(三)按照部门和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
附专家组名单。
专家评审组成员签字表
评审项目:
达州市及所辖区(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姓名
单位
职务/职称
签名
备注
白云升
西南财经大学
教授
组长
李何超
省土地整理中心
研究员
副组长
母冠桦
省住房建设厅
工程师
陈启华
省水利厅
副主任科员
张静
省交通运输厅
蒲波
省农业厅
高级农艺师
王志兵
省农发委
调研员
黎治福
省林业厅
高级工程师
耿维
省经信委
主任科员
前言
遵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区域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落实节约集约用地根本方针,推进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协调区域内各乡(镇、委、办)土地利用关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带头实现达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思想。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四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及国家、省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中共达州市通川区委三届三次全会审议并通过的《实施五大战略建设五大区为通川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的决定》等规划部署,对《达州市通川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进行修(续)编,编制《达州市通川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以下一般简称为《规划》)。
规划定位:
是落实达州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简称上级规划)和指导全区22个乡(镇、办)(含达县划转的碑庙等9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简称下级规划)编制。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统筹协调和合理安排各区域、各业、各类用地,落实土地用途管制,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全区土地管理、城乡建设用地的纲领性文件,是加强辖区土地调控和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依据。
规划任务:
本次规划基本任务是根据全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上级规划的要求,综合研究、确定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的方针、目标和调控措施,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严格保护耕地等重要资源和生态用地,落实土地用途管制。
具体任务有七项(详见第三章)。
规划范围:
为通川区管辖的全部土地,其土地总面积计88823.61公顷。
规划期限:
以2005年为基期年,近期规划至2010年,远期规划至2020年。
编制依据原则: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国家有关土地资源利用、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地方法规;
国家政策。
国家有关土地资源利用、保护与管理的政策文件;
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等涉及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与实施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相关规划。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及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经依法批准的其他相关规划;
依法组织开展并公布的相关调查成果。
其编制原则:
应坚持依法编制、统筹兼顾、上下结合、充分协调、公众参与的工作方针。
综上编制依据与原则详见《规划说明》第三章。
编制主体:
规划的编制主体为达州市通川区人民政府。
规划的组织编制工作由达州市国土资源局通川分局负责。
规划编制人员由符合国家有关土地规划机构资质认证规定的四川浩地测绘有限公司承担。
规划编制所依据的基础数据是符合有关法律规定的基础数据。
规划成果数据统一使用法定的公制计量单位。
编制方法:
规划编制坚持政府组织、部门协作、层级衔接、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详见说明)。
编制程序:
准备工作;
现行规划实施评价;
基础研究;
编制规划大纲;
编制规划成果;
征询公众意见;
规划成果报批;
规划成果应用(详见《说明》第三章规划编制流程)。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社会经济背景
一、自然环境条件
自然环境条件与土地利用有着必然的联系。
通川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达州市的腹心部位,地理座标为107°
10’49”—107°
38’03”,北纬31°
09’43”—31°
33’25”。
其东与宣汉县相邻,西、南达县接壤,北与巴中市相接。
东西宽约43千米,南北长约44千米,幅员面积88823.61公顷。
地处四川省盆东平行岭谷区北部,地质构造属新华夏系构造第三沉降带,为川东弧形构造带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地形岭谷平行相间,耕地资源多梯田及缓坡地。
土地资源有冲积土、紫色土、黄壤、水稻土4个土类、6个亚类、14个土属。
全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各季温暖少霜雪,夏季炎热干旱,秋季温凉绵雨,全年无霜期达300余天。
区境热量资源较充足,年均气温在17.2-18℃,极端天气41.7℃;
过境水量资源较丰富,年均降水量约为1185.2mm,为城市及工业用水提供了来源,但因河流位置较低,农业取用水量较少。
除州河水量较丰富外,境内明月江、双龙河水量较少,境内也尚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层间裂隙水、红层承压水、基岩裂隙水四类地下水资源。
全区有栽培植物400余种,饲养动物40余种,鱼类74种。
栽培植物中,粮食作物近百种,经济植物300余种,林被资源有56科140余种,其中针叶类12种、阔叶乔木50余种、竹类7种,其余为灌丛。
还有相当多的动物资源。
此外,境内矿产、建材资源也较丰富。
主要有煤、菱铁矿、天然气、石灰岩、炭质泥岩、石英砂及州河砂、卵石等尤以煤蕴藏量较丰富。
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达州市通川区2005年辖10个乡镇(其中建制镇7个,109个村,730个村民小组,3个办事处,2013年行政区划调整将原属于达县的碑庙等9乡镇划入通川区境内,所辖乡镇变更为9镇、10个乡、3个办事处,计48个居委会,191个居民小组和223个村委会、1456个村民小组。
计有总人口55.9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0.45万人,占54.44%;
农业人口25.48万人,占45.56%。
人口密度630人/平方公里,是全市人口密度最高的一个区域。
全区社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土地开发利用率达88.72%,其中农用地利用率达79.68%,建设用地利用率占9.04%,居全市第1。
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工矿用地占土地开发利用率达5.28%,交通用地占0.71%,水利设施用地占0.25%。
200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按生产法现价口径计,下同)达556344万元,人均GDP达0.9947万元/人,居达州市第1位。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631万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248080万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中工业增加值达223651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2744万元。
如果按总量计排位,分别居达州市第7位、第1位、第1位、第2位,如果按人均量计,则分别居第6位、第1位、第1位和第1位。
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72万元,居全市第4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650万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732元/人均居全市第1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5年达317488万元,居全市第1位。
三、影响土地利用有利与不利条件
1、影响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
通川区位于四川省东部达州市腹心部位。
是围绕达州市中心城市的重要区域,相比较其他县(市)而言,具有得天独厚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条件。
随着达州市中心城市规划将通川区全区纳入大城市规划布局。
即“一核”的布局,这种优势地理条件将更加明显。
第二,全区具有较高土地利用效益基础。
据评价,至2005年全区总体经济效益为11.0527万元/公顷,1996-2005年变长系数为1.6232,较全市同期平均水平分别高8.9873万元/公顷。
第三,机遇条件前所未有。
主要为本规划期是全省全市跨越发展式关键时期。
要求通川区乘势而上影响力强烈。
还有随城市发展新的定位,市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的构建等,为全区借力发展更好更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2、影响土地利用的不利条件。
第一,是“辖区面积小”,人均土地资源拥有量少。
全区土地总面积88823.61公顷,仅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36%,2005年人均土地资源拥有量0.16公顷(2.4亩)/人,仅为全市人均土地资源拥有量的62.14%;
人均耕地资源拥有量0.049公顷(0.74亩)/人,仅为全市人均拥有量的74.18%。
第二,人口密度高,对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质量负面影响大。
全区2005年人口密度高达630人/平方公里,对城镇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等土地利用影响大。
第三,全球性的气候环境影响。
受温室效应、危尔尼诺现象等全球气候变化造成气候环境的改变,势必对本区土地利用中的生态环境(包括水土保持、耕地、水环境、生物多样性、草地、地质环境等)造成影响。
第四,土地开发利用率高。
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大。
2005年全区土地开发利用率为88.72%,这就对区域土地利用中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的评价结论
一、基本结论
通过对上轮规划实施后的土地资源数量、质量与动态变化原因分析,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其基本结论如下:
1、有效保护了耕地和基本农田,确保了全区农业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达州市 通川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