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优质课文解释1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786510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25.35KB
《书湖阴先生壁》优质课文解释1Word文件下载.docx
《《书湖阴先生壁》优质课文解释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湖阴先生壁》优质课文解释1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黄河的磅礴气势,那首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豪迈的。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的两首诗风格则迥然不同,我们来看看这首《书湖阴先生壁》。
二、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过渡到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同学们,我们在学《江南春》时,用到了这样的学习方法:
①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③熟读成诵,吟出诗韵。
接下来,同学们要用这种方法自主学习另一首古诗《书湖阴先生壁》。
2.解诗题,明背景。
诗题:
“书……壁”意为“在……墙壁上写诗”,与我们学过的苏轼《题西林壁》一诗中的“题……壁”是一个意思。
诗作背景: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今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的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
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十分欣赏,便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写在了墙壁上。
3.初读诗歌,读通诗句。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
)采用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
(3)了解“对偶”这一修辞手法。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提示:
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其中“一水”对“两山”,“护田”对“排闼”,“将绿绕”对“送青来”。
这样两两相对,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对偶也叫对仗,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手法。
这样的诗句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一行;
黄鹂——白鹭;
鸣——上;
翠柳——青天。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二水;
半落——中分;
青天外——白鹭洲。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僧;
宿——敲;
池边树——月下门。
4.再读诗歌,明意悟情。
(1)教师复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
教师:
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
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
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
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青青的秀色送入眼帘。
(2)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
思考:
你觉得湖阴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高洁、富有生活情趣;
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热爱自然……)
(3)出示提纲,明确重点。
①自由读诗,思考下列问题:
A.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B.本首诗中哪一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诗人描写景物,赞美主人的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你感受到了吗?
说说诗人借写湖阴先生的住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汇报交流。
A.“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教师引导:
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继续引导:
庭院中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
所以再读这两句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心情的愉快。
(指名学生朗读。
B.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
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
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
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C.《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清幽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的庭院的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小结:
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家简朴、洁净的庭院和院外有情有义的绿水青山,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
5.熟读诗歌,感悟诗韵。
(1)指名读背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2)配乐齐诵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6.立足教材,拓展延伸。
(1)在想象画面、感悟诗境的基础上,为《书湖阴先生壁》一诗配幅插图。
(2)教师出示几首写景的古诗,学生读一读、悟一悟。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书湖阴先生壁(其二)
王安石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三、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
教材分析
《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描绘了两幅幽美的画面: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前两句),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愉悦的心情。
《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实写游山所见,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诗人紧紧扣住游山所见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诗作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雪梅》共有两首,本文选的是第一首。
这首诗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
古往今来不少诗人把雪、梅当作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钺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摩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
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古诗有三美:
音美、意美、形美。
所以古诗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熟读成诵,这也是语文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学习古诗的基本功。
其次,要理解诗句的含义,通过评析重点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或诗作揭示的深刻哲理。
小学阶段所选的古诗,一般都配有插图,教师在讲解时可以结合插图适当扩充,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交给了学生一把进入诗境的钥匙。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暮、瑟、缘”等7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在把握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比较古诗在写景、抒情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难点
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理解古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题西林壁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指名学生背诵《暮江吟》。
同学们,上节课上我们一起学习了《暮江吟》这首写景的佳作,欣赏了夕阳斜照江面的斑斓美景。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讲了什么吗?
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背一背。
(学生背诗)
2.点评学生的背诵情况,并引入新课。
这位同学背得不错,从他的背诵中我们似乎欣赏了一幅美妙的图面,这也是写景诗的独特魅力。
这节课中,我们学习另外两首诗,它们也是写景诗,但它们描写的景和《暮江吟》中的景又有所不同。
究竟是哪里不同呢?
随老师一起边学习边探究吧!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出示《题西林壁》课件,引导学生理解诗题,了解诗人和古诗的创作背景。
(1)理解诗题。
明确:
题:
书写,题写;
西林:
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题西林壁”就是“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目揭示了写诗的地点。
(2)介绍诗人和古诗的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对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更是做出了突出贡献,豪放派的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团练副使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苏轼的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2.引导学生识记古诗中出现的生字词。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教师相机纠正。
tí
题cè
侧fēnɡ峰lú
庐山yuá
n缘
(2)出示生字书写示范课件,引导学生正确写字。
◆书写指导:
[题]半包围结构。
“是”的末笔捺长伸,拖住“页”。
[峰]左右结构。
左部“山”小而偏上,右部“丰”三横长短不一,中竖为悬针竖。
[庐]半包围结构。
“广”长撇伸展,与里面“户”的撇几近平行。
◆易错提示:
[峰]右部下面有三横,不要少写。
[庐]里面是户,不要写成“尸”。
[缘]右下边是“豕”,不要写成“”。
(3)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进行指导。
3.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感知古诗朗读的节奏、语气。
4.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并给古诗划分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5.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通过教材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品鉴诗句,进一步掌握诗歌的主旨。
A.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①出示庐山的图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欣赏。
(横看、侧看)
②用一个成语概括庐山的形态。
(千姿百态)
③岭和峰有什么不同?
作者从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一样?
(岭:
连绵不断;
峰:
高耸入云、高高挺立;
远:
重峦叠嶂;
近:
危崖险岩;
从高处俯瞰:
深沟幽壑;
从山下仰望:
遮天蔽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庐山的样子因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异,实际上赞美了庐山的雄奇壮观。
读读这两句诗,读出不一样的感觉,读出气势。
B.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①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理解“缘”的意思。
(因为)
②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想到哪一组关联词?
(之所以……是因为……)
③细读这两句诗,说说为什么诗人身在庐山中反而认不清它的真面目。
(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④从这两句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不同;
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要全面了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庐山雄奇秀丽,千姿百态,但因为身处其中,无法窥其全貌。
这两句诗蕴含哲思,启示我们: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书湖阴先生壁 书湖阴 先生 优质 课文 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