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历史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764574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9.86KB
吴国历史Word下载.docx
《吴国历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国历史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元11世纪前——前1140
2.朱方——镇江丹徒东北一带
前1140——前559
计581年
3.淹君地——常州淹城
前559——前514
计45年
4.阖闾城——常州无锡交界处(常州占3/4,无锡占1/4)
前514——前484
计30年
5.姑苏台——苏州木椟镇
前484——前473
计11年
----------------------------------------------------------------------------------------------------------------------
讹传千年的“吴都在苏州、起源在无锡”的传说,而常州的“延陵世泽、让国家风”大多数常州人只知其名却不知其事,常州是吴国历史上最强盛时期的中心和都城也不为人所知。
纵观常州自己流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遗产,着实让人痛心。
举些例子:
起源于常州滩簧的锡剧,原称“常锡文戏”,现已该名为锡剧,彻底放弃了名称中的常州元素,使人误解为无锡地方戏;
起源于常州的“苏常熟天下足”也被讹传为流传更广的“苏湖熟天下足”,甚至可笑的是有些外地人提到“苏常熟”他们还以为是常熟;
位于武进雪堰的吴国都城阂闾城也被99%的中国人误解为吴都或者是阂闾城是在苏州,甚至一些知道真相的专家也将错就错地认为:
“苏州是主城是大城,武进阂闾城的是小城是一个军寨而已”,春秋时期根本不存在的苏州居然成了吴国国都,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一个讹传案例;
还有一些例子:
常州申请了三次历史文化名城,次次铩羽而归;
常州从70年代开始申请了三次大运河改道以保护常州城江南水乡的历史文物古迹同时拉开城市建设框架,也次次被驳回,直到现在因为有高速公路的土方需求才将常州半个世纪的运河改道梦想变为现实,但常州运河文化的精髓,江南水乡的古迹也因为老运河的就地改造而被破坏殆尽,看看兄弟城市苏州和无锡,国家无一不是拨巨款让他们将运河早常州几十年就绕道城外,从而避免了大运河文化的破坏,同时也拉开了城市的框架,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痛心之余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
尽管常州的宣传媒体在地域文化传统的宣传和构建上相对兄弟城市有不足之处,但其根本原因还是文化的基础性缺失。
一个成功的地域文化来自社会基层,当我们的常州每个市民对我们所在的城市的文化传统失去了信念和缺乏了解的话,那么我们常州这个城市也就丢失了这个文明。
让精英阶层来构建这种文化传统是很空洞的,是没有基础的,因此我今天给大家要讲的东西就是为我们常州构建这一基础文化传统而出份力。
今天我来讲讲常州的吴文化传统,话题很大,时间不多,所以我就分三个部分来简单的阐述一下:
第一部分:
吴国的起源
第二部分:
吴国都城的变迁
第三部分:
“延陵世泽、让国家风”
一、吴国的起源
先吴地区的文明起源,是由远古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诸文化、北阴阳营文化等传承而下的江南土著居民(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和来自中原周人(也就是周朝嫡系的吴太伯)共同发展而来的。
应该说江南土著文明是基础,而吴太伯创立的吴国王族是脉络。
所以我们历史上就以吴太伯南奔到江南为起点,作为吴文明的起源。
我先来介绍一下吴太伯是谁?
公元前11世纪商朝晚期,纣王无道,周武王灭商而建立周朝。
这个吴太伯就是周武王姬发的爷爷季历的长兄。
其实吴太伯才是周朝的嫡系之王,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下面慢地展开。
话说夏朝最后一个王叫桀,夏桀无道,商汤灭之,而周族是夏的一支后裔,因此周族一直就和商朝有过节。
直到商朝晚期,周族的31世族长叫“古公旦父”的,有三个儿子,从大到小是:
太伯、仲雍、季历。
其中季历为王,生姬昌(周文王),姬昌生姬发(周武王)。
照例说在商周时期的君主传承礼法,古公应该把王位传给嫡系的太伯才是,但为什么却是季历继承了王位了呢?
当时周族在在陕西和山西一带,西北一带经常有犬戎、鬼方等少数民族的侵扰,当时的商王武丁封古公为“西伯歧周”,命古公镇压那些边疆的少数民族,同时还又经常欺压歧周。
所以古公不服,立志要灭掉商朝,而且商朝曾经灭夏,作为夏的后裔,周古公当然也不会忘记这个仇恨。
但周族在当时国力无法与商朝相抗衡,古公要做长远打算,他这一辈子是不可能实现灭商的远大理想了,因此他要选择一个最佳的接班人来实现他的伟业。
古公的三个儿子,各个都是贤能有才,但长子太伯、次子仲雍是鸽派(鲍威尔),三子季历是鹰派(拉姆斯菲尔德),太伯是不同意父亲的政治主张的,同时太伯没有儿子,因此古公在心里已经有立三子季历为王的念头了。
据《论语》记载:
“太王古公因有翦商之志,而太伯不从,太王遂欲传位季历”,又据《左传》记载:
“太伯、仲雍,太王之昭也。
太伯不从,是以不嗣”。
但当时古公忌讳废长立幼的古训,一直没有把废太伯而立季历付诸行动。
太伯是个聪明人,知道父亲的心事,如果让古公作出废立之事,周族有可能会在内部产生大乱,因此太伯选择了以为父亲采草药的名义脱身远奔而让天下的义举。
关于太伯的让天下,孔子对其评价是相当高的,《论语》说:
“子曰,太伯其可谓至德也,三以让天下,民无得而称焉”;
(这里的三让是指一让季历,二让姬昌,三让姬发)。
后来的朱熹也说:
“以太伯之德,足以朝诸侯有天下矣。
乃弃不取,而又泯其迹。
盖其心即夷齐扣马之心,而事之难处有甚焉者,宜夫子之叹赞也!
”因此在太伯至德的礼让之下,诞生了后来的吴国,也诞生了人杰地灵、文明开化、经济发达的江南吴文化。
但“太伯三让”,还不如后来他的世孙“季札三让”更有影响,吴国世族就是在这样一个有着至德礼仪传统的家族,等到季札三让时,便有了被后世传颂的“让国家风”。
关于季札的三让,我后面再讲。
好,回过来再说太伯要让天下而远奔了,他奔到哪里去了呢?
在此之前,太伯被父亲古公封于陕西吴山(现陕西陇县境内),仲雍被封于山西虞山,因此太伯南奔之后就决定自立疆土,称之为“勾吴”,也就是后来的吴国。
太伯让为了古公和季历不受自己的影响而实现周室大业,他选择了离周商都非常遥远的荆蛮之地。
太伯带领仲雍以及族人从陕西出发,经河南、安徽到达江苏西南一带。
这个地方就是太伯南奔的第一站。
现在在安徽当涂(也是马鞍山)、江苏江宁、溧水的交界处,这里有一座山脉,叫“横山”或“横望山”,在秦代叫丹阳县(这和现在镇江的丹阳不是同一个地方),至今此地南京人还称之为“小丹阳”镇。
这里有一个比较复杂的线索,我先交代一下。
据《越绝书》记载:
“传闻越王子孙在丹阳皋乡,更姓梅,梅里是也。
”《吴地记》记载:
“梅里,又名番丽,今横山。
”《左传》认为:
“衡山或曰丹阳县之横山,去鸠兹(芜湖)不远”。
由此可见,横山、番丽、梅里、皋乡等地名都是指小丹阳县境的同一个地方,我们称之为小丹阳梅里。
小丹阳梅里的原住民为越先民,在商王武丁伐荆时,荆先民逃到小丹阳梅里赶走了越先民,然后越先民逃到越国的本土,也就是现在无锡一带,越先民就用原地名小丹阳的梅里来命名无锡所在地,这就是无锡梅里镇的由来。
(所以在这里先提一下,后人的讹传就是从这里开始,唐代糊涂历史学家张守节误读《史记》,把无锡梅里混淆为小丹阳梅里,无锡人就利用这个讹传,认为吴太伯南奔的是无锡梅里,认为无锡就是吴国的发源地,然后这个讹传遗害千年。
)回过头,荆先民赶走了越先民住在小丹阳梅里没多久,太伯又来了,但太伯没有赶走荆蛮人,而是和他们和睦相处,共同居住,甚至模仿荆蛮人的习俗“断发纹身”。
太伯是个有远见的人,他在小丹阳梅里住了一段时间,发现那里土地贫瘠,无法长期满足太伯和仲雍两族的生活给养。
因此太伯与仲雍分工,由仲雍留守梅里,自己往东和北拓展疆域,直到太伯走到镇江丹徒一带,他们与邗人遭遇并激战,太伯打败了邗人,并把他们赶到了江北(现在扬州一带,邗江由此而得名)。
从此太伯、仲雍分别在南京、镇江一带占领了一定的疆域,具备了立国的条件。
当太伯从小丹阳梅里迁徙到丹徒,并正式定居在丹徒,同时建都朱方城时,此刻就宣告太伯南奔已经完成,一个新的国家——吴国就诞生了,此时大约在公元前1140年。
从此太伯也被尊为吴国始祖,称为吴太伯。
现在我来谈一谈关于吴文化历史讹传的笑话。
我们先说孔子,孔子对吴国的看法是,吴太伯虽是“至德”之人,但其创建的吴国却是“蛮夷愚昧”之地,孔圣人毕竟也是人啊,他也会有地域歧视。
所以在春秋战国的文献资料中,详细记录吴国的历史非常的少,因为吴国不是主流,是蛮夷之邦。
因此过了将近1000年的《史记》中,关于吴国的起源,司马迁估计也是资料不足,因此《史记》所记载的吴国起源也就短短几句:
“太伯、仲雍二人因避季历、昌而奔荆蛮,纹身断发自号勾吴,立为吴太伯。
”但其具体的过程、时间、地点等信息都没有交代。
到了东汉,袁康所撰的《越绝书》纪录了吴越之间的遗闻逸事,但都是只言片语,不成系统,但首次提到了小丹阳梅里。
然后赵晔所撰的《吴越春秋》对太伯南奔增加了许多情节,如太伯于荆蛮起故吴城,太伯葬于梅里平墟,不过这里的梅里仍然还是小丹阳梅里。
到了三国时期的《皇览》中,就变成了:
“太伯冢在吴县北梅里聚,去城十里”。
现在终于开始讹传了,这是因为从秦代开始,有吴县的地名了,因此一些史学家就开始臆想地把吴和吴县扯到一起来了,由此太伯和梅里终于和苏州联系上了。
最后到了唐代,张守节在其为《史记》做作注释的《正义》中说:
“太伯奔吴所居城在苏州北五十里,常州无锡县界梅里村,其城及冢见存。
”“吴国号也,太伯居梅里,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
至十九世寿梦居之,号勾吴。
寿梦卒,诸樊南徙吴。
至二十一世光,使子胥筑阂闾城都之,今苏州也。
”张守节把太伯南奔所在地和墓地又从吴县转移到了无锡梅里,并把在丹徒朱方造的都城也统统搬到了无锡,而且第一次把武进阂闾城从太湖西北岸搬到了苏州城。
可是在勾吴时期,还没有苏州呢!
更为可笑的是,后来的无锡当地人因为“太伯冢在梅里”而在今天的梅村镇建造了一个太伯墓,后来的苏州人也在根据讹传的说法杜撰阂闾城的仿古规划。
尽管后来直到现在的主流历史书籍都跟着说:
“太伯奔无锡梅里,吴都在苏州阂闾”,但科学终究会给历史以真实的面目,现在的考古发掘给了这些不科学的无端臆想以有力的驳斥。
在丹徒朱方遗址中,发掘了大量春秋时期的吴贵族文物,而无锡梅里除了后人为太伯建造的假墓外,其他什么也没有;
同时丹徒春秋墓穴的形式都是土墩墓,是标准的吴墓形式,而无锡梅里所有的古墓都是越人形式的砖穴墓,而且苏州城内发掘的城墙遗址是汉代时期的,也未发现有春秋时期的任何文物,相反在武进雪堰阂闾城遗址上,发掘出大量的春秋晚期吴国文物,其城墙遗址经鉴定也是春秋时期的。
关于阂闾城,我们下面再讲。
吴国的起源,我可以总结一下为:
江宁、溧水、马鞍山一带是吴太伯南奔的第一站,然后吴太伯正式定居并建都在丹徒朱方。
因此吴国的发源地应该是镇江和南京。
二、吴国都城的变迁
吴国,按照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苏州,其实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讹传案例。
吴国从吴太伯立国开始,到吴王夫差败国为止,一共历经了667年。
这期间任何一个国家的兴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吴国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