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梁庄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758696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7.65KB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在梁庄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在通读完全书然后重新再翻阅回顾时,突然意识到一件事:
文革在很多年前就结束了,可是当年做过的那些事并不会因为革命结束了而被遗忘或被当成没发生过。
那些欺负人和被欺负的人,在文革结束后仍然生活在同一个村庄里。
也许平日里表面上大家都装做没事了,可是仇恨的种子已经埋藏在那些被害人家人的心里,当有机会报复时,按照中国人传统的道德观,必然会做到以牙还牙——我突然就对部分国人的冷漠和对这个国家的恨有了新的理解。
而政府,好像连一句“对不起”都没说过……
在梁庄现状方面,我觉得“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泛滥并不见得全是坏事。
廉价劳动力成本本就是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一大优势,而且目前国内存在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和对于技工的需要非常大的现状,如果政府能对这部分不想读书的年轻人进行引导,不仅能壮大技工队伍、提高农村收入、保证我国的劳动力竞争力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继续保持优势,对于未来国家的社会安全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只是如果真的推行这样的政策恐的话,恐怕会被舆论认为是歧视农村吧。
在书的最后,作者感谢了自己的家人。
在阅读这段是时候,我的感觉特别奇怪:
其他家庭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幸,就只有作者家家庭和睦、团结一心、幸福美满……我觉得我读到了一种优越感。
然后当作者说他的孩子已经喜欢上玩泥巴、喜欢上农村,他的儿子接触到了大自然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了……时,我发现我再次读了优越感。
对农民的优越感我还能理解,毕竟相对于村里的人来说,作者算是个“成功人士”;
对于城市人的优越感我就无法理解了:
在农村里玩泥巴是亲近大自然在城市的沙坑里完沙子就不是?
在农村的烂泥地里奔跑是亲近大自然在城市的植物公园里奔跑就不是?
相较于农村车到处乱开的状况,城市里的车几乎都在自己的车道里,对于孩子而已不是更安全吗?
相较于农村的卫生状况,在城市生活健康不是更有保障吗?
身为一个母亲,到底是为什么会感到高兴呢,我理解不了。
无论如何,这是本诚恳的书。
考虑到国内现在这种写实的书几乎没有,强烈推荐。
【篇二:
对于中国来说,梁庄不为人所知,因为它是中国无数个相似的村庄的一个,并无特殊之处。
但是,从梁庄出发,你却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形象。
我是在读完梁鸿教授的《出梁庄记》才得知《中国在梁庄》这本书的。
《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外延,讲述的是在外打工的梁庄儿女的生活。
如果说《中国在梁庄》还算得上是一部人类学范畴的着作的话,《出梁庄记》倒是更接近于访谈记录,而实质上,它也是新浪好书榜中纪实类文学作品排名中的佼佼者。
读完《出梁庄记》,看到梁庄儿女们在广州、深圳、北京、新疆全国各地的漂泊生活,我倒是对作为梁庄打工者们的最终归处——梁庄,更加感兴趣。
于是从图书馆借到这本书,随着那些平实,却又充满画面感的文字走进梁庄,走进梁庄人的生活,并与梁庄人对话,出来后,我竟然发现梁庄和我的老家是那么相似:
那些人,那些事,那些风景甚至都可以在我的老家找到对应的模型。
《中国在梁庄》所构建的确实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其具有中国无数村庄所共有的特征。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所占的比重之大是总所周知的。
所以要想读懂中国,就不能少了农村,而对一个具体村庄的考察正好给了我们一个切入的视角。
有些中国在北京,有些中国在重庆,有些中国在西北,有些地方在沿海,但更多的中国在梁庄。
不曾认识梁庄,我们或许就不曾认识农村,不曾认识农村,何以认识中国?
这本书的作者一直期待真正回到自己的村庄,以一种整体的眼光,调查、分析、审视当代农村在中国历史变革和文化变革中的位置,并女里展示出具有内在性的广阔的乡村现实生活图景。
而当作者真正走进村庄的时候,当她每天和村里人一起吃饭聊天,以一种亲人的情感进入村庄的时候,她发现作为一个长期离开了乡村的人,你并不了解它。
它存在的复杂性,它面临的问题,它在情感上所遭遇的打机,所蕴含的新的希望,你很难厘清,也很难理解。
你必须用心听,把他们作为一个个体,而不是笼统的群体,你才能够体会到他们的痛苦和幸福。
他们的情感、语言、智慧是如此丰富,如此深刻,让人震惊不已,因为这些情感、语言、智慧来自于大地及大地的生活。
梁鸿教授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对村里的姓氏、宗族关系、家族成员、房屋状态、个人去向、婚姻生育作类似于社会学与人类学的调查,并用脚步和目光丈量村庄的土地、树木、水塘与河流,寻找往日的伙伴、长辈,以及那些已经去世了的老人。
在《中国在梁庄》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形成一些结论性的东西,但是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一些观点。
她否认乡村已经完全陷落,但却又接受乡村已经千疮百孔的事实。
她不认为农民的处境已经到了最艰难的地步,但又认同整个社会最多的问题又集中在农民和乡村那里。
与此同时,政府对于农民工,对于乡村的种种政策和努力似乎都无济于事,乡村在加速衰落下去,它正朝着城市的模本飞奔而去,仿佛一个个巨大的城市赝品。
在书中,并没有激烈的措辞,亦看不到明显倾向性的话语。
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在以一种相对冷静的、客观的立场来呈现乡村图景。
正如梁鸿教授自己所言,她只是以一个归乡者的身份再次进入村庄,所以用的并不是一个启蒙者的视角。
这是一个回到生命之初,重新感受大地,感受那片土地上的亲人们的心灵与精神的历程。
这本书是一个展示,而不是一种判断或结论。
我们看到,中国现代化转型以来,乡土中国在文化、情感、生活方式和心理结构方面的变化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存在。
这种难以用是非对错来衡量的矛盾存在,让我们的困惑、犹疑、欣喜、伤感都交织在了一起。
落叶归根是每个游子最终的心愿,当众多的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个消失时,当许多的人已经找不到自己的故乡时,作为一个有故乡的孩子,我觉得我是幸运的。
我最终也会回到那块土地,那个灵魂的归处,纵使它面目全非。
所以,我也想在我有生之年能给我的故乡也做一次人类学意义上的田野调查,收集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那里的传统,那里的建筑,将这一切组合成一个整体。
当若干年后,现在的故乡真的消失在了时代的洪流中,至少还有这么一部笔记,能够给我的子孙后代还原一个故乡,纵然那已经不再是他们的故乡了。
【篇三: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作文】
《中国在梁庄》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记述了河南穰县梁庄近30年来的变迁,以近似纪实手法呈现了梁庄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新农村建设的流于“形式”农民工问题”“农村文化道德危机”等问题。
这一本书的作者是梁鸿,1973年生于河南省邓州市穰县,XX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职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后,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艺思潮研究。
XX年11月,《中国在梁庄》获XX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非虚构作品奖、《亚洲周刊》XX年度非虚构十大好书、新浪XX年度十大好书和《新京报》XX年度文学好书。
10多万字的纪实性乡村调查《中国在梁庄》,是梁鸿分别于XX、XX年间用近5个月的时间深入河南穰县一个小村落,进行调查采访而完成的。
在书中,梁鸿通过口述实录、现场调查等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具有典型性的人和人生故事,他们的情感和所面临的问题传达出了乡村内在的生存状态。
《中国在梁庄》一书共分八章,通过一个个作者熟知的乡民的口述,分别落实到“蓬勃的废墟村庄”,“今天的救救孩子”,“离乡出走的理想青年”,“守在土地上的成年闰土”,“被围困的乡村政治”,“农民的新道理之忧”,“乡村的未来梦想”等问题上,所有的这些汇集了梁庄的现状,传达出乡村内在的生存状态。
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梁庄的留守老人芝婶也明白“现在虽然出门打工致富,但是小孩教育成问题。
农村的教育素质更低,年轻娃儿们出门跑,不管自己娃们,爷奶们只能管吃饱穿暖,不会教育,那些数学题根本不会解决。
老人们知道孙子长期留在自己的身边,给孩子带来父子女分离,家庭割裂,情感伤害等心理问题,但面对忙于在外奔波的子女,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芝婶奶奶也只能用“那有啥门,大家都是这样子”来冲淡这一切的痛苦。
留守儿童不只是梁庄才存在,大部分的乡村都存在这一社会问题。
面对一个如此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是一两个方案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
但我们社会可以试着步步推进。
解决这一问题,如加快发展适合本地区的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使大量外流的农民工返回家乡,这样家长在发展家庭经济的情况下,可以照顾,教育子女,充分发挥家庭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
在推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全社会共同努力,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如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就业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
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留守儿童入城难的问题。
在农村里,照顾孩子都是老人的任务。
老人没有劳动力基本上带孩子都是年老的一份工作。
老人们的思想十分落后,他们认为,只要把孩子带大了就足够了。
但他们根本不知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情况是怎样。
孩子学习上不能教导他们,在发育期间的基本需求也不知道。
所以说留守老人对于现代来说是一个十分大的危机。
农民工到外面打工,把家庭都掉下了,对于未来的发展,我觉得这会是一个十分可悲的事情。
农民为了生活不断往外跑,但却很少时间与孩子们相处,这很容易会现成一个潜移默化的分离状况。
但不到外面打工却不能把基本的生活需要解决,所以在中国最哭的是农民,最悲的也是农民。
尽管如此,但所有的农民工都会一个共同的思想虽然身在城市,但永远都是异乡人——“城市不是我的家,我们终归还是要回去的。
有人说过,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村出来的。
在作者的叙述中,有着身为一个观察者的平实、清醒、客观,却又时刻让人感受到其中所饱含的对与故土的深情与眷恋。
这份纪实文本,从社会学角度看,可能不够高屋建瓴。
然而,它确实如此鲜活,如此具体。
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乡村沉痛的现实,让每个读这本书的人,都会在心中自问:
为何我们的农村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这就是中国农村的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正如书上所说:
有些中国在北京,有些中国在重庆,有些中国在西北,有些中国在沿海,但更多的中国在梁庄。
【篇四:
《中国的梁庄》读后感】
周日,到锡市新华书店,随便翻书,《中国的梁庄》深深吸引了我。
梁庄是个村庄,河南襄樊平原的一个普通村落,作者梁鸿,从这个村庄走出来的女儿,将这个村庄30年来的变化呈现在我们面前。
农村富了,比过去有钱了,耕地不用牛了,点灯不用油了,有的住上楼房了,这是不争的事实,从新闻联播上看到老农民的形象都使乐呵呵的。
农民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千万个农民工的归属感在哪,作者在两年利用寒暑假50多天时间里,通过细心观察,总结出来的点点滴滴,都体现在这本书中。
那些留守在老家跟随爷爷奶奶受不到良好教育的儿童,那些彷徨游荡找不到合适职业的少年,那些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青壮年,还有老无所依的老人,少数留守在土地上的农民,农民盖上房子的欣喜,外出打工的过年回家的表情,爱的缺失、乡村贪官、一一展现出来,勾勒出了一幅当代农村真实的画面。
在作者笔下,梁庄是败落、晦气、毫无精神的,在城镇化进程下,乡村的精神已经被抽干。
让我们看到了农村在城市化进程的种种危机。
我一口气读完了书,却不知道说什么。
在许多城里有钱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田园梦,但绝不是以梁庄为代表的庄园,那里应该是陶渊明式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天高云淡,心止如水。
有吗?
只有在梦里追忆。
中国在梁庄,在书店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