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751753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55.71KB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商业的发展: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
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南稻北粟: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在发展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即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进步: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使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2、农耕技术的发展: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西汉中期以后,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
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以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的进步:
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和筒车等。
4、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
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工程的艰苦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
黄河是否安流,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较为著名的是在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在边疆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古代农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
(三)个体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产生:
1、产生:
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2、形成原因: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铁犁牛耕)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3、小农经济的特点:
分散性:
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
封闭性:
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与市场联系少;
落后性:
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里状态;
脆弱性:
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
稳定性:
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补充:
1、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发展的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
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在我国古代阻碍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发展的原因即不利条件。
自身规模的限制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特别是后期,剥削加重及社会的动荡;
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3、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地位(影响):
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在较长时期
(2)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目的:
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主要初步开发
(2)中唐后开始超过北方(3)南宋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3、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
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
1、青铜冶炼技术
(1)青铜时代:
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
(2)商代青铜技术已臻于成熟(3)商周青铜器的特点:
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2、钢铁冶炼技术
(1)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2)南北朝时发明了世界领先的灌钢法3、冶铁燃料
(1)春秋秋时期用木炭冶铁
(2)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3)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明朝流行开来
(二)纺织技术1、丝织技术
(1)黄帝时期发明了丝织技术
(2)西周丝织技术有了较大发展(3)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4)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2、棉纺技术
(1)宋末元初:
棉花由边疆向内地传播
(2)元代: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3)元明时期:
江苏的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4)明代后期:
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三)陶瓷技术演变1、制陶技术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
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
2、制瓷技术
(1)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陶器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5)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陶生产时期。
(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在配料的准确、火候的控制等方面要求更为精密,又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
至迟从唐朝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1、官营手工业
(1)产生:
西周时期
(2)特点:
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明代以前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3)优势:
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精细分工与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有利于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4)不足:
不计成本,不入市场,供官府和贵族消费,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劳动,超经济剥削手段,激化矛盾。
2、私营手工业
(1)兴起:
春秋时期
(2)原因:
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的兴起(3)发展:
明代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4)经营方式的变化唐代以前:
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组织生产唐宋以来:
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加深明中后期;
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补充:
1、手工业的含义;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含义:
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之后有了较大发展。
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2、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享誉海内外的原因中国古代手工业品是日用品与艺术品的完美结合,应用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向海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古代封建王朝利用馈赠手工业品方式,加强与亚非、非、欧各国的友好往来。
3、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并存。
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现不断萎缩状态;
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泛,生产规模巨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
(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
(4)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
从经营的方式来看,私营手工业经历了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的转变。
到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5)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
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起初在北方,以后逐步移至南方。
大约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变迁。
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工业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
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五、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一)商业的产生、发展1、原始商业的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原因:
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2、发展:
(1)商朝:
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2)周朝:
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3)春秋战国:
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4)隋唐:
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原因:
政治上的大一统和大运河的开凿)(5)宋代: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元代:
纸币广泛流通,古代商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6)明清:
商业发展新特点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
(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
(二)城市的繁荣:
1、周秦迄唐代:
(1)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
(2)坊市分开(3)城市职能:
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2、宋:
(1)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2)坊市界限不复存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3)城市职能:
经济功能大大加强3、明清
(1)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2)手工业技术发达(三)重农抑商1、产生原因:
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2、产生: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3、演变:
(1)汉代:
汉高祖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的打击商人的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
(2)中唐以来:
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3)明清:
继续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统治者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
(广州一口通商)4、评价:
(1)战国秦汉时期,此政策有利于保护发展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
(2)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活动的发展,但确实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岳麓版 高中历史 必修 复习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