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对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743698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819.39KB
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对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
《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对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对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文解字》中对“城”的解释是“用以盛民也”,对“市”的解释是“买卖之所也”,从中不难看出,城与市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发展注定是漫长的。
因此,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然而,不管怎样地漫长,史学界都普遍认为中国古代城市经历了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
乡村式城堡阶段。
这个阶段大约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初,这时还尚未出现市,而城的作用也主要表现在军事战争方面。
第二阶段:
城与市分离阶段。
这个阶段大致从夏初到西周前期。
这时候已经产生了市,但出于战争的频繁,彼此之间还是处于分离阶段,也就是说,城与市在这个阶段是彼此独立的。
第三阶段:
城与市融合阶段。
西周以后,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彼此分离的城与市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而逐渐融合,而城与市逐渐融合以后表现出来的优越性日益明显,直到明清时期的北京,已经可以说是汇集了古代城市的精华,对中国古代城市可以说是做了一个总结。
而按照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模状态和表现风格,又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发展时期:
第一:
萌芽期。
这个时期以夏商周三代开始,其中又以西周陪都洛邑为代表,因为西周洛邑是史书记载较为完整的都城,已经有了后世都城的雏形,基本形成左祖右社(即左建太庙,右建社稷坛)、前朝后寝(宫城前方处理政务,后方生活起居)、三朝五门(与前朝后寝类似)的格局。
从这些基本格局中不难看出古人对礼制法度的看重,而史学界认为将礼制法度最早加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去的也正是西周陪都洛邑。
《考工记·
匠人篇》记载了洛邑的格局规模: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便是:
“建筑师建都城的时候,规划城市平面约九里见方,四面城墙,每面城墙设三座城门;
城内主要道路有九纵九横,街道的宽度能够同时容纳行驶九辆马车;
城市中央为宫城,宫城左边(东)设祖庙,右边(西)设祭祀坛。
前临外朝,后通市场。
宫市与外朝的面积合一百步见方·
”。
这样的规划设计在后世的元朝大都(即北京城)中则发挥得淋漓尽致,因为元朝大都的规划设计是严格按照《考工记》的原则,是被公认为最接近《考工记》中所记载的标准王城。
因此,也有史学学者称元大都为“周王朝的盛世再现”,然而,周元两个王朝前后时间跨度几千年,两者的规模不可同日而语,但基本格局规划两者是最为相近的,这也是历朝历代所无法比拟的。
这个时期的城市风格也以规整严谨著称,成为历朝历代所效仿的规格。
第二:
形成期。
这个时期以秦汉为主,以秦都咸阳,汉都长安为代表。
“重天子之威”是秦汉时期城市布局的指导思想,“象法天地”则是秦汉时期城市规划观念上的重要指导理论。
公元前221年,秦国横扫六合,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格局,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中国由此进入封建时代,而秦汉时期则被公认为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统一时期,这时的天子被认为是上天派下来统治人间的帝王。
因此,天地神明则是为人们最为敬畏的,而作为上天在人间监视掌管的帝王,为了更好地与天地神明沟通,王城建造的规格,便尤为讲究了。
例如秦都咸阳。
在城市的选址上,咸阳“依北陵营殿”,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表达了秦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
在城市的布局方面,秦咸阳都城宫殿的修建是以自然星座为象征。
当时的人们认为北极星是恒定不变的星体,称其帝星,象征皇权,与之对应的宫殿被称作“紫垣”(即紫微宫),帝王之宫被称作“紫宫”。
这是后来帝王住所被称作“紫”的由来,天象中紫垣前横亘着银河,银河对面是营室星,与之对应的便叫做“离宫”,而咸阳都城则以渭水象征银河,四周宫殿环绕,都是按照天象排列的,即使是后来的秦始皇陵也以水银为天地河流百川。
由此可见,秦都咸阳对天地的重视,建造都城取法天地,象征天地,即所谓的“象法天地”了。
汉长安是在秦国旧址兴乐宫的基础上兴建的,也正因为这样,它的布局并不规整对称,宫殿、贵族宅第、官署及宗庙建筑就占了全城的三分之二。
值得一提的是,汉长安开始出现划分居民区的“闾里”,这对于隋唐之后的城市居民管理制度“里坊制”起了很大的引导作用。
但不管是秦都咸阳抑或汉长安,都尚未出现横贯整个城市的中轴线,轴线的运用仅仅只局限于建筑群中,尚未扩大到整个城市,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建邺城的出现,运用于整个城市的中轴线才开始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主要表现为豪放补拙。
第三:
发展期。
这个时期主要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代表城市有三座,分别为曹魏邺城、东晋南朝建康城和北魏洛阳城。
这个时期最大的特色便是城市中轴线的运用,这种运用,使得整个城市主次分明。
曹魏建邺城首次将中轴线运用到整个城市中,它的中轴线横贯东西,并将宫城布置在城市的北部,一改以往都城宫城处于正中央的规则,宫城以南设南北轴线直达城门,“丁”字形的轴线使得整个邺城分区明确清楚。
东晋南朝的建康城内的纵轴线不仅直抵城门,到达城郭后仍然继续向南延伸,并在两侧布置了官署。
这是邺城没有的创举。
官署布置在纵轴线的两侧也表明了纵轴线的政治统帅地位,从而突出了皇权至上。
北魏洛阳的建设于两城的基础上在纵轴线最南端两侧分设了左祖右社,使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礼制更加完善,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也因中轴线的运用而显得主次分明。
第四:
成熟期。
这个时期主要为隋唐宋时期。
代表城市主要有隋唐长安、洛阳、北宋汴梁、南宋临安。
隋唐长安在布局传统规整的基础上出现了因功能而产生的非均衡布局。
城市虽轴线对称却并非中心对称,宫城仍同魏晋南北朝般位于城市北端,形成了以宫城为轴线起始点的对称布局。
皇家园林位于外郭城东南角,突破了以往严整方正的格局,且不再只有一个中轴线,而是形成了两条双纵轴线。
这是古代城市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城市居民则一改以往的“闾里制”而为“里坊制”,并设有坊墙,仅其宫城面积便是现在的北京紫禁城的六倍之多。
隋唐洛阳的布局与长安大同小异,因洛水贯都的自然因素,城市纵轴线偏西。
北宋汴梁则因工商业的发展而撤销了里坊制,且拆除了坊墙。
“市”占据了重要地位,并出现了“夜市”。
南宋临安因西湖的自然因素沿湖而建,呈南北狭长状态。
城内只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御街”,类似于城市的纵轴线,起到了划分区域的作用,其基本沿袭了北宋的风格。
“市”依然占据了重要地位。
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分为两类:
隋唐时期是恢宏磅礴;
两宋时期是世俗繁华。
第五:
繁盛期。
这个时期主要为元明清时期。
代表城市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
这个时期是对历朝历代城市规划布局的一个总结,特别是明清北京,可谓是集古代城市规划之大成。
元大都是公认为最接近《考工记》中所记载的标准王城。
明清北京便是在元大都的旧址上修建的,可见元大都在城市规划史上的重要地位。
因其地理环境的因素,其修建并不受旧格局的约束,因而建成后规模极大。
据考证:
其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700米,南北长7600米,面积约为51平方公里。
城墙为夯土筑造,共有城门十一座,且在城市中心建有中心台,相当于我们在西安市见到的钟楼。
这在中国古代城市中是首例。
各城门的命名都与《周易》卦象相关。
元大都主中轴线为南北向,起点是南端的丽正门,向北穿越皇城正中的崇天门及大明门、大明殿、延春门、延春阁、清宁宫、厚载门,尽头是位于大都城中心的大天寿万宁寺中心阁,与如今的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相同。
而皇城则位于城南部中央,为扁长方形,与今日的故宫面积大部分是重合的,只是略微偏北一些,对之后的明清北京的布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明清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来的,在艺术水平上比元大都又有所提高。
整个城市的布局因势利导,完整紧凑,始终贯彻着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
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前左建太庙,右建社稷坛,并在城市外面的四方建造了天、地、日、月四坛。
整个城市平面呈“凸”字形格局,上部为内城,下部为外城。
外城与内城的城门上皆建有城楼,城楼分为上下两层。
城门外布有箭楼,之间通过瓮城相连。
箭楼左右两侧建有城墙。
居住区分布在皇城四周。
明代分为37坊,清代分为10坊。
明清北京完全是按照风水学说来规划建设的。
大到选址布局,小到局部装饰,处处蕴含风水的思想。
全城中轴线由南向北将城市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
中轴线上的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
永定门、箭楼、正阳门、端门、午门、内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天一门、银安殿、承光门、顺贞门、神武门、景山门、万春亭、寿皇门、寿皇殿、地安门桥、鼓楼、钟楼。
全线轴长十五里,体现洛书方位常数十五之数。
在色彩上则体现了五行思想。
如:
宫墙、殿柱用朱红色,属火,象征光明正大;
屋顶为黄色,属土,象征中央集权等。
所有的建筑都因性质功能不同而选择了不同的颜色。
整个北京城布局严格遵循《考工记》中记载,统一中不失变化,变化中不失统一,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典范和精华。
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顶峰。
这时期的建筑风格是气势浩荡的,实用性与装饰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以上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模状态和各个时期的表现风格。
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至此,基本结束了它的历史进程,随着近现代的到来,各个国家不同的设计理念涌入中国,现代城市的规划发展已经大部分摒弃了古代城市的一些不必要的建筑与布局,但不管如何变化,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和布局一直是现代诸多设计师灵感的来源。
可以说,中国古代城市奠定了中国现代城市的基础。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至此,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何时期的城市布局规划,都离不开古代哲学的思想影响。
我们再来看西方,对比同时期的西方国家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城市布局大抵较为规则,呈现封闭式布局,因封建君权思想的影响,天际线缺乏了变化;
西方城市布局自由灵活,呈现开放式布局,特别重视建筑的轮廓线。
工业革命前的西方各国,除了罗马等少数城市以外,一般都是自然形成的城市,城市的设施都比较简单,卫生环境也较差,与中国古代相同的是,此时的城市建设也是出于军事战争及政治统治的需要。
而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使得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
旧有的城市结构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
社会的卫生、交通、秩序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人们便开始着力于寻求解决之道。
现代城市规划便在这种情况下形成。
它主要由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实践、城市规划建设立法三大部分组成。
而其中又分为两种基本形式:
旧城改建及新城建设。
与此同时,现代城市结构和形态也有了较为准确的描述。
城市结构有集中式、分散式,城市形态也有了“带形城市”、“同心圆式环状城市”、“楔状结构城市”、“多核心城市”等。
中国的现代城市规划,基本采取二战后国外流行的规划:
先论证城市发展性质,估算人口规模;
再确定土地使用方式,组织建筑空间结构,确定道路交通系统以及其他主要市政工程系统等,然后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
当然,由于封建帝制的推翻,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中国城市旧有的“轴线”运用不再明显,人们开始从地理学、经济学、人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城市规划 发展 现代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