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考试总结中山大学总结了很长时间经典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719856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56.17KB
医学影像学考试总结中山大学总结了很长时间经典Word下载.docx
《医学影像学考试总结中山大学总结了很长时间经典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影像学考试总结中山大学总结了很长时间经典Word下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蛛网膜和硬脑膜之间的潜在性腔隙。
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较大腔隙,充满脑脊液。
CT:
水样密度
MRI:
T1低信号,T2高信号
2、大脑
大脑半球被覆皮质,深部为髓质和神经核团;
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
T1WI上,皮质为灰黑信号,髓质为灰白信号
T2WI上,皮质为灰白信号,髓质为灰黑信号
基底节,丘脑,内、外囊
基底节和丘脑为皮质密度,内、外囊为髓质密度
T1WI:
基底节和丘脑为灰黑信号,内、外囊为灰白信号
T2WI:
基底节和丘脑为灰白信号,内、外囊为灰黑信号
脑干由中脑、脑桥与延髓构成
CT表现:
脑干,其周围脑池为低密度
MRI表现:
神经核团为灰黑信号,白质纤维为灰白信号
神经核团为灰白信号,白质纤维为灰黑信号
小脑(天幕分界)
双侧小脑半球可分皮质髓质、小脑蚓部和小脑扁桃体密度较高
小脑皮、髓质和神经核团的信号与大脑信号相似
3.重要的几个区:
基底节区(内囊、外囊、屏状核、脑岛)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鞍上池、桥小脑角。
扣带回、海马回、海马回勾
丘脑下部:
视交叉、视束、灰结节、乳头体、垂体漏斗
4、颅内脑血管的正常X线、MRA及DSA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
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脉络膜前动脉、眼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
大脑前动脉供血区:
大脑半球前内侧面2/3,大脑凸面上外侧约1CM宽区域
变异:
起始段在对侧发出。
前交通动脉为动脉瘤的好发部位。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大部分大脑半球外侧面、脑岛、颞叶的前外侧
椎基动脉系统:
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
大脑后动脉:
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的后1/3以及枕叶
脑底动脉环(Willis环):
双侧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双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
二、颅脑病变的基本影像学征象
异常CT图像分析要点:
(首先要熟悉正常解剖)
1、病灶密度
●高:
钙化、新鲜血肿、肿瘤等。
●低:
液体、坏死、囊变、囊肿、水肿、脂肪
●等:
血肿、肿瘤
●混合密度
2、病灶周围水肿(急性、恶性水肿均会较明显)
3、病灶强化:
部分正常组织可以强化≤5Hu。
颅内病灶多强化,而腹部肝、肾肿瘤正常组织强化多于病灶,所以显示病灶为低密度。
4、邻近组织改变
钙化:
颅内钙盐沉积,可为生理性(松果体钙化、老年人基底节钙化),颅内肿瘤-胶质瘤
高密度
不能特异的显示钙化灶
坏死、囊变:
因血供减少或中断引起组织坏死、液化而形成的病变。
低密度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脂肪(fat):
包括含甘油三脂(triglyceride)的脂肪组织、分化好的脂肪组织来源的肿瘤和含脂肪的黄骨髓
低密度
MR:
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
出血(bleeding,hematoma)
CT:
高密度
MR: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
肿瘤(tumor)
CT:
低、等密度
MR:
大多数肿瘤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原因:
肿瘤的含水量高于其起源组织
积水占位性
脑血管疾病
一、脑出血cerebralhemorrhage
病因与发病机制高血压、动脉硬化微动脉瘤
临床表现1.没有治疗或控制不好的高血压病人
2.常在活动或情绪激动中突然发病
3.发病时多有血压明显升高
4.症状轻重差别决定于出血类型和出血量。
•超急性期
•急性期出血后2—7天
•亚急性期出血后8—30天
•慢性期出血后1—2个月
•残腔期出血后3个月至数年
【诊断要点】
团块状高密度血肿,CT值60~80Hu。
灶周低密度水肿环绕。
随时间变化,红细胞血红蛋白崩解,高密度的血肿由边缘向中心溶解变为等、低密度。
增强扫描在急性期一般无强化,亚急性期及慢性期边缘可呈环状强化。
不如CT直观,血肿的MR信号变化较大。
依红细胞破裂与否、以及血红蛋白的演变过程有不同的变化
超急性期:
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
急性期:
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显著低信号
亚急性期:
T1WI高信号,T2WI周边高信号,中心为等或低信号以后逐渐演变为全高
二、脑动脉瘤(aneurysms)
好发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和脑底动脉环及其分支
【诊断要点】
CT平扫阴性或表现为类圆形结节等密度影,或环形、弧形高密度钙化影。
增强有三型,Ⅰ型瘤内无血栓形成呈均匀性强化;
Ⅱ型部分性血栓形成呈中心或偏心性强化;
Ⅲ型完全性血栓则无中心区强化,有或无外层的环形强化。
动脉瘤破裂出血
MR
①流速快无血栓形成,流空效应;
②巨大动脉瘤,T1WI低等混杂信号,T2WI为低等高混杂信号;
③陈旧性出血时,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
④增强扫描,一般无强化。
⑤MRA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和大小,
⑥增强MRA:
三、缺血性脑梗塞(脑梗死)
脑血管阻塞而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神经元和其他神经细胞的死亡。
临床分期
•1,超急性期(0—6小时)
•2.急性期(6—24小时)
•3.亚急性期(2—7天)
•4.稳定期(8—14天)
•5.慢性期〉15天)
影像学分类:
•累及皮层和白质的大面积梗塞:
•小片状梗塞
•腔隙性梗塞
•出血性梗塞
•陈旧性梗塞和软化灶
1.大面积梗塞
•12小时内,CT可无阳性发现;
•楔形或大片状,脑肿胀,累及髓质和皮质;
•MRT1WI低信号,T2WI和FLAIR呈高信号;
•2周后可出现脑回状,斑状或环状强化;
2.小片状梗塞:
•多见于动脉硬化者,为动脉小分支闭塞。
•MR表现为局灶性小片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3.腔隙性梗塞
•深部穿支动脉闭塞所致。
常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
•病灶位于基底节区、放射冠与脑干,
•CT表现为直径小于1.0cm。
边缘清楚的低密度灶。
•MR为类圆形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灶。
4.出血性梗塞
•缺血性脑梗塞经抗凝治疗,血栓碎裂变小,向远侧移动,血液进入再通、但已有坏死的血管,易破裂出血而形成出血性脑梗塞。
•好发于皮质和基底节,为大片低度区中出现不规则的高密度出血斑。
•原缺血梗塞的基础上发生出血。
•CT大片低密度区中出现不规则的高密度出血斑。
•MR在原T1WI低信号的病灶内出现较大片状高信号,出血灶在T2WI也多为高信号。
•病灶占位效应加重
•临床病情加重
(渗血现象,不能等同于出血性梗塞。
)
5.陈旧性梗塞和软化灶
•出现囊变与软化,边缘清楚,近于脑脊液密度/信号的囊腔
•MR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亦呈低信号。
•灶周胶质细胞增生及纤维牵拉,出现局限性脑室扩大、脑沟加宽和脑萎缩征象。
四、脑动静脉畸形(malformationAVM)
•最常见的血管畸形
•先天性
•病理:
增粗、迂曲的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增大的引流静脉
•周围脑组织萎缩和胶质增生
•可见钙化
⑴CT平扫以等低混杂密度为主,局部脑组织可萎缩,血管破裂出血则为高密度的颅内血肿。
增强扫描见条状、迂曲扩张血管团高密度强化为特征。
一般无明显的占位,合并破裂出血时占位效应较明显。
⑵MRI
•T1WI无信号或低信号条状迂曲血管流空影
•T2WI为混杂信号,多仍可见条状弯曲无信号或低信号的畸形血管影
•合并出血时T1WI、T2WI均可见高信号
•MRA可清晰显示增粗、迂曲的供血动脉和畸形血管团。
但对某些异常血管巢或引流静脉常显示不全。
消化系统普通X线检查的正常表现
一、食管的正常X线解剖
颈段胸上段:
胸廓上口到A弓上缘
胸段胸中段:
A弓上缘到肺下V下缘
腹段胸下段:
肺下V下缘以下
食管正常压迹:
主动脉弓压迹、左主支气管压迹、左心房压迹
食管黏膜皱襞表现为数条纵行、互相平行、连续的纤细条纹状影,与胃小弯的黏膜皱襞相连续。
第1蠕动波由下咽动作激发
第2蠕动波由食物内压引起,始于主A弓
第3收缩波食管环状肌出现不规则收缩
二、胃三部:
胃体、胃底、胃窦;
两弯:
胃小弯、胃大弯。
胃黏膜皱襞
黏膜皱襞---------条状透明影
黏膜皱襞间沟----条状致密影
胃黏膜皱襞可塑,一般<
5mm,各部位黏膜皱襞形态如下:
胃小弯------平行整齐
胃大弯------粗而横向或斜向走行
胃底---------弯曲,略呈网状
胃窦---------与小弯平行或斜行
胃微皱襞(finerelief)
在双重造影上可见
胃小沟--------细线状,宽<
1mm
胃小区--------圆形、类圆形小隆起<
2mm~3mm
胃的蠕动:
由胃体上部开始,有节律地向幽门方向推进,同时波形逐渐加深,一般同时可见2~3个蠕动波。
胃窦没有蠕动波,呈整体向心性收缩,使胃窦呈一细管状,将钡剂排入十二指肠球部内。
胃的排空时间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为2~4小时。
若6小时胃内钡剂残留达20%以上时才可判断有幽门梗阻。
三、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分部球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
球部收缩时黏膜皱襞为纵行的平行条纹,十二指肠球部以远肠管黏膜皱襞呈羽毛状。
十二指肠蠕动球部----------整体收缩降升段-------波浪状推进
四、空肠与回肠
全长约为5~7米,占据中腹部及下腹部,并有一部分回肠在盆腔入口以下,直肠之前。
空肠约占空回肠总长度的五分之三,管径约为2cm,血供丰富,与回肠无明显的分界,呈渐移性,黏膜皱襞多而明显。
空肠多分布于左上腹以及中腹部。
回肠约占空回肠总长度的五分之二,管径略细,管壁较薄,血管较少。
黏膜皱襞较空肠为少,在末端回肠近乎不显示。
回肠多位于中下腹以及右下腹,末端回肠多位于盆腔区。
向上行止于升结肠内侧。
服钡后2~6小时钡首可达盲肠,超过8小时钡首不能到达者,常有空、回肠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
小肠排空时间为7~9小时。
在X线检查中,为便于描述,把小肠分为6组(Cole氏法)
第1组:
十二指肠
第2组:
左上腹部小肠(近段空肠)
第3组:
左下腹部小肠(远段空肠)
第4组:
中腹部小肠(近段回肠)
第5组:
右中下腹部小肠(中段回肠)
第6组:
盆腔部小肠(远段回肠)
空肠、回肠鉴别:
项目
空肠
回肠
部位
左中上腹
右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影像 考试 总结 中山大学 很长时间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