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714833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6.26KB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任中国科协主席;
1969年4月。
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0年8月。
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
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
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
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
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
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
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
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中文名,李四光。
别名,字仲拱。
国籍,中国。
民族,蒙古族。
出生地,湖北省黄州府黄冈县。
出生日期,1889年10月26日。
逝世日期,1971年4月29日。
职业,地质学家。
毕业院校,英国伯明翰大学。
主要成就,为中国石油的勘探和开发贡献重大,创立地质力学理论,为中国原子弹。
氢弹的研制作出重大贡献,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代表作品,《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
《地质力学概论》。
人物生平。
1889年10月26日。
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州府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的一个贫寒人家。
取名李仲揆。
李四光1902年。
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的李仲揆告别父母。
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
并改名为李四光。
1904年5月。
李四光官费赴日本留学。
入东京宏文学院普通科学习;
同年12月。
李四光结识了当时在东京法政大学学习的近代民主革命家宋教仁。
经宋教仁介绍又认识在东京京西大学学习工艺化学的马君武。
此时。
他接受了更多的民主革命思想。
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并毅然将盘在头上的长辫子剪掉。
表明自己站在革命的一边。
1905年初。
李四光学习任务虽很重。
但他仍经常出入留学生会馆。
赴集会。
听演讲。
决定追随孙中山先生"
他还积极投身革命政党的组建活动。
7月30日。
他参加了在东京赤坂区松町三番黑龙会会所召开的中国同盟会筹备会"
会后由孙中山主盟。
宣誓加入同盟会。
其中。
李四光的自书誓词为:
联盟人湖北省黄州府黄冈县李四光。
当天发誓: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矢信矢忠。
有始有卒。
如或渝此。
任众处罚。
天运乙巳年七月三十日中国同盟会会员李四光。
李四光是同盟会第一批会员中年龄最小者。
8月20日。
在日本东京赤坂区松町内田良平先生的宅邸。
李四光参加了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
1907年。
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船用机关科。
学习造船机械。
宣统二年毕业。
因其在日本受了带有汉民族主义的反满革命思想的影响。
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
以驱逐鞑虏。
恢复中华为己任。
并获孙中山赞誉。
送其八个字:
努力向学。
蔚为国用。
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
推翻了清朝帝制政府。
李四光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该省实业部改为实业司。
仍任司长。
不久。
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李四光愤然辞去了实业司司长职务。
1913年。
远渡重洋。
去英国留学。
考入英国伯明翰大学。
先学采矿。
后改学地质。
1919年毕业。
被授予硕士学位。
1920年。
接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聘书回国。
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授。
系主任。
同时还担任过北京大学评议会的评议员和理学院的庶务主任。
1922年。
李四光
同章鸿钊。
丁文江。
翁文灏等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地质学会。
他被选为第一届的副会长。
嗣后还担任了较长时期的会长。
理事长。
1928年以后。
李四光长期担任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同年8月。
国民政府决定组建国立武汉大学。
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任命李四光为武汉大学建设筹备委员会委员长;
同年11月。
该委员会决议。
以武昌城外东湖附近珞珈山一带为新校舍地址。
1929年10月。
新校舍落成。
他与蔡元培等参加武汉大学新校舍落成及开学典礼。
实现了他久想在有山有水的地方。
办一所现代化大学的愿望。
1931年。
以《中国北部之科》被英国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932年。
任中央大学代理校长。
1934年到1936年期间。
先后在英国伦敦。
剑桥。
伯明翰等八所大学讲授《中国地质学》。
受到英国学术界的欢迎赞誉。
1937年。
任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名誉教授;
率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迁广西桂林。
1944年。
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经贵阳迁往重庆。
1944至1946年。
任重庆大学教授。
并在重庆大学开设全国第一个石油专业。
1948年。
同年2月初。
李四光和他的夫人许淑彬一同从上海启程赴英国伦敦出席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
同年接受挪威奥斯陆大学授予的哲学博士学位。
1949年初。
其数次给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许杰等人写信。
支持他们坚守南京。
反对搬迁广州;
同年4月初。
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赴布拉格出席世界维护和平大会。
出国前。
郭沫若根据周恩来的指示。
给李四光带了一封信。
请他早日回国。
可惜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从英国到远东的客轮船票要提前一年预订。
归期只得拖延。
1949年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即。
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
然而做好回国准备时却被伦敦的朋友告知。
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
要其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
否则将被扣留。
李四光当机立断。
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
两星期之后。
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
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直到1950年5月6日。
李四光终于到了北京。
1950年5月。
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员会主任。
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
1951年4月。
中国长春地质专科学校。
山东大学地质矿产学系。
东北工学院地质学系和物理学系合并为东北地质学院。
李四光担任首任院长。
1952年。
李四光再次应邀回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同年9月。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
1955年。
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6年2月。
成立地质力学研究室。
兼室主任;
1958年。
室改成所。
兼任所长。
1958年6月。
被苏联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
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委员会主任;
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经何长工。
张劲夫介绍。
加入中国共产党。
20世纪60年代以后。
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
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
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
1969年4月。
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0年8月。
1971年4月29日。
李四光因病逝世。
享年82岁。
主要成就。
李四光的科学成就。
大致可分两个阶段。
1949年前由于旧中国历史条件的限制。
他侧重地质基础学科的研究;
1949年后。
在继续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
根据国家需要集中精力。
积极开拓应用研究领域。
1923年。
李四光提出了蜓科鉴定方法。
创立了十项标准。
将蜓科主要特性。
用若干曲线表示出来。
使之既有定性概念。
也有定量概念。
并可以减少文字描述的繁琐。
从而提高了鉴定的标准性科学性。
这十条标准。
一直被中国及其他国家蜓科学者所采用。
李四光用这个方法。
鉴定了大量的化石标本。
写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学巨著《中国北方之蜓科》。
获得了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
20世纪20年代初。
李四光开始了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
他以很大的兴趣关注中国东部有关第四纪冰川作用问题。
在30年代中。
完成了《冰期之庐山》一书。
引起中国及其他国家地学界的很大兴趣和探讨。
40年代他又对贵州高原。
川东。
鄂西。
湘西。
桂北等地作了调查。
发表了不少有关中国冰川的文章。
为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增加了新的重要篇章。
20世纪20年代中叶。
有关大陆运动起源的讨论正值高潮之际。
李四光发表了《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一文。
提出了大陆车阀自动控制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作用的假说。
地质学中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地质力学就从这里萌芽产生了。
李四光建立的地质力学。
是把力学理论引进到地质学的研究中。
即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
他认为。
地球表层的各种构造现象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地壳在运动中存在。
必然有一种力量在起作用。
这种力就是地应力。
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会形变。
由于各种岩石性质不同。
产生的构造形迹也不同。
依照构造形迹的力学特征和组合型式。
可以追索力的作用方向和方式。
进而探索地壳运动的方向和起源。
这是一项研究地壳运动的新方法。
它把力学和地质学密切结合起来。
开辟了一条解决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问题的新途径。
在地质力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
李四光的几篇重要著作。
如20年代末的《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型式及其对大陆运动的意义》。
30年代的《中国地质学》。
40年代的《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李四光 188910261971429 字仲拱
